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最後是包括109種參考書和東幹族民間文學及作家文學作品的一個目錄,很有參考價值。
《東幹學百科全書》在介紹東幹族人物的這一篇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東幹學奠基人之一的通訊院士穆罕默德·蘇尚洛。這是符合曆史實際的!當我翻閱著這部新的專著時,不禁使我回憶起我和穆罕默德·蘇尚洛先生相識和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我願把這篇文章作為對已故摯友的紀念!
2005年穆罕默德(MuhammeImazov)和拉什德(RashidYusupov)合作在比什凱克“科學”出版社又編輯出版了一部名為《現代人物肖像》(PortretySovremenikov)的書,共介紹了中亞各國的一些東幹族知名人士和俄羅斯研究東幹族的學者,其中有詩人十娃子(YasyrShyvazy),曆史學家蘇尚洛(MuhammedShshanlo),作家ArliArbudu,雜技表演家IsmarMasljanov,語言學家MuhammeImazov,數學家加瑪勒(DzamalHudabergenovic,畫家潘沙耶夫(Muhamet-UmarPanshaev),教授巴克勞夫(RashidBakirov),醫學家別別皂夫(HakimBebezov),戲劇家胡賽(HuseMuhtarov),作曲家葉辛(EsinIsmail),物理學家依斯哈爾(IsharFenbazovich)等。
同年,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東幹族知名的女學者瑪裏雅姆(MarijaBansbanova)出版了兩本書,一本是《回族———東幹人(過去和現在)》,另一本是《馬尕孜·馬三奇》。以上的這些著作都是東幹學近年來的成績。
我國對東幹族的研究,開始得較晚。1955年蘇聯專家G,P,謝爾久琴柯應邀來我國講學前,隻有王均教授在出訪莫斯科時與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的東幹族學者A,卡裏莫夫就東幹語問題進行了交流,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杜鬆壽先生翻譯整理了一本《拚音文字研究參考資料:東幹拚音文字資料》,這是一部非常有學術價值的資料。1956年,民族出版社翻譯出版了G,P,謝爾久琴科的《關於創製民族文字和建立標準語的問題》一書。書中第122頁~125頁專門介紹了“東幹文字母”。後來,由於中蘇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就沒有可能進行東幹族方麵的研究了。
1989年5月,我和夫人穆淑惠同誌應邀訪問了蘇聯的中亞地區及莫斯科,與各地的東幹族學者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回國後,我發表了一係列文章,介紹了中亞及東幹族的方方麵麵,並幫助不少同誌牽線搭橋,使更多的中國學者開始了與東幹學者的廣泛交流,在中國出現了“東幹熱”。
近幾年來,有很多同誌發表了不少介紹東幹族風土人情的文章,也有同誌發表了一些頗有價值的研究東幹族的論文,郝蘇民教授和高永久教授翻譯出版了著名東幹學家穆哈麥德·蘇尚洛的著作———《中亞東幹人的曆史與文化》,王國傑教授出版了《東幹族形成發展史》,丁宏教授出版了《東幹文化研究》和《亞瑟爾·十娃子———生活與創作》,楊峰同誌出版了《盼望———蘇聯東幹族作家小說散文選》和《托克瑪克之戀》,海峰博士出版了《中亞東幹語言研究》,林濤教授等出版了《中亞東幹語研究》《中亞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兒》和《中亞回族詩歌小說選譯》,趙塔裏木教授深入調查研究了東幹族的民間音樂。還有更多的同誌,準備前去中亞地區進行東幹族方麵的田野調查,或正在撰寫有關研究東幹族的論文及著作。我相信,他們也一定能取得豐碩成果。
中央民族大學為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東幹族的深入研究,開展與國內外有關單位、團體及學者之間的合作交流和增進中國各族人民與中亞各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於1999年1月15日成立了東幹學研究所。我們研究所把以下幾項內容列為需要進行的工作:
1.密切與國內有關部門、團體和學者的聯係,向國內介紹國外有關東幹學方麵的信息,搞好協作,共同做好東幹學方麵的研究工作;
2.保持與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三國東幹協會,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東幹學分部、《東幹人》雜誌等東幹語文媒體的聯係,爭取不定期地聯合舉辦有關東幹學的國際研討會;
3.選定國外已出版的有關東幹學的著作在國內進行翻譯出版;
4.向國外推薦、介紹我國研究東幹學的著名學者和著作;
5.承擔校內外有關東幹學方麵的教學任務,指導這方麵的研究生及進修生;
6.為願意和需要從事東幹學研究的國家部門、大學等研究機構擔任一定的谘詢服務工作,並為他們牽線搭橋,組織出訪事宜;
7.籌措研究經費。
根據上述要求,我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2003年秋,我們研究所與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會在外交部和國家民委及中國駐中亞各國大使館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舉行了首屆中亞東幹雙語國際研討會,國內外學者有100多人參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005年夏,我們配合國務院僑辦和國家民委政法司在北京接待了中亞各國來京參觀訪問的東幹代表團,反映很好。
3.向有關部門及有關同誌提供谘詢,為他們與中亞各國東幹族人民牽線搭橋。
4.以內部刊物形式印行了明代回族文獻《回回館譯語》,贈送給有關部門及有關同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