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西安小學習巷清真寺區
“小學習巷寺,位於西大寺之西,在昔回營軍士駐紮西安時,即住此方,故亦稱營裏清真寺。小寺孤處城東南隅之東倉門,昔滿人當國之際,滿洲回民聚居此方,因營此寺,以便禮拜。民國成立,滿人散走,今寺之附近,不過隻餘回民數家……小寺內尚有回民私立小學一所,學生五十人,十分之八為不信教之兒童”
[]
。
3.西寧城內回民
“青海省垣的回民,在清初計有三千多戶,混居城垣內外,與漢族同處,感情極為融洽,而回教占全城人四分之三,可謂回民最盛的時代”
[]
。
4.濟南市回民
“該地回民與漢族雜處,散居各地,但以西關為回民最稠密之區,南關約三四十戶,堤口莊約百餘戶,大槐樹亦百餘戶,藥山二三十戶,陳家莊二十餘戶,城內及阜,亦間有居住者”
[]
。
5.開封善義堂區域
“善義堂亦名甘肅寺,因係清時甘肅人行商於此地者所建之清真寺……本區域的回民約百二十戶上下,總占有鵓鴿市、牲口市、後第四巷數街;其間仍有許多漢人雜居其間”
[]
。
6.廣州南勝裏
“廣州的回教並不算多,雖無確切的統計,惟據我個人調查所得,約有一萬八千人……本來廣州為回教最先到的地方,現在反成了回教最少的地方,明末清軍大恣屠殺摧殘,實是一個最大的原因。教徒多集中於各寺附近,以前教徒以南勝裏居多,故有回回村之名。後因開築馬路,遷徙入城的為數不少。現時光塔寺的教徒似占多數”
[]
。
7.成都西華門
“現下世界進化,生活日繁,人類為謀生活上之需要,勢須就食四方,彼遷此移,變幻靡常。於是有回民區域之目的的西華門,以不複為往昔之清一色,而變為回漢雜居之所矣……迄今西華門大部分房屋,都落在非回教人手裏”
[]
。
8.河南新野沙堰鎮
“我的故鄉沙堰鎮,是一個土牆製成的寨柵,故又稱沙堰寨,離縣城三十裏,為新野北部的第一鎮。鎮底周徑,約四五裏。鎮內回漢雜居,大約有七八百戶人家,人口約有三四千的數目。其中信奉回教者,大概有半數的樣子”
[]
。
9.河南鄭縣城西
“武英裏回教禮拜堂,位於城西,車站東。建於民國18年。內有宣講所一座,每七日演講一次。又有阿文夜校。教員為舍學仁阿衡,學識頗佳。教長為王鬆嶺阿衡,曾覲見天房,年高有德。每日禮拜有二十人,主麻日有七八十位。夏日白晝,在地洞禮,夜晚在平台上,冬日則在樓上。漢人經王阿衡勸納入教的有百餘人。本區回民差不多都離寺很遠。可是禮拜的人並不因此而減少”
[]
。
(三)衰落的社區類型
1.蘇州沙皮巷清真寺區
“蘇州回教的開始遠在唐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但曆代幾經變故。據說近來沒有以前興盛了。在光複前回民尚有三四百家,繼因環境的變遷,有很多都遷走了,現在所有的隻不過二百家左右,而且居住得很散漫。此間回民的職業多半是商界。因為回漢雜處的關係,在表麵上看來,似乎他們對於教門很鬆懈,在禮拜方麵很容易看得出。譬如昨天古勒巴尼———俗稱小開齋,單以沙皮巷清真寺而論,發出去請鄉老禮拜的請貼共計24張,結果隻來了兩位,連以瑪目一共僅七八個人禮拜,在乎平時更可想而知了”
[]
。
2.泉州城內
“泉州城內之回民隻十一戶,除蒲姓、夏姓兩戶另有房產,居於塗門街及東門裏外,其餘九戶皆在禮拜寺地址自建房室居住……其居於寺內之九戶:郭姓四戶,據其家譜,係汾陽郭子儀之後裔,原由距城二十餘裏之白奇鄉遷來,借居於寺內;而葛、馬、黃三姓計五戶,聞其上輩均有讀經人,顯係於此地當阿洪,年久而落戶者。然較為最久而堪稱原籍之回教人,僅餘蒲、夏戶而已。昔為回教最盛之泉州,號稱入華之一大根據地,除此兩戶外,餘皆反教,言之不勝痛心之至!”
[]
3.南寧倉西馬路
“禮拜堂在倉西馬路,扈市最繁鬧之道。為洋裝三層樓式,天台橫額髹‘回教禮拜堂’五黑字……以摩目姓皇甫,桂林人。主持教務十年,年高德重。接待殊殷,吐屬極彬彬有禮。知予自廣州來,殷殷垂問粵垣教友近況,關懷之切,深可感也。予乃就所知詳細作答……複叩以南寧教友最近情況,據雲南寧居留之教友,以上數年為多,大半服務軍、政兩界。近以政潮迭更,遷徙不少。現僅餘十家,多係經營商業。言下不勝世變蒼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