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買裏”與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社區(2 / 3)

三、爾買裏的過程

筆者於2002年8月30日(陰曆七月二十二日)與居民同行,參加了山門村的7座清真寺之一———山門清真寺的高目在洪崗子拱北和周爺拱北進行的爾買裏。這兩座拱北離山門村大約100公裏,都屬於虎夫耶洪門。通過這次活動,讓筆者了解到了一些爾買裏的過程和特征。

洪崗子拱北原本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同心縣。2004年行政區劃調整後,被劃分到中寧縣喊叫水鄉下流水村。這是虎夫耶洪門的教主洪壽林(字海如)的拱北。他於民國25年(1936)陰曆七月二十四日逝世後,教眾們在他的墳墓上建造了拱北。20世紀80年代後期洪崗子拱北重新擴大修建,占地大約50畝。裏麵包括拱北大殿、門樓、工作室、碑亭、淋浴室、餐廳、廚房、樹園、水池等。拱北周圍還附屬存在著教主接待室、居室、清真寺、經學堂教學樓等建築物以及牛圈、宰牲場等。據說這座拱北不僅是在寧夏,在中國西北地區也算是大規模的拱北之一

周爺拱北在同心縣丁塘鎮楊家塘村,是周兆仁的拱北。周兆仁是洪壽林的海裏凡。海裏凡是阿拉伯語“Khalifa”的音譯,在虎夫耶門宦中指“高足弟子”或“替位人”。他於民國37年(1948)陰曆七月十三日逝世。調查時拱北占地大約3畝。

因為這兩座拱北都屬於虎夫耶洪門,而兩個人的忌日也接近,兩個拱北雖然相距約50公裏,但是山門清真寺的高目據說一般每年都會在同一天訪問這兩座拱北。

據筆者的觀察和采訪,山門清真寺的高目中,參加這次爾買裏的人大約有120名,包括當時在山門清真寺開學的阿洪1人。山門寺教坊的人口約400人,所以參加這次爾買裏的人約占教坊總人口的30%。其男女比例大致是6∶4,各個性別的年齡結構大致是,男性不到20歲的占10%,20歲~40歲的占30%,40歲~60歲的占40%,60歲以上的占20%,女性不到20歲的占20%,20歲~40歲的占45%,40歲~60歲的占25%,60歲以上的占10%。由此可見,不僅是男性,女性也參加這次爾買裏。

早晨7點30分,人們陸陸續續來到一輛5噸貨車的跟前,從後車門相繼上車後,車就出發了。這輛貨車是山門清真寺寺管會主任的M學董(男,60來歲)所有。平時他家用這輛貨車經營運輸,這次為了人們進行爾買裏他免費提供這輛車。參加爾買裏的高目,男性戴白帽,女性戴白色、粉紅色等顏色的蓋頭和紗巾,或戴白帽。這樣的穿著是與在清真寺過節時一樣的。

出發前以及貨車開到拱北的路上,在寺管會擔任會計的L鄉老(男,60來歲,從事養蜂業)向車上的每個人一邊打招呼一邊說“散個乜貼”,收集零錢。於是每個高目都要交給L鄉老1元或2元錢。L鄉老告訴筆者,收集的錢是作為貨車的汽油費,另外在拱北念經的時候也要作為乜貼供給念經的人。乜貼是阿拉伯語“niya”的音譯,原意為“心願”“意圖”“決心”等,在調查地區還指給清真寺和拱北等自願施舍的財物,就是“賽德蓋”(sadaqa)的一個種類。

貨車大約行駛了100公裏,上午10點到達了洪崗子拱北。下麵是筆者目睹的山門寺高目進行爾買裏的過程:

首先男女分別要進淋浴室,進行小淨,也有人進行大淨。

潔身後,山門寺高目集體向洪壽林的墳墓大殿走去。在中間門樓,高目與洪門教主、拱北工作人員以及經學堂的學生等見麵的同時,山門清真寺的阿洪以及會念經的高目會帶頭念起讚聖(特斯比哈)。在參加這次爾買裏的高目中,會念經的有20人,都是男性。進門時人們要向教主散乜貼。乜貼的多少是根據個人心情與經濟情況而決定,這次訪問有人散1元也有的人散10元,而且有的人即使不能親自參加這次爾買裏,也要把乜貼托付L鄉老來代散。

進入拱北大殿後,山門寺的高目在二樓的大房間裏坐成圓形。阿洪以及會念經的高目開始念誦讚主詞(即克爾)。不會念經的人,坐在背後聽。最後大家同時做都阿。念即克爾時,L鄉老把一些紙幣放在正在念經的阿洪與高目麵前。這些紙幣是L鄉老在貨車上收集的,算是不會念經的高目向會念經的人散乜貼。向阿洪以及兩位老先生散10元,向其他念經的人散1元。另外在大殿裏麵還看得到其他教坊的人們也在成群地念誦即克爾。

念完即克爾後,人們靠近洪壽林墳墓,做都阿,也有人再次念即克爾。

上完洪壽林墳墓後,人們走出大殿,會在大殿出口旁邊將香點著,然後把香獻在大殿旁邊的墳墓前,還要再念即克爾。

上墳結束後,人們去人工池旁邊集合、休息一陣。

等到同行的高目都上完墳後,大家一起進拱北附屬的餐廳聚餐,食用拱北提供的免費燴菜。聚餐後每一個成人都從餐廳出口附近擺著許多油香的房間裏,領一張油香後走出餐廳。發油香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已經炸好兩萬個油香。由此可以了解這座拱北的爾買裏的規模有多麼大。

在2005年調查時,虎夫耶洪門主持人洪師傅告訴筆者,在2005年陰曆七月二十四日之前的1周期間,進行爾買裏的人數至少有11萬人。這個人數是根據發油香用的塑料袋來計算的。爾買裏期間,人們走來走去本來難以計數,但是因為塑料袋是工業產品可以較正確地計算。當然,也許有的人多拿一點油香,或許有的人尤其是孩子沒拿,可能會出現一點誤差,但是筆者認為這個人數是可以作為一個數據來參考。

大家出餐廳後,有的人參觀拱北內外;也有的人在拱北附屬的清真寺裏做禮拜;還有的人在拱北周圍的攤子上購買水果、飲料、衣服、經書等;還有一些人與來自其他教坊的親戚、朋友在一起打招呼說話。

在拱北正門外還開設臨時停車場。進行爾買裏的人們開過來的貨車、小轎車、拖拉機、摩托車、自行車等可暫時停放。在這停車場,筆者見到了來自新疆、內蒙古等地區的人們,由此可以推測這座拱北的影響範圍是非常廣泛的。

下午2點,山門寺的高目再次登貨車離開洪崗子拱北,向周爺拱北方向開去。下午3點鍾到周爺拱北後,大家也進行紀念儀式。儀式與洪崗子拱北差不多,潔身、散乜貼、念特斯比哈進門、念即克爾、做都阿。然後個別靠近墳墓,用蓋上墳的彩布擦自己的頭、臉、胳膊等。在這座拱北沒聚餐。下午4點乘車返回。下午6點回到山門村時,雖然人們身體疲憊不堪,卻有一臉滿足的神情。

2005年8月23日,當筆者再次參加當地的爾買裏時了解到,其規模比2002年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天上午9點半,在洪崗子拱北正門外開設的攤子有78家,銷售涼皮、水果、冰淇淋、飲料等食品,白帽、紗巾、襪子、布料、梳子、指甲刀等商品,以及經書、有關伊斯蘭教的光盤等宗教用品。這些攤子都是爾買裏期間臨時開設的,並不是固定的。當筆者數完後,小攤子還在不斷增加。對於一個位於鄉村的洪崗子拱北來說,超過70家的攤子算是十分大的規模了。

四、爾買裏的特征以及對於回族社區的影響

首先,關於爾買裏的特征,據筆者的觀察,其目的具有多樣性與複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