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買裏”與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社區(1 / 3)

[日本]高橋健太郎

一、前言

據有關調查報告,在西非、東亞穆斯林人口較多的區域分布著許多“聖墓”(sacredtombs)和“聖廟”(sacredshrines)

[]

。2005年在日本專門討論伊斯蘭神秘主義和“聖者”信仰的論文集首次正式出版,裏麵包括有關西非、中東、中亞等地區聖墓的研究論文

[]

。除此之外於2005年11月,在日本初次召開的有關中亞費爾幹納地區和新疆地區聖墓(“麻紮”mazars)的國際研討會上,許多演講者提出有必要對聖墓進行更多的事例研究

[]

最近有關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聖墓的研究越來越多,可是有關中國回族聖墓的研究還沒有深入。在中國各地尤其是西北甘寧青地區有不少數量的穆斯林聖墓存在。回族穆斯林一般把這些聖墓叫“拱北”。拱北是阿拉伯語“qubba”的音譯,原意為“圓頂建築”,指伊斯蘭教傳教士、“先賢”以及蘇非派門宦教主的墳墓。

在甘寧青地區的許多回族穆斯林尤其是屬於蘇非門宦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在拱北舉行“爾買裏”。爾買裏是阿拉伯語“amal”的音譯,原意指“行為”“善行”等,還指為紀念先賢和門宦教主的宗教儀式。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訪問“聖地”的宗教活動大致分為三類,麥加朝覲(hajj)、副朝(’umra)以及ziyara。ziyara是阿拉伯語,原意為“訪問”“上墳”等。回族穆斯林舉行的爾買裏也是ziyara的一個種類

在甘寧青地區的一些拱北,有少量關於其曆史和現實情況的研究記錄。例如,馬翰龔(1997)論述青海省各地拱北的曆史來源和宗教活動的概況

。丁克家等(1998)論述有關虎夫耶洪門拱北的建築物和宗教活動等情況

。劉偉等(2000)論述寧夏固原地區拱北的曆史和現實情況

並且Gladney(1987)還以寧夏和甘肅的一些拱北為例,指出回族穆斯林通過在先賢和門宦教主的墳墓舉行宗教儀式,一來可以確認自己與來自國外的祖先之間的紐帶;另外,還可以加強宗教性和族群性的認同感

。王建新(2004)以靈明堂的固原分堂為例,指出通過門宦的道統以及親屬的血統,不僅擴大蘇非門宦在回族移民社區裏的影響力,而且通過修建拱北和道堂來加強門宦內部的網絡聯係

因為爾買裏不像朝覲,既沒有伊斯蘭教法(沙裏亞)的統一規定,各個門宦以及拱北的地理和曆史情況也有所不同,所以還需要積累有關拱北以及爾買裏的事例來進行研究。並且,有的專家通過對其他地區和族群的研究,指出穆斯林社會的維持與訪問聖墓的宗教活動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例如,王建新(1996)以新疆吐魯番地區維吾爾族的上聖墓活動為例,指出該活動具有加強穆斯林的認同感和統一區域文化的作用

。筆者認為,研究回族拱北和爾買裏的時候,應該考慮這一點。

回族穆斯林,尤其是在甘寧青的鄉村地區大多是以一座清真寺為中心形成一個居住社區。這些社區具有各種名稱如教坊、寺坊、哲麻提等,社區的成員叫高目。對這樣回族社區的研究資料中,論述清真寺與高目關係的研究較多,但是論述拱北與教坊以及高目關係的研究卻非常的少。所以,筆者是想通過分析爾買裏過程以及高目對爾買裏的看法,來了解拱北對於教坊和高目的影響。

筆者在寧夏社會科學院、地方政府、宗教人士的協作配合下,對回族拱北和爾買裏作過3次社會調查。2001年8~9月的第一次調查和2002年8~9月的第二次調查是在寧夏海原縣山門村進行的,調查題目是爾買裏等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活動對於回族社區的影響。第三次調查於2005年9月在寧夏洪崗子拱北進行的,調查題目是洪崗子拱北的現實情況與爾買裏的全部過程。這篇文章是筆者通過這3次調查總結出來的一個報告。

二、拱北和爾買裏的概況

山門村位於黃土高原西部,屬於海原縣海城鎮,離縣城5公裏。整個村莊坐落在丘陵之上,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經常缺水,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灌溉設施,是中國內地極為貧困的地方之一。200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481元。全村共449戶,2118人,全都是回族

。該村有7座清真寺,都屬於虎夫耶洪門。大多數的村民也是屬於虎夫耶洪門,但還有幾家是屬於嘎德忍耶九彩坪和伊赫瓦尼派。

據筆者的調查,山門村居民進行爾買裏的拱北共有21座,其細目是5座固土布,12座虎夫耶,4座嘎德忍耶(參見表1)

。固土布是阿拉伯語“qutb”的音譯,原意為“軸心”“樞軸”,指有特殊能力的人。據傳說,該地區的這些固土布都是指以前來自“西方”的伊斯蘭教傳教士。每個固土布都有傳說,可是曆史記載不全。這些固土布拱北不屬於任何門宦,但不僅是山門村居民,許多其他地方的回族穆斯林也經常訪問那裏,舉行爾買裏活動。

該地區的拱北可以分為兩類,固土布拱北和門宦拱北。因為伊斯蘭教傳教士大致於18世紀之前來到這個地區進行傳教,所以固土布拱北於18世紀之前已建造起來。但是在19世紀以後蘇非門宦的影響力不斷加強,屬於門宦的拱北大多於19世紀~20世紀中建造

同時拱北的位置也有特征,寧夏南部地區的拱北大多不在城市而在鄉村。在山門村居民進行爾買裏的拱北中,位於城市的隻有一座,是在甘肅蘭州市的徐家灣拱北。拱北這樣分布的所在,可能是與傳教士和蘇非門宦的活動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固土布以及門宦教主的忌日是按照陰曆來算的,教眾們往往是在其忌日和之前的5~6天期間,訪問拱北舉行宗教儀式來悼念這些人物。訪問拱北的方式可以分為兩類,有個人訪問與集體訪問。個人訪問是以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規模為單位進行。根據個人的心情,除了爾買裏以外,有人多次訪問同一拱北。在山門村,集體訪問一般是在爾買裏期間,並且以一個教坊為單位進行。

在山門村調查時筆者還經常聽到屬於虎夫耶門宦的居民到嘎德忍耶拱北進行過爾買裏之說,同時也有屬於嘎德忍耶門宦的居民也到虎夫耶拱北進行過爾買裏之說。例如,屬於嘎德忍耶門宦的一位山門村居民(男,60來歲,務農)就曾經除了到過嘎德忍耶的4座拱北以外,還到5座固土布拱北以及11座虎夫耶拱北過爾買裏。他到固土布拱北和虎夫耶拱北,跟著山門村的居民一起訪問,到嘎德忍耶拱北,通過親戚關係跟著其他村莊的居民一起訪問,但都是集體訪問。他訪問固土布和虎夫耶拱北的理由是“這些拱北都是先賢,都有益於我們”。由此看來,爾買裏是非常具有跨越性的。至少可以證明虎夫耶門宦和嘎德忍耶門宦之間,教眾對彼此的拱北互相進行訪問,舉行爾買裏的現象是存在的。

據筆者在山門村以及周圍村莊的調查可以了解到,集體爾買裏不僅比個人爾買裏規模要大,而對於教坊的影響力也特別大,所以筆者將在這篇文章中以集體爾買裏為事例進行論述。

(*這個表隻是出示山門村居民進行爾買裏的拱北。**“墳墓的人物”以及“爾買裏日期”隻是記載一些有代表性的。***這表中的“—”以及“?”指為不清楚。資料來源:筆者的田野調查以及《兩世吉慶》《固原回族》《固原地區誌》《同心縣誌》《海原縣誌》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