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的“蒙古浩騰”人族群———對阿拉善地區蒙古族穆斯林群體的初步田野調查報告(1 / 3)

馬平

“蒙古浩騰”人是對居住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東北部境內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穆斯林的稱謂。

“浩騰”,在蒙古語中是“回回”之意。“蒙古浩騰”係自稱,即“蒙古回回”之意。“蒙古浩騰”另有兩個自稱,分別是“纏頭回回”“蒙古回回”。現在學術界為學科規範起見,則通常都認同“蒙古族穆斯林”的稱謂(需要說明一點的是,“蒙古族穆斯林”不是自稱而是一種他稱)。

1988年筆者第一次到雲南,第一次去大理附近的劍川縣桑嶺鄉,在那裏第一次對“白族回回”作了一番田野考察。繼而又從一些學者的文章中了解到了“藏族回回”“傣族回回”……後來又了解到就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咫尺之遙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境外的蒙古人民共和國還生存著一部分“蒙古回回”。據查,有關這一族群情況的文章最早見於報端記載的是著名進步記者範長江,民國年間在西北調查時,稱內蒙古的磴口縣(今日之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蘇木)有300多戶蒙古回回。繼範長江之後,還有一些相關報告陸續發表

。2003年夏季至2006年春季,寧夏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20餘人次,先後7次往返6000多公裏赴阿拉善進行田野考察。在阿拉善的荒漠戈壁灘上作田野考察,嚴寒酷暑自不待言,陷車迷路則司空見慣,其困難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目前課題組田野工作尚未最後完成,有的同誌的前期研究報告已經開始陸續發表

一、“蒙古浩騰”人的基本情況

(一)地理分布

1.主要聚居地

當代“蒙古浩騰”人主要分布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蘭泰東北部的敖龍布拉格鎮及罕烏拉蘇木、巴彥毛道農場(現均與敖倫布拉格鎮合並)、烏素圖鎮、巴彥木仁蘇木、吉蘭泰鎮、宗別立蘇木等地。其中核心聚居區是現在的敖龍布拉格鎮、烏素圖鎮和巴彥木仁蘇木三地的交界地帶,民間稱“克布爾灘”的荒漠與半荒漠型草原地帶。

2.其他散居地

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其中鄰近敖龍布拉格鎮的巴彥淖爾盟哈騰套海蘇木有幾十戶。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禁牧原因,當地的“蒙古浩騰”人紛紛遷居他處。據說哈騰套海前兩三年僅剩一戶。而2006年最新的消息顯示,這最後一戶也於2006年搬遷到了阿拉善左旗的敖龍布拉格鎮。

除此以外,“蒙古浩騰”人也有不少由於上學、招工、招幹、落實政策等原因而參加工作,另外因工作調動而從草原遷出,分別定居於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盟及內蒙古自治區各地的,有人粗略估計至少有100戶

如寧夏人民廣播電台主任編輯畢力格介紹,因“文化大革命”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區劃變動(當時因中蘇交惡、戰備需要,內蒙古自治區曾分別劃出相應地域隸屬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甘肅。阿拉善盟的一部分———左旗一度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內蒙古各民族群眾強烈要求下,中央政府又恢複了原來的行政區劃),寧夏的民族成分新增加了蒙古族,所以寧夏人民廣播電台相應增設了蒙語廣播節目,當時電台播音部蒙語播音員中有一位就是“蒙古浩騰”人。據畢力格介紹,阿拉善盟歸還內蒙古自治區後,寧夏人民廣播電台的蒙語廣播節目相應撤銷,這位播音員也調到了呼和浩特市

。據我們進一步了解,阿拉善左旗的知情者告訴我們,這位“蒙古浩騰”女播音員名叫娜仁其其格。

楊司令則是“蒙古浩騰”人中職務較高者。楊司令本名楊額爾和木(漢名則是楊富存),解放前為阿拉善旗王爺府保安總隊軍官,曾長期駐守在阿拉善左旗東部與寧夏交界處,多次參與剿匪作戰任務。1949年9月23日隨阿拉善旗王爺達理紮雅通電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宣布和平起義,阿拉善旗保安總隊旋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阿拉善旗人民保安總隊,楊額爾和木曆任阿拉善旗人民保安總隊中隊長、副總隊長,公安大隊副大隊長,甘肅省蒙古自治州人民武裝部部長,巴彥淖爾盟軍分區副司令員,1958年被授予上校軍銜,後遷居到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臨河市,1964年6月經內蒙古軍區批準離休,1970年逝世。

3.蒙古國境內

據資料表明,在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也有少量“蒙古浩騰”人,但具體情況語焉不詳,有待於民族學者、人類學者的進一步努力。

(二)人口數量

關於阿拉善蒙古穆斯林的人口數量,眾說紛紜。有3000多人說,有2000多人說,有1000多人說,也有數百人說

(三)人口姓氏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和民間口碑調查結果表明,“蒙古浩騰”人最早原有七家,或曰七姓,即謝姓、安姓、胡姓、烏姓、左姓、段姓、哈姓,堪稱是“蒙古浩騰人”的祖先。據我們田野調查表明,沿黃河一帶的巴彥木仁蘇木(原磴口縣)、烏斯圖鎮、宗別立蘇木等地的“蒙古浩騰”族群,則為楊、馬、耿三大姓,主要是從毗鄰的寧夏遷徙而來的回族穆斯林融入“蒙古浩騰”發展演變而來(例如楊司令即為楊姓人後裔),他們原籍多是寧夏的平羅、石嘴山,也有從吳忠、同心、海原來的。

關於最早、最原始的“蒙古浩騰”人的族籍來源,口碑傳說與實際考察結果表明,其來源成分十分複雜,經分析大致有以下多種證據或說法。

1.一種說法是維吾爾族

民國時期範長江調查時,當地“蒙古浩騰”人告訴記者,自稱祖先原是新疆哈密的“纏回”之一支,即信仰伊斯蘭教的新疆維吾爾族的一支

以後新疆維吾爾族人在阿拉善做葡萄幹等生意,生意失敗或戰亂不能歸鄉而定居阿拉善當地的,也是常有之事。例如,敖龍布拉格鎮和平嘎查牧民巴圖之妻烏蘭具有明顯的維吾爾族人體質特征,皮膚白皙、深目高鼻,自稱是“新疆人”。和平嘎查的黨支部書記圖布薩那也證明,烏蘭的父親名叫烏須拉,是新疆維吾爾族人,在原籍本已成婚有家小。20世紀50年代在阿拉善地區做葡萄幹生意失敗,無錢返鄉,遂在當地暫居下來,娶“蒙古浩騰”人女子為妻生兒育女,當地人都稱呼其為“新疆烏須拉”。20世紀60年代,烏須拉原籍兒子來尋父,烏須拉左右為難,打算讓這邊的“蒙古浩騰”妻子一起隨他回新疆,但“蒙古浩騰”妻子不願意隨其去新疆,烏須拉就撇下這裏的家庭返回了新疆,與原來的妻子兒女團聚。烏蘭兄妹三個則隨母親留居阿拉善。

2.一種說法是哈薩克族

有論文認為,“蒙古浩騰”人是“前清乾隆時劄薩克羅布藏多爾濟遠征帶回受降的兵卒之哈薩克人,俗稱‘纏回’,迄今歸化已久,一如旗內蒙民,說旗語,習旗俗,唯奉回教持戒律,今居旗內沙金套海、可是(“是”應為“布”———引者注)兒四鎮一帶,約二百餘家”

。此處“遠征”大約說的是阿拉善王爺奉命率部赴新疆參與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事。與此相類似的又一說法是“阿拉善先王阿寶,於康熙年間從青海帶領部眾,遷移來阿拉善大草原時,隨帶來青西寧一帶的纏頭回回一百餘人”

,一般的常識告訴我們,青海的“纏回”應當是哈薩克族而非維吾爾族。

3.一種說法是烏孜別克族

民間有這種說法,稱七大姓中的安姓,即因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安集延而冠以安姓

4.一種說法是托茂人有論文稱“蒙古浩騰”人,是“清康熙年間至雍正年間從青海境內遷移至阿拉善地區的‘托茂人’”

5.一種說法是撒拉族

也有論文稱“早在清初和羅理率部移居阿旗時,在他所率部族中有信仰伊斯蘭教的……,被安置在阿左旗東北部遊牧,其後在清乾隆年間又來了一批係屬相同的人和(部分)甘青地帶的……撒拉人,構成了今天阿左旗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

6.東鄉族為“蒙古浩騰”的來源之一當無疑問

清末“蒙古浩騰”人從甘肅河州請來一位東鄉族馬阿洪(俗稱“太爺”)當伊瑪目,後來他的子孫曆任清真寺伊瑪目,即馬成龍—馬允武(1956~1994)—馬國禮(2001~2002)。現繁衍至今已有10多戶人家。東鄉族宗教世家在當地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所起的作用很大。馬氏家族借助於東鄉語與蒙古語相似(據說40%~50%的詞彙相通)的優勢,祖祖輩輩在此傳教,是“蒙古浩騰”人能夠理解伊斯蘭教義、教規並通過伊斯蘭宗教信仰維係族群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但是這批東鄉族,在解放初期當地人民政府組織民族識別時,也被一攬子認定為蒙古族。隻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人民政府又大都應本人意願改正為東鄉族,但是當中也有的人並不改之。如馬國禮阿洪的子女———敖龍布拉格鎮和平嘎查牧民馬旭晨及其妹妹馬旭珍、馬旭英,都改為東鄉族,但馬國禮阿洪的伯父馬允斌,上大學畢業後在蘭州西北民族學院從事教育工作,就沒有改回東鄉族,一直以蒙古族身份直至去世。

7.回族是“蒙古浩騰”人的重要來源之一

回族為“蒙古浩騰”人的來源之一也是毫無異議的。阿拉善左旗與寧夏毗鄰,與最近的石嘴山、平羅等地不過數十公裏,回族進入阿拉善地區的原因較多。或因早年寧夏自然災荒來草原避災就食,替“蒙古浩騰”人放牧;或因孤兒入贅於“蒙古浩騰”人家中;或因其他個人原因被家中過繼給“蒙古浩騰”人收為養子,成為“蒙古浩騰”人。回族善於經商做買賣,尤其擅長在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搭橋溝通商業貿易往來。寧夏等地的回族穆斯林進入草原,原本意圖是做生意,遇上同屬一種宗教信仰的穆斯林,難免喜出望外,平添了幾分親近感。因此不少寧夏回族穆斯林與“蒙古浩騰”人家過從甚密,聯係頻繁,日久天長,娶“蒙古浩騰”人家姑娘者有之,入贅“蒙古浩騰”人家為婿者有之,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舉例者如敖龍布拉格鎮和平嘎查牧民郭文雲,原籍為寧夏平羅縣人,先輩到阿拉善草原遊牧。1971年,郭文雲(時年20歲)與本嘎查“蒙古浩騰”人巴音畢力格之長女(時年18歲)結婚,所生3個男孩一律報成蒙古族,既起蒙古名,又有穆斯林經名(如長子郭金喜,蒙文名阿拉騰巴依爾,經名哈三;次子郭金榮,蒙文名慶格勒巴依爾,經名穆薩;三子郭金波,蒙文名布赫巴依爾,經名哈魯納),孩子們從小操蒙語,上學讀蒙語學校,及至於孫子輩也都報了蒙古族,郭文雲一家徹底變成了“蒙古浩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