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河州經堂教育的兩次重大突破(3 / 3)

時代的步伐不斷加快,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信息時代已不允許念經人花費三至五年的時間學習阿拉伯語詞法和語法以及一些耗時長、見效慢的課程了。馬希民阿洪他們博采眾長,從中外各種教材中選擇最適合中國清真寺和經堂教育的版本,同時自己編訂適合新時代的具有短、平、快特點的新教材,以最快的速度輸出具有較全麵知識的經堂人才。因此,他們在教材的選擇上花了一定的工夫。詞法方麵,傳統教材為“連五本”和《米蘇巴哈》,改學由馬天民阿洪編、馬希慶阿洪修訂並翻譯的《簡明阿拉伯語詞法》;語法方麵,改傳統的《滿倆》為馬天民阿洪編、馬希慶阿洪修訂並翻譯的《簡明阿拉伯語語法》;修辭學方麵,改傳統的《白雅尼》為馬希慶阿洪編訂的《修辭學全解》;教法方麵,除講《維嘎耶》外增講《沙米》《功修詳規》(飛格海力·埃巴達替)和《哈奈菲派教法新編》;認主學方麵,改傳統的《凱倆目》和《萊麻爾特》為艾布·哈尼法的《大學》和現代學者宰達尼的《認主學》;經注學方麵,取消傳統的波斯語經注《侯賽尼》,在《哲倆萊尼》和《嘎最》的基礎上增講現代著名經注《經注精華》和《在〈古蘭經的蔭影〉下》;“聖訓”方麵,取消《虎圖布》和《艾爾白歐》,在《米什卡替》的基礎上增講《布哈裏聖訓集》《穆斯林聖訓集》和《裏雅德》;文學方麵,取消傳統的波斯語經注《真境花園》,改講阿拉伯國家的語文課本。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中阿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加深,穆斯林世界先進的辦學理念和適用的教材進入了中國社會,使得馬希慶阿洪他們有更多的選擇課本的餘地,他們吸收了許多當代名著和阿拉伯國家的中學、大學通用的課本,使經堂教育跟國際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軌,而且在辦學理念上有了新的視野。

(三)課程的設置

傳統的十三本經大致可歸為八個門類:詞法、語法、《古蘭經》注、教法、文學、修辭、哲學、“聖訓”等課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的課程設置已暴露出了嚴重的缺陷,表現為念過四五年經的“滿拉”(學員)不知何為伊斯蘭的倫理?說不清穆斯林的曆史,對伊斯蘭沒有總體的認識。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半大子阿洪比驢粗”,指半途而廢的阿洪雖然念了幾年經,卻沒有掌握伊斯蘭的真精神,似懂非懂,膽大妄為,違反教規,反不如一般的教民。這一現象反映了經堂教育課程設置中的不合理。於是,馬希慶阿洪他們總結以往的經驗,彌補課程設置中的薄弱環節,開設了伊斯蘭概論、曆史和倫理學方麵的課程,選擇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作教材。在伊斯蘭概論方麵,講授《伊斯蘭的精神》和《信仰與生活》等近現代著作;曆史方麵,講授《伊斯蘭教史》和《穆聖生平》;倫理學方麵,除了講授傳統教材《聖學複蘇》以外,增講《對晚輩的囑咐》《教學生學美德》和《穆斯林的人格》等經典,逐步形成了一套集傳統科目和新科目為一體的教學大綱。現以河州堡子寺的中學和韓家寺的大學為例,將其課程設置茲錄如下:

堡子寺中學的課程設置:

第一學年:學習《初級教材》(馬天民阿洪編,馬希慶阿洪修訂並翻譯的伊斯蘭常識讀本,中阿對照)、《禮拜齋戒問答》(馬天民阿洪編,馬希慶阿洪修訂並翻譯的伊斯蘭常識讀本,中阿對照)、《阿拉伯語讀法規則》(馬希慶阿洪編,中阿對照)、背誦《古蘭經》第三十章。

第二學年:背誦《簡明阿拉伯語詞法》(馬天民阿洪編,馬希慶阿洪修訂並翻譯成漢語的中阿對照教材)、背誦《簡明阿拉伯語語法》(馬天民阿洪編,馬希慶阿洪修訂並翻譯成漢語的中阿對照教材)、阿拉伯國家語文課本(阿拉伯語)、《對晚輩的囑咐》、《教學生學美德》、《穆聖生平》、《教法簡讀》(《古杜勒》的縮寫本)、《維嘎耶》、《裏雅德》(“聖訓”)、《古蘭經》明文。

第三學年:學習《哲倆萊尼》、《嘎最》、《維嘎耶》、《沙密》、《教法詳規》、《哈奈菲派教法新編》、《米什卡替》、《布哈裏聖訓集》、《穆斯林聖訓集》、《妥裏格替》、《聖學複蘇》、《伊爾沙德》。

第四學年:學習《在〈古蘭經〉的蔭影下》、《伊斯蘭的精神》、《伊斯蘭教史》。

韓家寺大學的課程設置:

第一學年:學習《古蘭經》明文、《教學生學美德》、《對晚輩的囑咐》、《裏雅德》(聖訓)、《穆聖生平》。

第二學年:學習《古蘭經》明文、《哲倆萊尼》、《穆聖生平》、《認主學》、《教法簡讀》、《裏雅德》、《米什卡替》、《伊斯蘭的信仰》(馬希慶阿洪注)。

第三學年:學習《古蘭經》明文、《哲倆萊尼》、《認主學》、《維嘎耶》、《教法簡讀》、《哈奈菲派教法新編》、《米什卡替》、《裏雅德》、《穆斯林的人格》、《伊爾沙德》、《聖學複蘇》。

第四學年:學習《維嘎耶》、《嘎最》、《穆斯林的人格》、《沙密》、《布哈裏聖訓集》、《穆斯林聖訓集》、《大學》、《妥裏格替》、《聖學複蘇》、《伊爾沙德》。

自馬天民阿洪起,他們在改進中始終堅持一個創新的理念,博采眾長,不墨守成規,隨時調整課程設置。因此,一有適合的教材就搬上講台,盡量使教學與國際接軌,與時代同步。經過這一改進,新式經堂教育的課目更加完備、更加齊全,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擁有全麵的宗教知識,而且還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三、結束語

中國經堂教育雖為中國穆斯林所開創和倡導,但在其發展和完善過程中無不受到穆斯林世界教學體製的啟發和影響。也就是說,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國經堂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以本文所述的胡太師、馬天民阿洪和馬希慶阿洪為例,他們每個人都受到過國外伊斯蘭學術文化的影響,從而才有了後來的建樹和成就。經堂教育在胡太師以後發展成了特色各異的流派,而河州派無疑是其主流,經馬天民和馬希慶阿洪等兩代人的改進,經堂教育不僅在河州發生了變化,而且推動了全國經堂教育的發展。在20多年中,這一新式教學體製在河州先後被許多清真寺采用,培養出了數以萬計來自全國各地的阿洪和學者,許多人目前已經在各地學堂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部分人出國深造。據筆者觀察,在巴基斯坦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有近1/3的各地學生出自這種教育體製,而且經學水平遠遠高於一般阿語學校的學生。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國內的部分阿語學校也或多或少的采用馬希慶阿洪他們編訂的教材,而且西北的清真寺中,不分派別,一律采用馬天民阿洪的《初級教材》。馬天民阿洪在河州發起的教育改革,其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河州地區,範圍擴展到了全國各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兩次改革,是20世紀河州經堂教育的兩大飛躍,對未來中國的經堂教育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

注釋

①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馬天民阿洪的高足王永先阿洪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許多口碑資料,在此致謝。

②河州,現甘肅省臨夏地區,這一古名稱在全國穆斯林心目中頗為神聖而流行,故本文沿用此名。

③高占福:《民國時期文人筆下的河州回族文化》,載《中國穆斯林》2002年第3期。

④高占福:《民國時期文人筆下的河州回族文化》,載《中國穆斯林》2002年第3期。

⑤西北一般將阿洪或教派傳承人的兒子尊稱為“師傅”。

⑥十三本經,各地所用經典稍有不同。

⑦傳統的十三本經為:《連五本》《米斯巴哈》《滿倆》《白雅尼》《維嘎耶》《哲倆萊尼》《嘎最》《侯賽尼》《凱倆目》《萊麻爾特》《虎圖布》《艾爾白歐》《真境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