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平
民族教育學者滕星教授曾經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中指出:“本人曾在國外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和費孝通教授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啟發下,提出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也可稱為‘多元一體教育理論’。”即:“中國本土少數民族的教育問題,讓他們通過一種恰當的學校教育模式,也就是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模式,一方麵能融入主流社會,另一方麵又能保留他們的傳統文化,這種理論的文本建構已經初步形成,但是在實踐中如何運用,還需要不斷探索。”
受滕星教授“多元文化一體教育理論”的啟發,研究者在對甘肅臨夏地區的調查研究中發現,該地區存在多元文化共存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和滕星教授提出的多元一體整合教育模式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的地方。相同之處就是在該地區存在“多元文化”的教育模式,而且它們在和諧的共處;相異之處就是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一體整合教育模式”中多元文化的教育存在融合於“一種恰當的學校教育模式中”
,而臨夏地區的多元文化的教育獨立存在於國家正統學校教育、中阿學校教育、自覺社區教育等多種教育模式中。研究者認為臨夏地區的多元文化共存教育模式是滕星教授提出的多元一體整合教育模式的初級階段,我國的民族教育要走向多元一體整合教育模式,研究和總結多元文化共存教育模式是必要的。以下是研究者調查的臨夏地區多元文化共存教育模式。
一、臨夏地區國家正統的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製度是現代化運動的產物,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現代社會意識、現代科學知識和素質的現代人。學校教育的功能是對不同文化群體進行整合,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現代社會不同於各個民族社區,也不是各個民族社區的總和。它是一個標準化的可測量的社會,所有的方麵,包括教育以及人的發展,都是可用數據測量的”
。個體在學校教育中的逐級而上,職業生涯的流動,都是通過標準化考試實現的。
據2004年臨夏州統計年鑒數據,臨夏回族自治州有各級各類學校1476所,其中小學1198所,獨立初中78所,獨立高中5所,完全中學17所,中等專業學校10所,職工技術培訓學校5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3所。在校學生總數341402人(其中包括在幼兒園11916人),少數民族學生165227人,占學生總數的50.1%。在校學生總數中小學生234429人,初中生67267人,高中生22582人,中專學生520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6.67%。教職工15891人,其中專任教師14335人。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合格率分別為90.1%、88.4%和44.7%。國家的學校教育培養了各種層次的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的公民,為少數民族更好的融入現代社會提供了最重要的資本。
當代社會的現代化運動已經使人們加快了社會流動速度,教育是促進社會流動的最重要資本。過去,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反映了本民族的需要,因此,教育有著承載、傳遞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現在,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反映的是現代化的需要。因此,少數民族教育也就必然納入到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現代化的表現就是迅速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起現代的學校教育體係,它對社會起著整合多元文化的功能,對每一個個體來講,使個體成為具有現代意識、現代知識和技術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現代人。但是,學校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是統一的,從教學大綱到具體的教材都是以整個中華民族和世界的文化遺產為主,因此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是現代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和家長都希望通過這種學校教育獲得普遍文化資本,實現向現代社會流動的目的。學校教育雖然也重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但把它們降到了輔助性的或第二課堂的選修課上。由於受“高考指揮棒”的壓力和“勞動力市場規則”的製約,學校考試的標準並沒有把少數民族文化納入進去,學生一般也不會主動選擇一些與考試無關的課程,因為這會影響到他們對學校課程的學習和安排,所以,民族文化教育在學校教育係統中基本沒有或也常常流於形式。臨夏地區的民族教育也是按這個規則運行的。所以,由於學校教育的這一“缺憾”,為了更好地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伊斯蘭文化氛圍濃鬱的臨夏地區在原有“經堂教育”的基礎之上,創辦了中國的“中阿學校”教育模式。
二、臨夏地區以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為主的教育模式
(一)臨夏地區以“中阿學校”為典型代表的現代民族教育模式
臨夏中阿學校初創於1980年,1989年由國家教育部門正式批準成立[臨市教發1989(36)]號和臨市發[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第52002]。現已發展為一所中阿並授、富有民族特色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來自新疆、內蒙古、西藏、寧夏、青海、甘肅、四川、陝西、山西、雲南、河南、海南、湖南、福建等20多個省(區)市、自治區。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發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質,讓更多的穆斯林青年麵向社會,投入祖國建設;給廣大輟學、待業的有誌青年,創造重返校門的機會,培養為祖國建設和民族振興的德才兼備專業人才;響應國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讓學生掌握一門外語技能,更好地為引進外資,發展經濟服務;研究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搞好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促進中阿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中阿友誼。
學校自1989年審批至今學生已畢業16屆,絕大多數已走向社會。有80多名學生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高校進修;18名學員分別考入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北京伊斯蘭教經學院和甘肅伊斯蘭教經學院等;先後共有180多名學生到中東和中南亞等國留學深造,有的已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有的正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臨夏地區的“中阿學校”教育模式已經實踐了近20年,已呈現了它的優點和不足,研究者訪談了“中阿學校”的5名學生和5名教師,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感受,總結了這種教育模式的得和失,以下是他們眼中的中阿教育:
1.中阿學校中學生大量的學習並實踐自己民族的文化
通過訪談,訪談者認為:“學校教育重視現代知識的教授,而少一些民族文化知識的教授。許多從國家學校出來的學生,當了幹部後,很少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觸自己的民族文化,慢慢的,我們的民族文化就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而中阿學校中學生大量的學習並實踐自己民族的文化,在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中保留了許多的民族文化。”另一位老師談到:“在中阿學校學習過的青年,現在已有許多人步入了中年階段,他們回頭看,認為中阿學校教育對他們影響很大,他們都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果沒在這所學校學習,就不會對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產生這樣深的感情。”
2.學校教授的現代文化較為單一
有的學生認為:“我們在中阿學校中學的課程比較單一,學校過分注重民族文化的教授,我覺得我們除了掌握阿拉伯語外,還應該掌握一門外語,如英語。還應該完善社會學科,這樣會與現代社會更加融洽。學校更應該注重學生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培養。”中阿女校的校長談到:“學校開設的現代文化課較少,隻涉及了漢語和計算機,其他的學科想上,如英語,我們的留學生去的國家一般60%的課程是用英語授課的,40%的才用阿拉伯語授課,所以,許多留學生出國首先要過語言關,很吃力。但我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教學人員、校舍等不足都限製著我們的學校的發展。所以,我們的人才是有不全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