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涉及了國家公務員馮均平和王國傑教授的作品。最後是於2000年出版的專題學術著作《中亞東幹族曆史》。揚州大學教授王曉東積極從事東幹民族口語創作,在中亞,包括新疆伊犁邊區東幹族中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毫無疑問,王教授的專題學術著作將對東幹語言學帶來巨大貢獻。特別指出,乾文謙教授的專題學術著作《亞斯爾·十娃子和漢語詩》在新疆伊犁出版社出版。中國文學專業方麵的學者、蘭州大學(中國甘肅省)常文昌教授不是在譯文中而是在原著中對亞斯爾·十娃子的創作作了嚐試性研究。常文昌教授是甘肅省居民,了解地方方言,對我們來說,常教授不是漢語文學方麵的專家,而是中國詩歌創作理論方麵的專家。他是60部學術作品的作者,其中包括專題學術著作《現代中國詩歌創作理論》《現代中國詩歌研究》《現代中國詩歌曆史評論》和其他。《回族文學》(《東幹文學》)是中國讀者熟知的介紹中亞東幹族的刊物。這種雜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地方文化管理局出版。
新疆藝術學院(烏魯木齊)過去的副教授,而現在是院長的趙·塔裏木研究中亞東幹民族音樂(口頭)作品。順便說一下,這個題目我們的學者沒有人研究了。趙·塔裏木收集了大量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東幹居民語音方麵的材料。根據調研的結果趙·塔裏木出版了作為博士論文主體的專題學術著作。趙院長說他成功的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後,沒有失去對中亞東幹音樂作品的興趣,在將來他想派自己的研究生到吉爾吉斯斯坦繼續研究這個課題。東幹語是中國新疆學者從各角度積極研究的課題。其中,新疆大學海峰副教授研究了東幹語的語音、語法結構、詞彙、東幹語方言(陝西、甘肅),單獨一章寫了東幹民族的文字。眾所周知,東幹書麵語起初階段在阿拉伯和拉丁字母上發展起來的,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在俄羅斯字母上發展。在專題學術著作分析了每一階段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強調文字的重大意義是為了任何一門語言的保留和發展,尤其是少數民族語言———東幹語。新疆語言學家胡毅、李英、陳金玲及其他人從不同角度研究東幹語。居住在新的獨立的中亞東幹族的課題在新疆藝術活動創作中占據著具體的位置。
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寧夏電視台轉播了被專家創作的一批電影、電視著作。這些轉播節目起了重要的作用,讓觀眾了解到居住在前蘇聯的現代東幹族的曆史和文化。但是對東幹族的文化不僅僅中國的學者和專業人員感興趣,其他國家的大學者也都對中亞東幹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感興趣。最近也有一些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以色列等等的同行。
用日本專家的話說,東幹語———這是一個很久沒有研究的領域。日本學者不僅對東幹語的語言感興趣,而且對曆史、中亞東幹族物質、文化生活感興趣。
總體來說,現在中亞東幹族文化、曆史甚至物質、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麵是國外學者迫切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