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中義
經堂語氣是一種文體形式,也是一種表達方式。而這種語氣有一個演變過程,直至今日仍然在一些特殊群體中使用。經堂語氣的來源是不同的,主要是來自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元明白話。它和當時的一般白話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所以有些學者認為經堂語(氣)是在伊斯蘭教經堂中使用的語言,筆者不敢苟同,由此撰寫此文,以欲同道共勉。
一、關於經堂語氣
(一)經堂語氣是一種文體形式,也是一種表達方式
界定經堂語氣,至少有三條標準:(1)使用特有的小經詞彙。(2)有較多的語氣助詞和特定句法形式。如果文中僅有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彙不能視為經堂語氣,因穆斯林著譯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阿拉伯或波斯詞彙。在元雜劇、文集和典章中也有一些阿拉伯或波斯詞彙。由此,不能說其文體就是經堂語氣。(3)同理,有語氣助詞也不能視為經堂語氣。因在元明清白話小說中,有大量的語氣助詞。所以判定經堂語氣至少符合三條標準中的兩條,否則不能視為經堂語氣。
“經堂語氣”一語較早見於劉智著作。他稱:“是書(《天方典禮》引者注)語氣與經堂語氣既不相合,則不能不起物議,然而毋庸議也。是書非為不知文者作也。蓋不知文者,經師遵經訓之,無須是書。而是書者,必通習三教,未知吾教之禮者。”
劉智所言即為經書和經師使用的語氣不合,並對此作了解釋。說明經堂語氣和所謂的“儒語”不相類。有的漢文穆斯林著作中稱:“海裏法語”
。經堂語氣中夾雜有較多的語氣助詞,語序也不完全按漢語規則。為了直觀地了解經堂語氣,凡舉幾例:
“的實,習學阿林是俊美的。與服信阿林是阿八答忒。與記想阿林是塔思必哈。與將領阿林是征戰。與阿林哈教給不知道的人是撒得格。與因為家下著,習學上進是臨近安拉乎塔阿裏。你曉諭著,阿林是造天堂的路的……憑阿林著,安拉乎塔阿裏升高品級裏。阿林是行毒之上活給的。一些眼睛黑暗上耀亮的。升七品阿林著,羸弱上得利的。與班德憑著阿林著,他得一些幹好事的人的品位裏。憑著阿林著,東雅、阿黑剌忒裏邊得清高的品位裏。阿林裏邊參悟是就像閉若齋的人”
。
這段經堂語氣極濃厚的材料中夾雜著較多的阿拉伯語詞彙———阿林
、阿八答忒
、塔思必哈
、安拉乎塔阿裏
、東雅
、阿黑剌忒
。波斯語詞彙———撒得格
、班德
、若齋
和小經漢語詞彙———的實(確實)、習學(學習)、俊美(美好)、服信(信服、相信)、記想(背記)、征戰(戰爭)、家下(家庭)、上進(勤奮、勤快)、曉諭(知道)、行毒(使壞)、活給(使活)、黑暗(看不見)、耀亮(光明)、羸弱(弱,卑微)、得利(獲益)、一些(一切)、參悟(感悟、冥思)。加之有較多的語氣助詞———哈、著,閱讀起來十分困難。如果不熟悉經堂語氣、不熟悉西北方音、不熟悉阿拉伯語、波斯語常用詞彙是無法通讀,也不甚明了其意,甚至在有些人眼裏,這根本不是漢語,但就研究元史學者而言,會經常遇到類似的生硬漢語。
為明了其意,轉寫如下的標準現代漢語,比較兩者間的關係。
“確實,學習知識是美好的。相信知識就是信仰。背記知識就是讚美。掌握知識就是征服。將知識傳授給不知者是施舍。由於關照家庭,學習勤奮就會接近至高的真主。你應知,知識是通向天堂之路的鑰匙……憑著知識,至高的真主會升高其品級。知識是解毒的良藥。對於眼前黑暗者,帶來光明。因升高七品知識,使弱者獲益。由於信教者憑著知識,他會獲得一切行善者的品格。憑著知識,今世和後世會獲得崇高的品位。在知識中感悟,如同持齋戒的人。”
文中不乏名言名句,由於濃重的經堂語氣,閱讀起來使人感覺到語不盡義。在轉寫中,筆者基本忠實於原文,但作了適當調整,再觀之,行文朗麗清新,通順練達。
陝西派小經的經堂語氣,由於文中有較多波斯語、阿拉伯語詞彙以及獨特的表達習慣,和上文典型的河州派小經的經堂語氣有所差異。為了使讀者對陝西派文體有所了解,引一段材料,並將原文用拉丁字母和漢文轉寫如下:
“Womun(men)guwisin(xin)ka人baakhao`amaliwun(wen)jiyaan(juan)gi(gei)gi(gei)yuodust,人baaday`amalwun(wen)jiyaan(juan)gi(gei)gi(gei)zuwodust,人azbun(ben)ghiy(gai)zhichuutaamun(men)dizuodust,Womun(men)sin(xin)kaniyaanwun(wen)jiyaan(juan)chenchenpaansi(shi)zhendi,Bartaalibiyaanchenhambandikhaoday,Agartaadikhaochenpaansi(shi)zhuwun(zhong)dinaadaansi(shi)人,taadetuwoli人,Wakhaochenpaanqiyin(qing)dinaadansi(shi)人,Taasi(shi)shuwo(shu)yi(yu)shebun(ben)di人,”
“我們歸信此事,人把好阿瑪裏
問卷給給右手,人把歹阿瑪裏問卷給給左手。人從本該止住他們的左手。我們歸信此事,念問卷稱稱盤,是真的。在它裏邊,稱全部班德(仆人)好歹。假若他的好稱盤是重的,那但是(那些)人,他得脫離人。與好稱盤輕的那但是人,他是屬於折本的人。”
從拉丁字母轉寫不難發現文中有較多的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彙,尤其波斯語詞彙更多。盡管這些波斯語詞彙多為常使用的詞彙,但陝西派小經往往賦予特定的含義。閱讀和理解時,按其派的特點來處理,單靠字典有時不能解決問題。經過稍加翻譯部分的波斯語詞彙後,文理通順,含義明確。其和河州派小經相比,文中較少出現不常用的漢語詞彙和語氣助詞,但句法在形式上保留了波斯語原句的特點。
這種經堂語氣具有延續性,在今天的有些論著中仍然可以找到其影響痕跡。在《回族人物誌》下冊中有一段經堂語氣濃鬱的話語:
“王岱輿、張中和伍遵契,在譯著上所走的路數,顯然不同。王岱輿是自有看法,自立間架,而把材料組織起來;張中是就原書的材料,原來的間架,而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伍遵契在譯述以外,不肯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三位經學家的學風,可以說是不大相同的”
。
一般人閱讀這段文字覺得有些特別,而詞彙使用也有其特點。筆者揣摩文中“走”就是“使用、采用”;“路數”今天多指“門道”“路子”,文中指“方法”“方式”;“間架”就是“結構”;“意思”就是“看法”“想法”;“不肯”就是“不願意”“不樂意”;“意見”就是“觀點”;“學風”就是“風格”。
(二)經堂語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影響著穆斯林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
從《回族人物誌》作者看,均曾接受過高等教育,且也未在經堂中長期就學,為什麼在其著作中顯現經堂語氣?可能的解釋就是先輩文化在傳承,並不自覺地顯露出來。但上文作者自身看來其文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從未接觸過經堂語氣者或者漢文化影響較深者就可以探出其差異。所以經堂語氣不僅是一個語文學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文化學問題。經堂語氣從表麵上看已基本廢棄了,但廢棄不等於消失。這是有待進一步探討的有趣問題。
二、經堂語氣來源
對經堂語氣的來源,學者有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拉伯語、波斯語語氣繼承和保留並和漢語詞彙結合形成。林鬆先生持此種觀點,他稱:“這種(經堂語)由許多源於不同語種的詞彙按漢語結構連綴成的句式,陌生者或教外人看起來、聽起來,吃力費解;何況有些譯句要照原文的句型構造或語氣口吻,七拐八繞,一般讀者更覺深奧莫測,甚至不知所雲。”
第二種觀點認為“從起源上說,經堂語不過是通過宗教用語的形式將回回人在語言演變過程中的遺存保存了下來,因而其語言現象主要是雙語製和混合語遺存”
。第三種觀點認為“經堂語的源頭是元末明初口語”
。這些觀點有些含混。實際上經堂語氣有兩種類型:一是純漢文經堂語氣。這類語氣的代表作有《歸真要道》《四季清》《耳目德漢譯精華》等。二是純小經經堂語氣。其代表作有《開達尼》《探比海》《正教基礎》《Fauzannajātnāme》等。對經堂語氣的來源要具體化,不能籠統言之,因經堂語氣類型差異,來源也有別。本文重點探討的是純小經經堂語氣,兼及漢文經堂語氣。
經堂語氣的來源有如下幾種:
一是漢語,主要為當地口語,尤其和曆史上的元明清初的白話有密切關係。
為了說明經堂語氣和元明清初白話的關係,例舉一段小經文獻材料:
“聖人彌剌隻
的晚間,在七層阿斯麻
裏邊,我聽見了一個瞎雷(悶雷)。與我看見了一個電光,與我看見了一夥人。他們的多數是蛇、蟲、蟒的那個方兒。然後我問了哲卜來利
,這一夥是如何樣的?哲卜來利說了,他們是一些吃利巴
的人。與確實,利巴是七十二個大罪。他的至歹的罪惡是連他的母親奸一遭。利巴的一文錢是比七十個女兒哈行奸至歹。什麼叫利巴裏?一物兒還一物兒,屬於利巴。賒欠是利巴。比如一斤麥子還一斤麥子
,屬於利巴。賒欠利巴,總義是銀錢還銀錢;糧食還糧食;物兒還物兒。賒欠利巴屬於利巴。相反真斯
著屬於使得。賒欠是利巴,聖人說了,你們很言四個物兒著。他是最大的大罪。清高的真主憑著噶忒易葉阿耶提
的得力裏
著,決定的。(1)自那
。(2)稱不公。(3)量不公。(4)利巴。這一些歹在一些的人上常川的時候,百辣
打該裏。就像多餘上一子兒不下來;征戰喊亂;連穆斯林的弟兄其中為對,不說話。萬物的遭難,世界不安。歹人高貴,好人低弱。男女相攙。哎!阿丹之子,你們很那個戒貪著。至高的真主把威侖
的多災海(地獄)哈,因為一些因幹大罪的人哈,設立了。像吃利巴、自那、飲酒樂、稱量不公等等。與你們害怕蓋雅麥提(複活)的日子的阿紮卜
著。它的阿紮卜是很厲害的。常川飲酒的,除過清高的真主,一人不能夠。與我們常川作討白
著,說情告饒著。因為五個物兒著,清高的真主承領討白裏。(1)在自己的本身上招認孤納赫
。(2)過了的一些孤納赫上要懊悔。(3)孤納赫上埋怨自決的本性。(4)過了的孤納赫上,奔忙作討白。(5)清高的真主的剌赫麻提
上甭勿忘。”
這種語氣在漢文穆斯林著述中也可看到。《歸真總義》有如下的內容,和上文作比照。
承領二字,勿輕看。不是承領別事,乃是荷擔真主一切尊名,一切動靜耳。依斯了目(或譯伊思蘭)一切教法,悉此中流出。故曰:‘真主斷法。’而與苦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