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界鄰裏模式:與芝加哥市少數族群的比較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回族社會空間發生了突變,突變的原因是經濟和政治的合力作用,突變的結果是城市回族人口從聚居變為分散。這也是引起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很多研究者表達了對傳統社區演變的憂慮。其實這裏麵包含了城市居住空間的“有界”問題,即芝加哥學派的空間聚集和空間分離模式問題。聚集和分離同樣表示居住空間的“有界”,也就是“隔離”。以美國為典型的西方城市總是難以免除不同種族、族群之間的“隔離”問題,這個問題在現代西方城市發展中至今無法消除。與之相對,中國城市回族在巨變下走向分散居住,卻提出了不同於西方的新的模式,本文稱之為“無界鄰裏模式”。
在這部分內容中,本文嚐試對國外“有界”和中國“無界”兩種居住鄰裏關係進行比較,並對“無界”模式成立的原因提出解釋。
選擇芝加哥市作為比較對象,既因該市孕育了著名的芝加哥學派,也因該市的種族隔離較為典型。
回顧曆史,美國城市中的族群隔離現象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60年代,黑人家庭與白人家庭就要分開居住。“吉姆·克勞”法規定,黑人不擁有公民權,必須生活在與白人隔離的住所和環境,黑人不能從事與白人同類型的工作,不能在同一區域做生意。使黑人與白人在經濟、社會和空間居住方麵形成隔離。到20世紀20年代後,隨著南方黑人大量向北方遷移,芝加哥市的南部地區被黑人移民占據,形成所謂“黑人大都市”。不久芝加哥市對黑人的居住區域進行限製,房地產開發商不讓黑人住進芝加哥白人居住區,使族群隔離進一步強化。而三K黨常以暴力襲擊的方式迫使黑人搬離白人社區,都使城市居住模式印上了隔離的烙印。
種族隔離給美國城市造成嚴重問題,因為隔離與貧困共生,黑人社區日益衰落,貧困率上升,各種犯罪持續滋生、槍支泛濫、毒品販賣、工人失業和學生失學率增長。隔離和貧困使美國族群關係惡化,種族衝突、騷亂愈演愈烈。
二戰後,尤其是民權運動後,黑人的政治地位明顯提高,獲得了大量社會垂直流動機會。但是唯獨種族隔離問題成為無法破解的痼疾。聯邦和州政府通過公共政策從正麵加以解決,但結果往往是南轅北轍,使政府的積極努力付諸東流。如公共住房政策、銀行貸款政策等積極舉措反而促成新的隔離。更為不解的是,不但傳統的黑人與白人隔離問題解決不了,隨著外國移民的流入,又形成“意大利人社區”“猶太人社區”等等新的族群隔離現象。
如何解釋20世紀70年代以後出現的新的隔離現象,美國學術界提出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舊中心城區工業的撤離以及相伴而生新郊區產業的成長造成了黑人的貧窮和白人的物質成功;另一種認為種族隔離勢力才是真正原因。對此,林肯·庫蘭(LincolnQuillan)在一項重要的研究中發現: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中產階級搬出中等社區,這些社區逐漸發展成為貧民窟。但同時也發現,一旦黑人搬入白人占絕大多數的社區,白人就開始迅速搬離這些社區
[]
。看來,族群隔離現象隱藏著非常複雜的原因,或者說複雜因素導致了族群隔離。換個角度,美國是自由民主的國家,每個人都有選擇空間和鄰裏的自由。那麼,個人的自由選擇對族群隔離又意味著什麼?這正是2005年度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托馬斯·C,謝林貢獻真知灼見的地方。
謝林研究的視角是關注導致集體(collective)分隔的個體(individual)的行為動機和個體對差異的感知,如何由個人偏好產生集體分離的機製。由於理性人的“個體驅動”,從微觀動機中產生出一種偏好分隔的整體、宏觀的行為。具體到混合社區中,每個族群都不願意成為少數,“而且一旦少數派出現分離,完全分離就會產生”
[]
。由此必然形成一個後果,而且“盡管這些過程的後果是總體性的,但是對他們的決策卻是完完全全由個人作出的”
[]
。隔離不但出自個體的微觀動機,而且在過程中還要伴隨著“連鎖反應”,於是形成一種“分離”機製,結果就形成一種由謝林提出的“有界鄰裏模式”。這個模式表明,由於因個人動機形成集體行為,所以種族隔離就是個人選擇的自然結果;由於在族群混居的社會裏都不想成為“少數人”,因此完全的族群隔離才是唯一穩定的均衡點。實際上,謝林的結論和模型得到美國很多學者經驗研究的支持,如著名的雅各布斯(J,Jacobs)說,被隔離的貧民區的形成,“就是因為一些有追求精神和尊嚴的人,特別是一些不願放棄希望的年輕人不情願留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