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回族社區的消失與回族文化傳承的思考(3 / 3)

其三,回族及其文化有較強的適應性。回族與滿族一樣都是散居民族,滿族曾經作為執政者,統治中國數百年,而回族非但在曆史上沒有充當過執政者,甚至從未有過政權要求。據最新統計,全國滿族人口多於回族人口,但其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凝聚力卻不如回族那樣彰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回族有屬於本民族的回族伊斯蘭教文化,這不僅是凝聚回族的紐帶,而且以其超乎尋常的適應性,曆經朝代更迭不間斷地世代相傳。

實際上,在飛速發展的現代化過程中,世界上很多少數民族都麵臨著文化傳承問題。費孝通先生認為,一種文化能否被傳承,關鍵是如何處理人與文化的關係問題。文化是人為的,又是為人的。回族伊斯蘭文化是回族穆斯林群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澱而成的,它既有外來伊斯蘭教文化的元素,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成果的因子,是一種二元文化,但從其本質上講仍屬伊斯蘭的,它是保持其文化特質的基礎,隻不過它與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有許多相同之處罷了。文化的傳承主要是代表其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延續,而不僅僅在於外在的表現形式。唐宋時期久居中國的穆斯林番客,雖努力學習中國儒學,卻未數典忘祖;明清時期的經堂教育和漢文譯著,雖改變了傳統的伊斯蘭教的教育和著述形式,由於其適應了中國的國情,反而成了回族伊斯蘭文化得以傳承並延續的重要因素。“變”是永恒、長久的,“不變”是暫時、短暫的,這是事物發展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規律。事實上,不僅南京回族伊斯蘭文化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而且其他城市,甚至回族人口比例較高的西北許多城市,回族伊斯蘭文化的生存環境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可以肯定的說,南京回族文化在傳承問題上遇到的矛盾,不久的將來在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許多城市也會遇到,這將會成為不爭的事實。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老城區的改造,曆史上形成的回族伊斯蘭教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環境,即回族社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個個消失,原先聚居在一起的回族穆斯林,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選購適合自己的住房,紛紛遷往各地,這樣一來,清真寺離家遠了,原先回族聚居時的相互監督和熱忱幫助沒有了,加之現代生活競爭激烈和工作節奏加快,交往的圈子和頻率又都比從前大了很多,導致許多回族穆斯林自覺或不自覺地不再禮拜,不再封齋了,隻有“主麻”或伊斯蘭教重大節日或參加親朋好友的葬禮時,才會參加固定的宗教活動。現在國內外有種提法,把那些具有基督教信仰和基督文化價值觀,卻不參加基督教宗教活動的人,稱為“精神基督徒”或“文化基督徒”,我們不敢妄自類比為“精神穆斯林”或“文化穆斯林”。我們把回族穆斯林中出現的這種現象,表述為都市化條件下的“回族穆斯林的內斂化”特征。這是因為,這些人的民族屬性沒有改變,他們的思想和生活中,那種體現伊斯蘭價值觀、民族情感和民族生活習慣的回族伊斯蘭文化特性,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來。他們不是不想去清真寺,不是不想禮拜,不是不想去感受民族團聚的愉悅,而是為客觀條件所限。他們中的許多人退休後,變得更加熱衷於本民族的事業,甚至拒絕高薪的邀請,將晚年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傳承回族伊斯蘭文化的事業上,並且毫不計較個人名利。

當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社會成員地域流動性速度加快已成為必然。那種隻靠聚居才能保持其文化特征和傳承延續性的文化,在飛速發展的現代和將來社會中是難以長久維係的。文化傳承的動力,在文化自身的優越性。在文化的交往與碰撞中,落後的文化被先進文化所融化的例子並不鮮見。先進的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要生存發展都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以積極開明的心態,向其他民族文化學習,吸收精華,去除糟粕。自我封閉,自欺欺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非但不能延續民族文化,而且能加速民族文化的毀滅。

回族社區消失引起的對回族文化傳承的思考,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並應該引起政府部門和廣大回族穆斯林共同關注的問題。這是因為,回族社區不是一般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而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失去它,也就失去了中華民族文化多元性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曆史上形成的回族社區,不僅為回族群眾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而且為全麵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交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改造後的北京牛街回族社區,不正在發揮著這樣的作用嗎?瀕臨滅絕的戲曲、物種我們都舍得花巨資加以挽救,對社會仍有價值,與回族群眾有切身利益的文化載體,我們為什麼不能通過城市規劃和政策的調整加以保存呢?

當然,回族伊斯蘭文化的傳承,僅靠聚居地的保存或靠政府的保護是不夠的,它的內在動力,要靠回族自身通過“文化自覺”來獲得。眾所周知,早期的伊斯蘭教文化,之所以能由一個弱小民族的文化,發展成為一種被世界13億人接受的文化,靠的就是兼容並包的文化自覺精神。伊斯蘭教文化,不隻是早期阿拉伯文化的重複,而是包括了波斯、突厥、羅馬、印度等各民族文化,甚至基督教、猶太教等多種宗教文化在內的複合體,是在汲取了各民族和多個宗教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它的生命力在於特有的開放、創新的心態和努力進取的精神。現代社會信息交流速度快、容量大,經濟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不僅中國在變,世界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回族及其文化,如何應對這種發展,如何在既不丟實傳統和特質,又能汲取一切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獲得升華和發展,才是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而前文提到的伊斯蘭文化核心價值觀和伊斯蘭教文化發展的曆史,為我們提供了極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徑。

----------

注釋

①米壽江、尤佳:《中國伊斯蘭教簡史》,第113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②伍貽業主編:《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第37~56頁,第190~193頁,南京伊斯蘭教協會,2000年。

③伍貽業主編:《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第37~56頁,第190~193頁,南京伊斯蘭教協會,2000年。

④白友濤:《盤根草》,第130~131頁,第106~107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白友濤:《盤根草》,第130~131頁,第106~107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