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回族報刊及其文化適應———以中亞東幹族為例(3 / 3)

。中亞的東幹族報刊也麵臨同樣的困境。蘇聯時期的《蘇聯回民報》(《十月的旗》)屬官辦性質,經費及工作人員的工資都由國家撥款,且有不錯的辦公條件。但蘇聯解體後中亞地區經濟滑坡,東幹族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受到一定影響。回族學者丁宏在中亞實習時,經常與《回民報》的編輯到東幹族聚居區去發送報紙,並收回訂閱費用於下一期報紙的費用。有時錢收不回來,報紙就不能按期發出

。1997年,《回民報》經費不足,幾乎要停刊,後由東幹企業家、著名東幹文化活動家葉塞(祖籍陝西渭南)個人出資,該報才得以繼續出版發行

在中國,回族報刊就有依靠回族民眾的慷慨捐助為生的傳統。尤其是穆斯林民間刊物,不論是已經停刊的,還是正在出刊的,辦刊經費全部是來自全國各地穆斯林讀者的捐助,各地伊斯蘭教協會創辦的刊物除自籌一部分資金外也接受本地和全國各地穆斯林的捐助。據粗略統計,中國穆斯林大眾每年有近10萬人次向穆斯林民間刊物捐資,約100餘萬元,維持著這些刊物的正常印刷和發行,可以說,如果沒有穆斯林大眾的這些捐助就沒有今天這些民間刊物的發展

蘇聯解體後,東幹族報刊基本就是在東幹協會的人力讚助及東幹人民的慷慨支持下維持。可以說,這為東幹報刊的發展提供了其他媒體所不可多得的支持。但是,這種支持具有隨機性和任意性,不可掌控,不利於報刊的定期出版和發行。而時效性和定期性的喪失直接威脅著東幹族報刊的生存,並由此嚴重損害著東幹族報刊文化適應功能的發揮。文化適應是一個過程,需要隨著時間的變化進行不斷的調整。文化適應的持續有效需要東幹族報刊的連續出版和發行。這一點,可以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斷中得到印證:“隻有編輯部能夠以後一期跟著一期間隔時間更短地出版,這個企業才會完全達到自己的目的———經常而深刻地影響輿論,而在經濟方麵也才會有很大的希望。”“辦一份編輯不領報酬、記者不領報酬、任何事情都不給報酬的日報,這是一份開始就注定要失敗的。”

因此,對於始終走在中亞的市場經濟前列的東幹人來說,要想讓東幹族報刊取得長足的發展和充分的影響力,可以嚐試引入市場的運作。東幹族作為中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民族,其經濟實力可以為東幹族報刊的市場化運作提供最堅實的後盾。其次,東幹族對知識的追求和東幹人知識水平的現狀,使東幹族報刊具有了大有可為的市場。根據回族學者丁宏2000年的調查資料顯示,東幹族仍大致保持著萬分之一的博士比例,但副博士比例己遠遠高於千分之一

。而其中很多高水平的知識分子對辦報刊富有熱情,為東幹族報刊的創辦提供了雄厚的人力儲備。再次,比較漢族的華僑華人,少數民族華僑華人具有更為集中的居住特點,東幹族也不例外。而東幹族這種集中居住的特點有利於其節約發行成本,促進報刊的有效發行。最後,東幹族報刊可以麵對的受眾不光限於東幹族內,還可以擴大到整個中亞的穆斯林群體及中國回族和海外回族的龐大群體中去。因為他們大多具有共同的信仰和相通的習俗習慣,總之他們具有同質的文化核心,都可以成為東幹族報刊的有效受眾。以上種種無疑都為東幹族報刊的市場化運作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五、結語

海外華文傳媒與海外華僑華人的文化適應始終是同甘苦、共進退。霍爾說:“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無論是曆史還是現在,海外華僑華人的文化適應都離不開大眾傳媒。對此,東幹族作為少數民族華僑華人的典型代表,與其他海外華僑華人進行著共同的實踐和探索。對他們而言,文化衝擊從未停止,文化適應也從未間斷。時間發展到今天,文化衝擊和文化適應進入了新階段,東幹族報刊也麵臨著新的考驗。因此,文化適應使東幹族報刊具有了市場化運作的必要性,而東幹族所具有的獨特的經濟、文化特點則使其具有了市場化運作的可行性。這不僅應該引起東幹族為代表的海外少數民族華人的警醒,也應引起整個海外華僑華人對社會的深思。因為,無論是傳媒還是經濟或者其他,海外華僑華人的發展都不能忽略他們的有機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華僑華人的發展。

----------

注釋

①李安山:《中國少數民族華僑華人:一項研究報告》,載《中國日報》網站,2003年8月15日。

②曾少聰:《民族學視野中的海外華人———兩岸三地民族學的海外華人研究述評》,載《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

③李安山:《中國少數民族華僑華人:一項研究報告》,載《中國日報》網站,2003年8月15日。

④胡振華:《應該加強對國外回族的研究》,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⑤唐詩:《一個回族學者的“東幹之旅”》,載《銀川晚報》2005年6月10日。

⑥[美]拉裏·A,薩莫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第35頁,第332頁,第37頁,第351頁,第4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⑦[美]拉裏·A,薩莫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第35頁,第332頁,第37頁,第351頁,第4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⑧[美]拉裏·A,薩莫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第35頁,第332頁,第37頁,第351頁,第4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⑨[美]拉裏·A,薩莫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第35頁,第332頁,第37頁,第351頁,第4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⑩[美]拉裏·A,薩莫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第35頁,第332頁,第37頁,第351頁,第4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11)[美]拉裏·A,薩莫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第35頁,第332頁,第37頁,第351頁,第4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12)程曼麗:《關於海外華文傳媒的戰略性思考》,載《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3期。

(13)王國傑:《論東幹學與中國回族學》,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14)常文昌:《紀事:吉爾吉斯斯坦的“甘肅村”》,載《甘肅日報》2003年8月20日。

(15)常文昌,唐欣:《東幹文學:世界華語文學的一個分支》,《光明日報》2003年8月23日。

(16)丁宏:《〈回族〉———文化文流的橋梁》,載《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7)[美]拉裏·A,薩莫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第35頁,第332頁,第37頁,第351頁,第4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18)丁宏:《〈回族〉———文化文流的橋梁》,載《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9)李鵬:《海外華文傳媒生存依然很艱辛》,中國新聞網,2005年9月7日。

(20)丁宏:《〈回族〉———文化文流的橋梁》,載《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21)王國傑:《論東幹學與中國回族學》,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22)趙國軍,馬桂芬:《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穆斯林民間刊物的現狀與特點》,載《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

(23)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開明出版社,1993年。

(24)丁宏:《東幹族大化史上的又一奇葩———東幹族雜誌〈回族〉創刊》,載《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