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特定的地理曆史條件,南京七家灣回族社區和清真寺宗教管理組織相互聯係,相互支持,甚至合二為一。這是因為,一方麵,許多行業公會從事的經濟活動都與回族日常生活有關,特別是與飲食有關的行業,如果沒有清真寺安排阿洪“下刀”,就不能稱為有“刀口”的食品,不符合教法也就不能在七家灣順利的銷售。另一方麵,由於當時大多數回族群眾生活拮據,清真寺宗教管理組織也需要行業公會經濟上的支持。正因為如此,七家灣傳統社區的行業公會和清真寺宗教管理組織(清真寺董事會)實際上擁有社區的管理權,對內負責管理社區的宗教和社會生活,對外代表社區與社會各界交流。
新中國成立後,七家灣地區成立了居民管理委員會,並逐漸代替了原先宗教組織在社區的管理地位。而先後成立的南京市回民文化協進會和伊斯蘭教協會等宗教組織,使清真寺董事會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至於那些各式各樣的行業公會,隨著回族群眾職業和維係社區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也逐步地消失了
[]
。
第三,回族內部婚姻情況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回族的內婚製曾經是保持回族伊斯蘭教文化世代傳承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因為回族的宗教教育和生活習俗的養成,與家庭成員,特別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有直接的聯係。回族內部青年男女聯姻,尤其是回族青年女子不外嫁,已成為回族婚姻製度的潛規則。男子雖然可以娶外族女子為妻,但該女子必須改信伊斯蘭教,並嚴格遵守回族的各種生活習俗。據調查,南京一位漢族女子嫁給回族男子,不久其夫因病歸真,這位女子再婚時要求丈夫(漢族)必須改信伊斯蘭教,並嚴格遵守回族的各種生活習俗,以後其子女也都成為回族伊斯蘭文化的忠實傳承者。但是,隨著回族居住分布的不斷分散和空間的不斷縮小,加之回族青年交往圈子的擴大,特別是擇偶觀念的變化,回族的內婚製已經很難實行了。開始還受到家長的反對,久而久之,隨著回漢之間相互通婚的普遍出現,老一代也變得由力不從心到違心的默許了。由於七家灣回族社區居住條件相對較差,因此許多新組建家庭的回族青年,也陸續搬出了社區,使得社區的回族人口進一步減少。
第四,回族受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解放前,南京相當一部分回族群眾受教育程度不高,許多回族即使有過受教育經曆,也隻是在清真寺或回民小學接受過幾年的宗教或文化教育,但文化程度不高。而沒有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曾是南京底層回族選擇職業和世代受窮的重要根源。解放後,國家規定國民教育必須與宗教教育分離,回民小學納入國民教育係統,並按教育部頒發的《教學大綱》的規定開設課程,不再進行宗教教育,其經費也由國家撥付。加之原有經堂教育逐步停辦,伊斯蘭宗教文化活動也相應地減少。由家庭和清真寺世代傳承的伊斯蘭教文化脈絡也因此受到阻隔。於是,南京回族社區原有的以伊斯蘭教為精神紐帶,遵守共同的生活習俗、禮儀規範、價值目標,也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原先主導回族社區的伊斯蘭文化,隨著回族交往範圍的擴大和文化知識的不斷提高,加之伊斯蘭文化的宣傳和傳承力度的削弱,很多回民尤其年輕一代對本民族的文化興趣日益減弱。現在南京回族中的年輕人,對上網聊天,看通俗電視連續劇,聽流行歌曲,玩網絡遊戲等新生活方式早已經非常熟悉,離原有的伊斯蘭文化簡單淳樸的生活方式已然越來越遠。這些年輕人大量地接受通俗、流行的文化元素後,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不知不覺地發生了改變。他們隻是在飲食禁忌上保持著回族伊斯蘭文化的特性,在參加宗教節日活動和穆斯林同胞葬禮時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至於其他方麵已經逐漸淡忘了。這些情況的出現,也是七家灣回族社區漸漸失去凝聚力的內在原因之一。
二
回族伊斯蘭文化和猶太文化一樣,之所以生存於被異族文化的汪洋大海包圍之中不被同化,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最重要的有兩條。
一是對回族文化的認同,二是回族群體“聚居”。眾所周知,曆史上猶太人曾經曆過數千年的“大流散”,雖被放逐到世界各地,曆經磨難,備受歧視,其民族之所以不被同化,其特性之所以依然不變,靠的就是民族文化認同和聚居。回顧回族生存、發展的曆史與猶太民族的曆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回族是外來民族與本土漢族相結合的二元一體民族,回族文化也是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相結合的二元一體文化。回族與回族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是皮與毛的關係,回族之所以與其他民族不同,主要表現在回族伊斯蘭教文化的特征上。從一般意義上講,原生態的伊斯蘭教文化應該是包含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及價值體係、伊斯蘭教的政治和法律製度、伊斯蘭教的生活行為方式及物化形式。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與伊斯蘭教特有的寬容方式(指伊斯蘭教具有允許“本色化”,即民族化的特點)使得中國伊斯蘭教從傳入開始就舍棄了伊斯蘭教原有的政治、法律內容,保留其宗教信仰、價值體係和伊斯蘭教的生活、行為方式的內涵,並使兩者有機地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了特有的回族伊斯蘭教文化。長期以來,回族內部的凝聚力以及共同抵禦外部幹擾的力量,就來源於對伊斯蘭教信仰、價值體係的強烈認同。而共同生活習俗、行為方式的需要和便利,又成為相對“聚居”、自成社區的必然。文化認同與相對“聚居”不僅是內地回族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因,也是中亞回族即“東幹族”曆經數百年變故,仍保留回族文化固有屬性的重要緣由。
南京回族文化認同危機,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被以王岱輿、劉智等為代表的一批回族學者察覺了,他們在其著作的序言中向有識之士共同發出了危機到來的信息,其用漢文闡述伊斯蘭教教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挽救這種文化認同危機。數百年過去了,危機依然存在,但回族文化的傳承卻始終沒有中斷。那麼,“認同危機”與相對“聚居”區域的消失這兩個因素同時出現,回族伊斯蘭文化傳承會終結嗎?回答是否定的。這是因為:
其一,文化是多元的,它的多元性如同物種的多元性一樣,是相互依存的。中華民族文化絕不隻是漢族文化,它是包括回族伊斯蘭文化在內的56個民族文化的複合體。是經過曆史的磨礪和相互滲透逐步形成的。回族伊斯蘭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對中華民族文化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並且已經融入中華民族文化之中,自然也就會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而得到保存和傳承。
其二,回族伊斯蘭文化所具有的核心價值觀並沒有過時。伊斯蘭教倡導的正義、公平、寬恕、濟貧、善良、堅韌、中道等思想是一種具有普世性的價值,1000多年來,它一直是穆斯林辨別是非曲直和個人修身養性的標準,也是伊斯蘭教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文化的價值在於它對人類的貢獻,在於它的科學性和普世價值。試想當今社會難道不需要正義、公平、寬恕、濟貧、善良、堅韌、中道等思想嗎?至於那些違背了伊斯蘭教的核心價值觀,打著伊斯蘭教旗號搞恐怖活動的極端分子,不是也不能代表伊斯蘭教。真正的伊斯蘭教文化的堅持者是鄙棄和反對恐怖主義行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