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許多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城市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利·列斐伏爾、曼紐爾·卡斯特爾、大衛·哈維。他們不滿意芝加哥學派等傳統城市理論僅僅關注地點的研究,而轉向對城市空間的研究,實現了所謂的“空間轉向”。他們提出的觀點對於理解城市回族社會空間的形成與變遷,尤其是當代突變式變遷具有啟發,因此有必要引用為所討論問題的參照。
1.亨利·列斐伏爾認為,20世紀的曆史實際上是一部以區域國家作為社會生活基本“容器”的曆史,而空間的重組則是戰後資本主義以及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他反對將空間僅僅看做是社會關係演變的靜止“容器”或“平台”的傳統社會政治理論,而認為空間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關係的重要一環,空間是在曆史發展中產生的,並隨曆史的演變而重新結構和轉化
[]
。而空間的演化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製度,“空間是沿著有利於資本主義製度發展的軌跡被創造的”。“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城市空間的構造途徑是由進一步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目的所決定的”
[]
。
2.曼紐爾·卡斯特爾主張對城市發展起作用的真正因素是現代資本主義製度的基本矛盾和鬥爭,即勞動力和資本之間,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鬥爭。而不是人類生態學家借用種群概念,用種群增長和減少的特征來分析城市,這種範式恰恰限製了對現代城市變化的理解。卡斯特爾認為,城市空間變化的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消費的本質,尤其是集體消費的本質和方式。
3.大衛·哈維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地理學家,其城市著作被認為是最係統的馬克思主義作品。他提出資本主義的三個“回路”,而城市空間的生產,就是資本獲得利潤的重要途徑。從而城市成為創造利潤的引擎,不斷地以係統而殘酷的方式,在資本千方百計追逐利潤的過程中成長。
資本主導下的城市發展,使城市作為增長機器,獲得了政治的支持和鼓勵,形成當代城市突變式演化的主要原因。空間被標上不同的價格,供不同經濟地位的人享用,這個過程體現了資本的客觀屬性,即隻要具備相應的經濟能力就可以有相符合的空間,從而使空間的生產性與人的社會分化相適應,人們對空間進行自由競爭,所有人都有自由選擇住在哪兒。但是,居住空間的差異,反映著階層分化的事實。
可以把上述這些理論觀點總結為:資本及與資本相適應的政治是現代城市空間生產、演化、變遷的根本原因。這對理解當代城市回族社會空間演變具有啟發,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體製,必然也具有它的資本和政治。而恰是這個經濟和政治原因,帶來了回族社會空間的突變。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城市回族社會空間的巨變產生了何種結果,對這種結果(現象)應該作怎樣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