[日本]新保敦子
一、前文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綿延著寬廣的黃土高原,那裏居住著眾多的回族民眾。筆者作為與中國有關聯的NGO組織———宋慶齡日本基金會的一員,為支援回族女童教育,自1994年以來,幾乎每年都要訪問寧夏南部地區。
本報告論文通過關注擔當教育的女性指導者,來考察全球化進程中的寧夏回族女性教育現狀。具體以公辦教育下的公立學校的女教師以及伊斯蘭宗教下的中阿女校的女性阿洪為中心探討這一課題。
二、女性教師的實態
以下將以2002年8月及2004年8月,在銀川實施的寧夏南部山區中小學女教師暑期研修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為中心具體闡述
。
(一)女教師的增加和就學女童人數的增加
一直以來,寧夏南部回族女性教師人數甚少,回族女童的就學率與男童相比甚低。但近年來,回族女教師日趨增加。例如同心縣聯合小學,1994年女教師僅有2人,可到了2004年增加到了9人。
隨著女教師的增多,回族女童的就學人數也呈增加趨勢。比如,筆者采訪過的一位A老師,固原民族師範學校畢業後,與同學結婚,婚後來到男方家鄉一偏遠地區開始執教。在A老師來之前,當地沒有一位女老師,所以她成了該地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位女教師。且在此之前,當地有女孩的人家都不太願意把女兒送到學校念書,可從A老師來了以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有了女老師,家長們都積極地把女兒送去讀書,使得該地區的就學女童人數與男童幾乎達到同一程度。
(二)生活現代化
在對農村女性教員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正步入現代化。
第一,女性教員的穿著比以前鮮豔多了。而且在2004年研修之際,佩戴項鏈等首飾的女教師也多了起來,這一事實讓我感到隨著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人們開始有精力注重穿著打扮了。
第二,電子產品的普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配有手機,還有人持有數碼相機。但另一方麵,在調查中因工資收入低而生活困窘之類的意見也同時存在。教師們的收入,也隻是比起農村的收入基準可以說是較高且較為穩定。但實際上,正如手機的普及所印證的一樣,寧夏的農村地區也正在逐漸步入消費社會,現實生活中錢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經濟上感到拮據的意見也許就是出此原因吧。
(三)跨地區移動
人口的移動是衡量全球化進程的一個指標,可以說隨著全球化的進行,個人的跨地區移動也變得活躍起來。以寧夏南部女教師的實例,看一下個人跨地區移動的實態。
訪談中了解到女教師們的成長經曆:在小學的中低學年時,先是在離家較近的村辦小學念書,但一上到小學高年級時,就需跑到鄉(鎮)中心小學去上學,家在偏遠地區的就得住校。等到了上初中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去離家很遠的鄉或鎮初中寄宿。初中畢業後,伴隨著升入固原地區唯一的一所師範學校———固原民族師範,人也就轉移到了當地中心的固原縣城。就這樣,女教師們經曆了一次由農村到鄉鎮再到固原縣城的跨地區移動。
另外,據2002年女教師研修時所作的調查得知,120名教員中,初次來銀川的有57人。也就是說,約半數的女教師有生以來第一次來銀川,這一事實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教師研修也可以算是擴大農村女教師移動範圍的一個有力的實例。
同時,在2004年的調查中,120名教師中,初次來銀川的減少到了25名。從這一數據中,我們可以讀取到寧夏南部山區的女教師中來過銀川的人數呈增加趨勢的這一傾向。這也是從銀川通往寧夏南部的高速公路的修建,交通係統整備之後的必然表現。
(四)勤務狀況
從參加研修的女教師的勤務狀況來看,據所在學校不同,可以將她們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在鄉鎮中心小學工作的老師;另一種是在村辦小學工作的老師。中心小學設置在鄉鎮的中心地區,辦學條件優於村辦小學。從師範學校畢業的女教師多在村辦小學教書,其中有不少人在工齡滿5年後調到條件較好的中心小學去執教。
整體上來說,被分配到中心小學教書的教師生活條件優越,較為寬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辦小學教師生活條件之惡劣。每周擔當課時之多,與中心小學校每周12~13節課相比,村辦小學竟高達20節。課時多是因為村辦小學教師少,所以不得不承擔眾多的課時。
村辦小學教師生活艱辛加之課務繁忙,她們的臉上流露著十分疲倦的神色。同為女教師,卻因學校不同而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實令人驚詫。
還有畢業後因家裏的諸多因素,在村小學執教數年也沒能調到中心小學的教師也不少。當年的同學中既有在交通便利、環境優越的學校執教的,也有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區艱苦奮戰的,這一事實,招致村辦小學教師之間心理不平衡。
三、中阿女學
中阿女學是穆斯林青年女子們學習伊斯蘭教義及阿拉伯語的地方,即民辦宗教教育機關
。女學生中有不少是小學、初中或高中的輟學者。
下麵概述2005年8月至9月期間,訪問的同心北大寺女子學校(同心縣)、韋州杏園中阿女校(同心縣)、海原中阿女學(海原縣)、寧夏銀川阿語學校(銀川市)及銀川中阿女子學校(賀蘭縣)五所中阿女學情況。其後,在此之上探討中阿女學和女阿洪們所作出的貢獻。
(一)同心北大寺女子學校
同心北大寺女子學校學生共90人,青年女子們在這裏寄宿共學。生源不僅僅來自同心縣、吳忠市、海原縣,還有從新疆來的回族女子。其中不乏上過初中和高中的人,學生們的學曆普遍較高,使得該學校也成為當地阿語學校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