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多元文化一體教育模式———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模式現狀為個案(2 / 3)

3.中阿學校在教學中盡量平衡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關係

教師們談到:“我們老師和領導人在教學中平衡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關係,甚至更傾斜重視現代文化的教育。我們學校的經費很緊張,但我們高薪聘請高校的老師給學生上中國曆史、地理、計算機等課程。我們認為如果單一的用民族文化教育學生,學生很容易思想狹隘、目光短淺,隻是在本民族的範圍內發揮作用,而在廣闊的外部世界發揮不了作用。在這樣的觀念中,領導和老師在掌握國民文化的基礎上,很好地掌握民族文化。所以,我們學校提倡在掌握國民文化的基礎上,掌握自己的民族文化,這樣即可以當一個好公民,也可以作一個民族的好兒女。”

4.較低的起點,經費的不足製約中阿教育

教師們認為:“我們的領導和教師辦學都是從零開始的,每一步都很艱難,我們到北大很羨慕,那裏的老師和學生我們得不到,我們想送我們的老師去進修財力達不到。所以,我們本身的人才很少。中阿學校是個民辦學校,它的資金缺乏是學校發展的製約因素。我們也沒有財力吸引外麵的人才。所以隻有靠自己的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我們現在有20多名教師,有4~5名教師通過到國內外進修獲得了本科學位,每周有4個下午組織教師學習,這些教師的漢語底子本來就薄,現在隻有提高自己,才能勝任教師的崗位。”教師談到:“學校的資金主要來自學費和社會力量的讚助,學費用於學校的運轉,但發展不了學校硬件設施的建設。讚助也不固定,主要來自本地。”

5.來自社會的壓力影響學校的辦學發展

我們要麵對許多來自社會的壓力,省上、州上、市上的許多部門來學校檢查,精神上的壓力也很大。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教育方式教育出合格的回族公民,使他們用學到的知識去規範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去搞別的什麼。現在我們學校從上到下非常小心,學校搞活動也隻是在校內進行,就害怕出事,把學校關閉了。我們學校現在的聲譽也很好,如果關閉了,對回族教育是個重大的損失。

中阿學校實行男女分校製,並且是封閉式管理,這樣對習慣了學校教育的剛入學的新生是個挑戰,所以,一年級的學生返校率不高,但高年級的狀況就好些。

除了以上的情況外,中阿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對國家學校教育和中阿教育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願望。如一些教師和學生認為:“國民教育中的民族教育隻是口號,也是形式,如在藏族地區所謂的民族教育,其實是用藏語講國民文化,而不是講民族文化。回族延續的是伊斯蘭文化,國民教育中把民族文化視為宗教的,視為國民教育不能融合的東西。所以,少數民族接受國民教育,而排斥民族文化,許多的民族幹部很少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觸自己的民族文化。他們現在最想看到國民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孩子從這樣的學校畢業,既有豐富的國民文化,又有民族文化,讓下一代有適合於學習和發展的空間,讓他們更有文化,有更好的發展。”

(二)臨夏地區其他的傳統民族教育模式

臨夏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在曆史上是和政府行為無緣的,具有很強的自發性。該地區少數民族自身文化的傳承除通過集體、家族無意識的傳承外,其文化教育主要是通過當地的宗教組織、清真寺、阿洪等社區(教坊)教育傳承的。

1.清真寺的“經堂教育”

臨夏州是一個由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22個民族組成的、以回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地方。全州總人口19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10萬人,占總人口的56.9%。共有伊斯蘭教信教群眾102.9萬人。全州共有伊斯蘭教活動場所2757處,(其中清真寺2614處,拱北143處)。共有阿洪2923人,滿拉隨農時季節而變化,最多時達8355人

。從明末清初,在臨夏民間最盛行和流傳至今的教育模式就是“經堂教育”了。

中國的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由明代回族伊斯蘭教學者、經師———胡登洲(1522~1597)所創立,他率先改革口頭傳授教義的傳統方法,在陝西地區清真寺內招收學員,講經授業,開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的先河。經堂教育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鼓勵人們接受教育、學習知識的精神在中國回族穆斯林社會的體現。胡太師的親傳及再傳弟子將這一新型的教育形式進一步完善。很快,經堂教育在以陝西為中心的中國內地普及了。時至清代,西北回民反清鬥爭遭到清政府殘酷鎮壓,陝西回民紛紛進入甘肅。幸免於難的河州地區遂成為西北地區經堂教育的中心,被譽為“中國小麥加”。經堂教育之所以通過回族民間自發地產生並以陝西為始點走向全國,至今曆500餘年而不衰,就在於它被回族社會實踐證明是傳播和保證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必要手段。可見,經堂教育是特定曆史條件下回族教育的普及形式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播形式。

現在,臨夏的大部分清真寺在進行著傳統的“經堂教育”,但這種教育模式的規模同曆史相比已經縮小。其中的原因,首先,清真寺招收學員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國家大力推行的義務教育阻斷了經堂教育招收兒童進清真寺學習的道路,絕大多數兒童進入國家主流學校學習文化知識。所以,清真寺原則上是招收國家義務教育畢業後的穆斯林青年,這樣絕大多數的青年走上了繼續學習文化知識和工作的崗位,清真寺生源就大量地減少了。其次,接受經堂教育式的阿拉伯語教育者,絕大部分卻無法用標準流暢的阿拉伯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現在許多有誌於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穆斯林青年一般選擇就讀中阿學校了。雖然經堂教育的生源發生了變化和減少,但阿洪的來源多樣化,既可以來自經堂教育模式下的“滿拉”,也可以是中阿學校深造的學生,還可以是全國各大經學院的畢業生。所以,阿洪的質量也在提高。

2.臨夏地區其他形式的傳統民族教育模式

清代臨夏地區是西北地區的經堂教育中心,而且清代中葉虎夫耶、嘎德忍耶、庫布忍耶、哲赫忍耶四大門宦在該地區相繼形成。後來教派中的伊赫瓦尼和賽萊非耶也產生於臨夏。但不可回避的是,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臨夏地區的傳統文化出現了衰弱的跡象。因為現代化的進程對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大挑戰、一大衝擊。有一部分傳統文化最終要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淡化、消失或改造。當然另一方麵,傳統文化也要選擇現代化,少數民族本身作為自己文化的載體,為了延續自身的文化生存,必然會自發地調動自身文化的保護係統來抵製這種衝擊。不管是回族曆史上的經堂教育,還是現代的中阿教育和穆斯林社區教育都是這種抵製和緩衝的產物。所以,在民族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化的調試過程中,臨夏地區結合時代特征不斷地在發展。如改革初期,河州穆斯林在八坊辦起第一座中文、阿文並授的“河州中阿學校”,創出一條“穆斯林社會力量辦學,培養民族人才”的好路子;在清真寺的組織下,舉辦“穆斯林常識業餘學習班”,普及穆斯林伊斯蘭文化教育;許多教坊清真寺自籌資金舉辦麵向穆斯林婦女和兒童的中阿並重的女校和幼兒園等社區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