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回族調查中再現的幾種社會空間類型(1 / 3)

二、城市回族調查中再現的幾種社會空間類型

從民國期間回、漢學者最早發表城市回族社區調查報告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80餘年,在80年中兩次出現的城市回族研究所發表的成果中,為我們描述了城市回族的幾種社會空間類型。

(一)聚族而居的社區類型

1.北京的牛街、崇東區、朝外區、德外區

王夢揚在《北平市回教概況》中指出,全市共有6處聚族而居的社區,分別是“牛街區”“崇東區”“朝外區”“朝內區”“德外區”“三裏河區”。其中以“牛街區”為最大的回民聚居區,包括三大縱巷、十數橫巷組成,有東寺、西寺兩座清真寺,居民約3000戶左右,“早年自老君地而西,直至棗林街,均為回民住區”。“崇東區”指崇文門外,花市東部左右的唐刀胡同、堂子胡同、雷家胡同、羊市口、小市口、珠營、崇外頭條等巷,“居住回民甚多。惟非如牛街一帶之幾純為回民居住,間有漢人雜居”。該區有3座清真寺。“朝外區”在朝陽門外南中街一帶,俗稱上坡、下坡,居民千餘戶。“在清代運河輸糧,朝陽門內外一帶,倉廩甚多,運輸經理,多為回民”。“光緒間,鐵路修築,運河驟廢,該區回民經濟情況中落,非複從前富庶”。“德外區”細分為大關及馬店兩區,馬店又有馬店、西村之別。回民之多,不下牛街。有兩座清真寺分別坐落在大關和馬店。

2.包頭城內北部聚居區

據王紹民調查,“包頭所居回民約一千五百戶,共計約二萬餘人,大都聚居於城內之北部。召梁,營盤梁,清真寺巷,寺梁,北城門裏,黃土區,真武廟梁……等處,大部皆為回民所居之地”

[]

3.長安“回城”

長安城之西北一帶,俗稱“回城”,為大部回民聚居之地。多數教堂均在此方,稱清真寺。全城回民約在三千餘戶,人口不及兩萬,約占全城人口八分之一。有十座清真寺

[]

4.南京西城

“南京計有清真寺二十六坊,女寺三處,城廂內外,地方遼闊。各清真寺均冠以某坊地之名稱。惟京市西城一帶回民聚居甚眾,所建之禮拜寺占全數三分之二。城之東,南、北、中寥若晨星”

[]

5.開封“東大寺”坊和“曹三廳寺”坊

開封“城內外共有十座清真寺,清真寺附近常為回民聚居之所。因這十個寺,就形成了回民分布的不同區域”。其中“東大寺所屬回民約有三千五六百戶,一萬六七百口。東大寺街、東嶽廟街、穆家橋、南北羊市、幹草市、燒雞胡同、王家胡同、獄廟後街、樂官街、學院門前……等等大小(不)下廿餘條街市,以及東城內,由東門至宋門的中間,所有居戶,差不多全是東大寺所屬下的回民”。“曹三廳寺”“區域有回民二百餘戶,人口千餘,皆居住此一條南北街市中”

[]

6.成都西華門

“成都回民約千餘戶左右,人口約萬餘,向居住大城內,以西華門為最多,東華門次之。舊皇城之貢院街,則為回民經營生意之大本營,非回民之業飲食者,在此地甚鮮立足之所。當回民鼎盛時代。西華門一帶皆為回教人的範圍,幾成為回教區域。其風俗人情,迥與他區異。語言、風俗、習慣方麵表現之差異,尤為顯著。在西華門生長之人,不僅教外人視為特異,即在非西華門之本教人看來,亦大為懸殊”

[]

7.河北交河泊頭鎮之“南頭”

“泊頭鎮簡稱泊鎮,位於冀省東南隅,係交河縣屬,津浦線南下經過之,又有南北大運河橫貫其中。近更有汽車及小汽船通行各地,交通方便頗稱便捷。近年商賈極形繁盛,人煙日漸稠密,漸漸趨向都市化。全鎮人數約達三萬餘口,居民之信仰佛教與回教者為最多,間有少數基督教徒。回民約占全鎮人數五分之二。回民不與異教雜居。回民據居鎮之南端,俗稱‘南頭’;異教者據居於鎮之北端,俗稱‘北頭’”

[]

8.滄縣城外大南門以東、東門外以南區域

“城外之回民,合計約二千五六百戶,人口三萬人,地址大南門外以東,東門外以南之區域,占地約四方裏半,包括清真寺、大石橋街、南莊、北莊、花神庵、南門外大街、南闔底等處。境內盡為回民所居地無一異教徒,與城內之回民隻一牆之隔耳。”

[]

(二)民族雜居的社區類型

所謂雜居型指回民聚居的社區內有其他民族雜居其間,如上麵提到的北京的“崇東區”的“間有漢人雜居”,“朝外區”的“多為回民”實際上就是雜居狀態。在當時調查的各個城市中,屬於雜居類型的有:

1.滄縣城內之東南隅

“城內之居民,多聚居於城之東南隅,計三百戶,人口二千五六百人。境內有少數之異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