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裏學到最基本的知識和作為一個阿洪所必備的學問。
(三)講經方法的改進
陝西學派的風格以邏輯推理和辨正分析見長,即通過聯係句子的前後關係,反複預設可能存在的問題來領會每一句話和每一段文字的大意。這種方法叫做“窩智海”,其好處在於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對整體意思的全麵把握,它非常適合講解哲學和教義學等較深奧的學科,陝西學派因而在教義學方麵有獨特的專長。然而,用這種方法講經,進度太慢,一天隻能講幾個句子,稍快,每本經一天也就講一兩頁,甚至《滿倆》的“葉朱子”一處就得講一個星期,《白雅尼》的“海如·穆塔白格”一處講三天;《維嘎耶》中“婦女月經”的一章耗時更長。這樣,稍大一部經就需兩三年的時間來講。馬天民阿洪見此,提倡隻講明文,不說“窩智海”,即隻譯字麵意思,不作邏輯分析,大大提高了“過經”的速度,也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麵。
(四)翻譯技巧的發明
陝西學派擅長說“窩智海”,不注重翻譯的技巧,沒有一套按句子的成分先後翻譯的規則,隻是按阿拉伯語句子的自然次序向下講。但因為句子成分前後有銜接關係,在翻譯一個句子時來回翻,一個詞先後要翻兩三次才能把一個句子翻完。馬天民阿洪總結了前輩經學大師們的經驗,創立了一套口頭翻譯的規則,製定了句子成分先後翻譯的順序,嚴格遵守“一詞講一遍”的原則,講起經來幹淨利落,簡潔明快,一個句子一氣講完,不拖泥帶水。筆者結識的中國阿洪為數不少,但能如此講經的,卻除了馬天民阿洪的弟子外,幾乎不見,這確實是經堂教育上的一大創舉。另外馬天民阿洪嚴格要求講經時以“經堂口氣”體現句子成分,把正確使用“口氣”作為衡量翻譯技巧的一大指標,以此規範了“經堂口氣”的使用。
馬天民阿洪1959年齋月去世,年僅43歲。“壯誌未酬身先死”,加上20世紀50年代後期極“左”路線的幹擾,他的改革成效受到了極大的限製,他生前除了在韓家寺試點以外,基本上還沒有人來得及響應他的改革,他倡導的教育模式連同全國的經堂教育在洶湧的政治風浪中銷聲匿跡了,完全繼承了他所創的教學體製的隻有他的幾個弟子。
二、河州經堂教育的第二次突破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經曆了10年的浩劫和20年的禁錮,中國伊斯蘭文化也迎來了它生命中的又一個春天。河州,一個平靜的小城猛然間又沸騰起來,全國各地的穆斯林子弟紛紛向那裏彙集。霎時間,河州處處是學堂,到處是滿拉,呈現出一片文化繁榮的景象,恢複了昔日伊斯蘭文化中心的地位。
馬天民阿洪早已去世,傳承薪火的大業就落在了他的兒子馬希慶阿洪和高足王永賢等阿洪的肩上。他們不負眾望,繼承了先師未竟的事業,將河州的經堂教育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馬希慶阿洪,經名阿卜杜力·合福如(1941~2003),自幼在父親馬天民阿洪膝下攻讀經學。他天資聰明,才思敏捷,到18歲時,已學完經堂體製中的所有課目,並完全掌握了父親所創的成套教學體製,又自學了漢語,後來經努力,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待到他學業有成,欲大展宏圖的時候,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宗教改革開始了,學堂關閉了。父親馬天民阿洪去世後,他被視為反革命家屬而鋃鐺入獄,年僅18歲。釋放後又被下放農村,受盡了折磨。然而,在那艱難的歲月,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酷愛的知識,也沒有忘記父親未竟的事業和自己肩上的責任,一有閑餘時間就鑽研學問。改革的春風給了他第二次生命,河州的寺門剛一開放,他就被聘為他父親曾所在的韓家寺任中學阿洪,繼續推行經堂教育的改革。與此同時,他的另幾位同學也被聘為其他清真寺的教長或中學阿洪,在各自所在的清真寺開始了新式教學的嚐試,他們遙相呼應,拉開了經堂教育改革的序幕。一時間,河州的鐵家寺、折橋大寺、關家台寺、魁星閣寺和積石山的肖川中莊等清真寺呈現出了與其他清真寺的教學不同的模式,並以韓家寺為中心形成了新式經堂教育的風格。馬希慶阿洪大有其父的遺風,治學嚴謹,敢於創新,繼韓家寺之後,他先後被聘為河州鐵家寺的中學阿洪,柏家莊寺的教長。20世紀90年代,榮任堡子寺的教長。在那裏,他和密友王永賢阿洪完全實現了經堂教育改革的願望,確定了河州新式經堂教育的體製和模式,製定了新的教學大綱。他倆所在的堡子寺在西北的經堂教育中獨領風騷,儼然成了經堂教育的大本營。馬希慶阿洪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被聘為韓家寺的教長,在那裏,他走完了他的人生之途,享年62歲。
馬希慶阿洪擅長阿語寫作,著述較豐,這在當今西北的阿洪中少見。他的阿語著作中,《伊斯蘭信仰》《伊斯蘭功修》和《伊斯蘭論理》是他生命的一個裏程碑,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較全麵地論述了伊斯蘭的三大領域,在西北經堂教育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他的其他阿拉伯語著作還有《修辭學全解》(傳統教材《白雅尼》的縮寫本)、《輝煌的果實》(《滿倆》的縮寫本)和《語法中的格》,阿漢對照的著作有《阿拉伯語讀法規則》《回曆入月概述》《朝覲簡述》,他經過數年親自對天象的觀察,編出了一份非常科學的《禮拜時刻表》。另外,他修訂並用漢語翻譯了他父親馬天民阿洪的全部小經作品,為伊斯蘭基礎常識的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馬希慶阿洪的主要成就在於他把他父親開創的改革事業推進了一步。他和王永賢阿洪等同學的改革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一)漢語的使用
傳統的阿拉伯語入門教材用波斯語編寫,馬天民阿洪改用“小經”編寫,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穆斯林普遍文化素質的提高,“小經”已經不再適應新一代的念經人了。於是,馬希慶、王永賢阿洪夜以繼日地將原來的“小經”改作了漢語,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力,加快了攻克“詞法”和“語法”階段的學習進程,使略具漢語水平的人自己讀懂詞法和語法規則。阿語初級教程中漢語的使用是經堂教育曆程中又一個巨大的突破,有力地推動了經堂教育的發展,使經堂初級阿拉伯語的教學接近了國立外語大學或學院的水平,而且由於經堂教育注重死記硬背,學員的阿拉伯語基礎知識比普通學院的要紮實。
(二)教材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