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認知亞瑟兒·十娃子的詩歌(3 / 3)

繼續分析研究亞瑟兒·十娃子的詩作,學者在自己的專題學術著作的下一個章節中發現,詩人對真、善、美的大量歌頌。因為真理和善良永遠是美好的,所以按照詩人的觀點,美麗“在全世界播種,並留在人們的心中”。

在報告的開始我說過,亞瑟兒·十娃子寫下了不少獻給中國和中國人民的詩作。關於這個,常文昌自然不能不發現。研究者把詩人創作中關於中國的主題在獨立的章節中闡述,並賦予這個章節傳情的名稱“中國根”。他具體分析了以下的詩歌:《在北方河流岸邊》《你好,媽媽》《在伊犁》等等。“雖然中國古代詩歌對亞瑟兒·十娃子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在這的確特別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根’”──研究東幹詩人的作品,學者在這一章節中得出了這個重要的結論。

亞瑟兒·十娃子的哲學觀點的詩作都整理到他任何一本著名的書籍中。可是,中國研究者在自己的專題學術著作中以獨立的章節“哲學抒情詩”作出了整理、分類和研究。這體現了作者不錯的東幹語言知識,沒有這些知識是不可能完成這個工作的。職業研究學者常文昌從整理的數十個刊物中的眾多詩歌中隻挑選出反映哲學觀點的作品並對它們獨立分析。這裏作者不隻研究一首詩,但是他好像特別偏愛詩歌《心髒存在》《駱駝》和《第一步》。關於第一首詩他說,這是“關於人類生活的深度思索”。就是第二首詩,從本質上說也是關於人類的命運,“對駱駝命運的思考,實際上也就是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學者寫到。在最後一首詩中作者抓住了深層的哲學觀點:生活中邁出第一步是困難的,在這時感到像母親一樣的支持。

在常文昌的書中對愛情主題的詩作有著極大的關注,這是完全合理的,因為關於這個美妙的人類感覺,像愛情,亞瑟兒·十娃子寫下了不少的詩篇。中國學者在自己的書中獨立出一個專門的章節《愛情抒情詩》來分析研究。研究詩歌《柳樹枝條》《我的春天》《再也不去回憶走過的路》等等,作者按照事情的實質展開了其真實的思想內容。在此章節的開始他言簡意賅並大量地反映了這個思想:“亞瑟兒·十娃子的愛情抒情詩構思獨特,內容豐富,形式鮮活。”

接下來學者尋覓並找到歌頌人類崇高品質,如意誌堅強、忍耐、堅持不懈以及堅忍不拔的詩篇。這些詩歌,如《我的地址》《桃樹》《在波濤中》等等。作者用題為《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的不長章節分析了這些詩作,在結尾處寫到“整體上,亞瑟兒·十娃子在藝術形式上不同於他人,鮮明地反映了東幹人民的精神──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在《兩大比喻類型》章節中研究者研究詩人在詩歌創作形式中采用的藝術手法。以作者的觀點,詩人最常用比喻,但同時研究者發現,在詩人的詩歌中也存在著借喻、隱喻以及誇張法。此章節學者以“他的借喻,隱喻很謙虛樸實,但卻非常美妙”結束。

在《語言特點》一章中,作者強調了東幹文和西北方言的近似性。除此之外,按作者的觀點,亞瑟兒·十娃子詩作的語言近似於口語。他引用詩歌中的詞語“我想”“春天”“最後的信”來證明。“在東幹人看來,亞瑟兒·十娃子詩歌中的語言不很像東幹人的口語,但在中國人看來,在亞瑟兒·十娃子的作品中存在著非常多的口語說法,因此他超過了任何一位中國詩人”。

作者以“做詩法的特點”一章結束自己的專題學術著作。在此章節中,作者主要分析了做詩法的3個主要形式:古代中國的七言形式(在古代中國,照例,字是單音節的;民歌的四言、五言、六言形式;亞瑟兒·十娃子形式──七言和四言形式。

以學者的觀點,詩人能夠運用所有這3種形式,但似乎他更偏愛最後一種。在他看來,最後一種形式更加富有表現力,作為例證他引用了詩歌《第一步》《白魚》和《早晨》等等。

在《結論》一章中,研究者指出了亞瑟兒·十娃子的詩作中在客觀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詩人沒能直接讀到中國古代詩歌,因此,他在語言和技巧上有著一些局限。”

作者得出結論:“不管詩歌如何發展,亞瑟兒·十娃子的詩作毋庸置疑地成為漢語詩歌世界的寶貴遺產。”

我想用我作為編輯在常文昌著作的開始敘述的觀點來結束我這篇報告:“該著作的價值在於,首先,此著作在原作材料的基礎上完成;其次,該著作反映了不隻是中國學者,還有,中國讀者對東幹詩人創作的認識;最後,在此書中,經常把東幹詩歌和中國詩歌作比較,我認為,這樣的比較還是首次。批評的領會東幹文學奠基人亞瑟兒·十娃子的創作遺產引起了中國學者的極大興趣,像對於東幹詩歌領域的專家以及中國詩歌領域的專家。除此之外,獨特的見解及作者根據他所研究的大量作品有時突然說明的評述,使此著作甚至對於普通讀者都極富魅力。”

參考文獻

1.達拉釀:《東幹詩人亞瑟兒·十娃子》,亞瑟兒·十娃子:《蔚藍的河流》,莫斯科,1958年。

2.依瑪佐夫編輯注,常文長《亞瑟兒·十娃子和中國詩歌》,比什凱克,2003年。

3.彭枚:《在中國研究慶給子·愛特瑪多娃的著作:博士論文內容提要》,比什凱克,1996年。

4.胡振華:《回憶我的良師益友亞瑟兒·十娃子———東幹文學奠基人》,比什凱克,2001年。

5.常文昌:《亞瑟兒·十娃子和中國詩歌》,比什凱克,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