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現實主義瞻望與關於“新寫實” 第一章 命定的艱難與廣闊(1 / 3)

第七卷 現實主義瞻望與關於“新寫實” 第一章 命定的艱難與廣闊

我們必須擺脫那種以為現實主義已經過時的偏見^現實主義文學精神將會永遠地以各種方式存在下去,這不僅是由人類社會的現狀決定的,而且也是由文學之所以可能存在的理由所製約的。

中國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前景如何?這大概是一個特別引人關注但又不容易預測的問題。不過,倘若不是說套話的話,那也許可以從曆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判斷中獲得這樣一種印象,即美學精神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之於中國當代小說創作具有無限的前景,但它又是艱辛坎坷的;它還將經受風風雨雨的考驗,但它會更加成熟、更加光輝燦爛一現實主義審美精神的生命力,在逝去的文學歲月中得到過印證,而在未來的時光中還將獲得印證。

關鍵的問題,仍然在於對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精神的理解與發揮,因為即使是在今天:今天的中國、今天的歐美……現實主義仍然是一個模糊而充滿彈性的文學概念。在原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論爭從三十年代開始,一直發展到半個多世紀之後的關於“開放體係”的探討,從未有過統一的結論,那種對於現實主義範疇的掌握,經常不斷地出現理解的錯位現象―倘若現實主義的理解在作家或評論家的心目中不是一個模樣,那論爭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963年,法國文藝理論家加羅第係統地提出了“無邊現實主義”的理論。這一理論在六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也不可能引起任何意義上的注意,但在教條主義十分流行的原蘇聯文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依我看,這種反響包含著一種作家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流行解釋的不滿與逆向心理。實際上,“無邊現實主義”的“無邊”,本身就意味著從理論上否定了現實主義的特別存在(同時也說明了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在內涵與規範方麵的隨意性但無論怎樣說,“無邊現實主義”的理論卻作為一種契機而導致了七十年代蘇聯的“開放體係”的誕生。“開放體係”的主要設計師是馬爾科夫(通訊院士),這種新理論的簡略表述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真實地表現生活的曆史地開放的體係”,而這套理論所包含的基本內容則是: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包括它的全部組成部分在內,是一個發展的靈活體係”。“對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家來說,客觀地認識不斷發展著的實際現實是沒有止境的,題材的選擇以及在采用能夠反映生活真實的表現手段上也是沒有限製的。在“這個體係的核心,它的哲學基礎,是對世界和人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列寧的藝術黨性原則”;三、“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廣度是由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立場本身提供的,是由藝術真實性的要求提供的”;四、“別的體係的詩學成分加入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體係中來,一般地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可能的”,“應當從這種體係的聯係中看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具有把過去和現在的藝術的其他各種流派在表現手法方麵的成果結成一個整體的可能性。”

馬爾科夫強調了以下三個最重要的特點的“有機聯係”,即“認識世界的實際上是無限的可能性,藝術真實性的廣泛的觀點和獨特地、形象地體現生活現象的廣闊的實際上也是無限的可能性”。“開放體係”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以理論的方式解放被束縛著的蘇聯現實主義,就是為了使蘇聯的文學創作獲得一種自由開拓的環境可能性。這是一種特別社會條件下的特別理論,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染上“概念遊戲”的色彩,或者陷入一種內部結構自相矛盾的狀態。“開放體係”除了它的“核心”之外,已經完全失卻了現實主義的本來意義,或者說,它完全可能不屬“現實主義”之列,而它的“核心”也具有一種不能不強打精神標榜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立場的味道。譬如說,怎樣的“思想”才可能是“社會主義思想”。至於“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說法,也是一個模糊的、不可能做出令人滿意的闡釋或鑒定的概念。而“開放體係”所強調的諸多方麵的“無限可能性”,更是一種無邊無沿的抽象概括。所以有的蘇聯批評家認為,“開放體係”所提倡的就是“無邊現實主義”,大約也不是一種毫無根據的狂論。但反對“開放體係”的理論也不盡一致,有的是從與現實主義合流的角度出發的,而有的則以為“開放體係”所倡導的方法是“另一種東西”,它實際上已使“現實主義”虛有其名。當然在我們看來,“開放體係”盡管是一種充滿了畸形色彩的理論,一種在否定多元創作方法之後,多少有點兒“應變”氣息的迫不得已的邏輯建構,但它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但令人懷疑的是,這種“開放體係”之於文學創造的實際作用,在怎樣的意義上才是有效的?在我看來,它的最大可能性在於一旦“開放體係”獲得認可,那作家的自由創造或自由開拓也就獲得了一種被認可的理論前提一這大約是唯一的理論意義。當然,這是在原社會主義的蘇聯,而在西歐、北美或拉美之類的社會條件下,“開放體係”將如何產生作用呢?因此,就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前景而言,地域的差別性是顯而易見的一這樣也就不難理解:魔幻現實主義或結構現實主義為什麼首先出現在拉美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