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變與漸進_城市回族社會空間演化的途徑與解說(1 / 3)

三、突變與漸進:城市回族社會空間演化的途徑與解說

從以上兩次城市回族社區的調查研究中,能夠看到城市回族社會空間的實然狀態,而各個類型的差別,應該是演化過程中的差異。而演化中的差異又仿佛折射著整個回族城市史隱約可見的某種規律性。

在理論上城市回族社區是一個空間上的位置和場所,是地點,而地點又是人類活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發生地。沒有地點,人類也就無法存在了。進一步說,人類為展開生存活動必須占據一定的空間,所占據的空間在進化過程中會發生各種形變,包括擴張、縮減、脫離或重組。因此,人類群體在城市中創設所屬的空間是一種必然現象,而這個空間隨著時間發生各種變化也是必然現象,從而呈現出對象的靜態和動態的兩個界麵。從動態角度看,客觀世界的變化大體通過兩種途徑,即漸進和突變,也就是說,漸進和突變都是演化的途徑,同屬於變化規律的範疇。

按照當代“突變論”(Morphogensis)創建者法國數學家R,托姆的概念,突變與漸變的本質區別不是變化率的大小,而是變化率在變化點附近(臨界局域)有無“不連續”性質的出現,突變是原來變化的間斷,漸變是原來變化的延續。因此,突變與漸變,一個屬於間斷性範疇,一個屬於連續性範疇

[]

。城市回族社會空間的演化現象典型地認證了客觀規律。為此,本文嚐試建立一個城市回族社會空間演化模型證明兩種變化一直強烈地影響城市回族社會空間的形成和演變。

這個模型的前提條件是對回族先民身份的假設:他們是“外商”“貢使”和“軍人”,分別代表東南地區的源流和西北地區的源流,而西北地區的“簽軍”駐守在軍鎮,即現代城鎮的前身。圖形中的A、B、C、D表示回族的城市人口和城市空間的發展曲線,ABC顯示曲線有三個拐點,意味著突變點,三個拐點之間還有若幹個波動或分叉,圖中省略,但不影響模型的意義;帶有拐點的曲線不同於人類一般城市化發展從低向高的規律,即A'B'線,表明回族城市史的特殊性,而A'B'線就是參照線;A點以下的兩條逐漸降低、縮短的平行線,表示城市人口開始從很高的點下降,直到50%以下。這個模型簡要地說明,回族城市人口和城市空間同步變化,而從高向低帶有多個拐點的曲線呈現出“背離”式發展的原因正是由於發生了突變,突變發生的原因依本文的判斷至少有三點:

一是“入籍”或國民身份的獲得:對於農業為本的國家而言,分配到土地即意味有了戶籍,入籍則意味著“僑寓”身份的國民化。

二是戰爭原因:包括改朝換代的戰爭、農民起義戰爭和回漢衝突戰爭三種,每一種戰爭都不同程度地減少城市回族的人口數量,使他們轉移(或被迫)到更安全的農村,從而放棄城市生活空間,到安全地方開拓新的社會空間和生活。

三是宗教原因:因為傳教使某個地區的農村居民信仰改變而大量增加了農村人口。這等於加大了“分母”,使城市人口數量呈下降趨勢。

這三個原因中前兩個原因造成的突變效應最為明顯,並且可以從曆史中找到大量資料佐證,證明拐點的可信度或真實性。在曲線的三個拐點中,唯一在性質上與以前不同的是C點,表示改革開放給回族城市化帶來的積極變化,尤其是城市社會空間的急劇變化,表麵係統遭到了破壞並不可逆轉地讓位於另一個係統,這正是托姆所說的普通意義下的突變。但本次突變卻有積極價值,因為突變沒有使係統消滅,是係統得以“生存的手段”,它幫助係統脫離通常的特征狀態,因此出現突變顯然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