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東幹族文化———外國學者們學術研究課題(1 / 2)

[吉爾吉斯斯坦]拉希德·尤素波夫

東幹文化在沙皇時期已是被研究的課題。但這是膚淺的一些研究,沒有係統性。僅僅在蘇聯時期,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東幹人中出現了第一批知識分子。當時組建了一些首先研究東幹語的學者專業組,那個時期在這些專業組中已有了第一批東幹族學者代表。具有典型的代表作品為以蘇聯語言學家巴力瓦納夫教授與年輕的語言學家尤素夫·楊尚幸的合作學術研究。雖然在蘇聯那些年政治環境不容許完全按規定的大綱完成學術作品,但巴力瓦納夫教授與尤素夫·楊尚幸的合作學術研究奠定了東幹語言知識的基礎。

蘇聯在1954年對東幹族文化開始了全麵、係統地研究,當時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成立了新的分支機構———東幹文化部門,以後改為東幹語言學部。在這50年裏這個學術分支的學者們在東幹語言學發展方麵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一點不管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學術界都是承認的。

在蘇聯時期,以各種合適的理由僅僅是蘇聯學者們研究不同關於東幹語言學方麵的課題。但有例外,澳大利亞的達耶爾女士、日本的橋本萬太郎教授。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東幹學者們(民族詩人亞·十娃子和穆·蘇山洛教授)與中國學者們建立了創作聯係。但是,一連串的客觀原因,蘇聯和中國東幹語言學創作方麵的合作僅僅在30年後得到恢複。

吉爾吉斯語言學家、東幹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在北京)胡振華教授是1989年第一批從中國到吉爾吉斯斯坦的學者之一。

1989年,可以被認為是蘇聯和中國東幹語言學關係恢複的一年。事實上,從中國來的東幹語言學家在蘇聯解體後,接近20世紀90年代末已開始了嚴肅的調研工作。毫無疑問,胡振華教授的博士生丁宏女士也是第一批對中亞和哈薩克斯坦東幹文化嚴肅調研的一位。她出版了專題學術著作《中亞東幹族文化》。據專家們的觀點,它對東幹族語言具有重大的貢獻。

吉爾吉斯斯坦民族科學院東幹研究部的學者們和研究生丁宏的合作帶來了自己的成果。丁宏與伊瑪佐夫教授合作,於1999年出版的專題學術著作《中國東幹族》不管在學者們中間,還是在一般的讀者中間得到了好評。作者們還把東幹文學奠基人亞·十娃子的詩集翻譯成漢語在中國出版。現在丁宏教授繼續積極地在東幹學領域進行著研究。

在中亞、哈薩克斯坦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甚至在甘肅省、陝西省(獨聯體大部分東幹族居民的族源地)的東幹知識分子建立了在官方、學術方麵的關係。

首先,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領導不止一次訪問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餘振貴研究員對吉爾吉斯斯坦很了解,他作為代表團團長兩次(於1997年和1998年)訪問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幾乎去了所有的東幹人聚居區。

楊懷中研究員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所長馬平不止一次去了中亞的一些新的獨立國家。楊懷中研究員出版了關於中國伊斯蘭文化現狀方麵的一係列專題學術著作和學術文章。他在中國刊物上出版了關於中亞東幹族的係列論文,很受讀者們歡迎。

劉陽先生積極地參加了中亞、哈薩克斯坦東幹族曆史不同觀點的研究。他是關於與中亞東幹族擁有共同根源的寧夏東幹族專題學術著作的作者和編輯之一。著名突厥語研究者胡振華教授的學生趙慧主持寧夏大學回族文化研究所,與中亞的科學研究院的學者們也建立了交往。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語言學者們也積極地投入到東幹語的研究中。比如,語言學者組: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林濤教授、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吳建偉教授、寧夏大學趙曉佳講師在2002年進行了東幹語野外研究,他們對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所有大型的東幹族居住點進行了調查。

現在這些學者在完成以現代東幹語野外調查結果為基礎的專題學術著作的出版工作。在進行調研工作期間,吉爾吉斯斯坦民族科學院東幹學部的同行,特別是他的主任、吉爾吉斯斯坦民族科學院通訊院士、教授伊瑪佐夫給予中國學者們很大的組織和方法方麵的幫助。順便說一下,這些學者們的創作合作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結果。林濤教授在香港出版社用東幹語、漢語出版了伊瑪佐夫詩集精選集。應該指出的是,在專題學術著作中選集具有很高的價值。蘭州大學漢語教研室王澤教授不止一次來到中亞。他的幾篇關於東幹語的特點和中國西北方言的文章在中國學術雜誌上發表,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現在,王先生繼續加強研究這個課題並希望到吉爾吉斯斯坦進行創作研究。西北民族大學(蘭州)郝蘇民教授是第一批學術宣傳者之一,他在20世紀90年代初到吉爾吉斯斯坦出過差,主要研究中亞東幹族,特別是陝西語族,為陝西省學術、創作圈的代表作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