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自身的現實 第三章 人性關懷與心理體驗小說(1 / 2)

第六卷 自身的現實 第三章 人性關懷與心理體驗小說

我之所以要把《回歸秋裏》(《天津文學》1993年第8期\《尋夢》(《長城》1995年第6期)、《冬日的季風》(《中國作家》1995年第6期)放在一起談論,那是因為這三部(篇)小說擁有某些相通或近似的特色,且便於詮釋作家的潛力或創造性。其實,朱曉玲近年發表的小說遠不止這三部(篇如分別刊載於《十月》、《中國作家》、《長江文藝》的《秋戀》、《大漠》、《太陽在窗外》等,都是值得一讀的作品。

實事求是地說,朱曉玲還不能算是中國最富創造力的小說家一當然,誰是中國最好的小說家,也是難以排列或根本訴說不清楚的事,但朱曉玲小說創作的獨特性,卻是不難感受到的一她的想象力,主要穿梭遊弋於人的難以傳達的感情世界,尤其是那種隱秘的、處於朦朧或萌動狀態的心理領域。她不回避“性”,但又極少或幾乎看不到赤裸裸的、充滿誘惑的刺激性描寫。因而,與其說是性的描寫,還不如說是性心理的揭示——在朱曉玲的心目中,性或性心理的揭示,乃是傳達生活及人的精神狀態的永遠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朱曉玲的小說敘述是相當寫實的,也是相當合乎生活邏輯的。但她的“寫實”,屬於那種“心理體驗”的“寫實”,顯得逼真而頗能揭示人的生存狀態的內在性,或者說,小說所展現的“心理體驗”,其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的精神風景。不言而喻,朱曉玲這種富有“心理體驗”色彩的小說方式,絕非某種模式的套用,而一種源自生活的本相記錄,其獨特之處也僅僅是以“心理體驗”的敘述形態,重現了人的精神或人的感情的原生模樣。這裏應該澄清的是,所謂“心理體驗”,僅僅是一種闡釋生活的方式,或一種傳達人的精神景況及感情變化的小說手段,而絕非或一定是作家本身的生活親曆,因為描寫什麼就得親曆什麼的創作路數,終究是一種低級原始的狀態;小說家的主要途徑是想象與虛構,而小說所傳達的“心理體驗”,隻能是作家精神碰撞生活的結果。朱曉玲的小說大都以第一人稱敘述,作為傳達方式,無疑可以因為“傾訴”的姿態而達到親近讀者的藝術效果,但這種選擇僅僅是小說修辭學的手段或技巧而已。

朱曉玲小說中的精神現象及感情生活,大都呈現出一種被扭曲的走向,而人性的衝突與抵抗,也就構成了作品的主要描寫內容,或“心理體驗”的最為顯著的傳達底蘊。《尋夢》的主人公是一位被冷漠、被欺淩的女性,她之所以不由自主地跌入婚外戀的漩渦,那是因為她的人格或作為女性的尊嚴受到了沉重而瑣碎的打擊。她是女人,她需要感情的撫慰,需要衝動的呼應,需要生命旅途上的溫馨與相助,然而這一切早已蕩然無存。於是,她開始了迷惘中的“尋夢”,但瞬間的虛幻很快粉碎了她所希冀的朦朧之夢。而《冬日的季風》的故事一一如果能被稱為“故事”的話,幾乎都是在“心理體驗”的過程中完成的,而且讓人感覺到敘述者無意於訴諸一個完整的故事―小說,主人公是一個私生女,被歧視、被無情淩辱的境遇是淒楚悲涼的,也是令人同情的。但無援而殘缺的生存狀態,卻造就了她“尋父”與“仇父”的特殊情結。作為人性的抵抗,雖變態而不能說有罪,但對於世俗道德秩序的挑戰,又不能不使她吞咽精神的苦果一就如她的牙根出血,既無原因、亦無治療的良方,是痛苦也隻能任其自然。這是一部沒有“結尾”的中篇小說,但經由主人公逐步展現的“心理體驗”,也通過作者的“點撥”,終局便可由讀者的想象來完成。實際上,主人公的結局或故事的是否完整是無關緊要的,因為讀者已經感受到了一種精神或感情狀態的事實,那就是人性是成為人性的:人性之所以是人性,是因了人的生存境遇養育及最終完成了人性的緣故;人性的遺傳是強大而深厚的,而人性融人社會之後的遺傳卻顯得更深厚更強大:人性是社會的,這一結論確鑿無疑,但最終扼殺與扭曲人性的恰恰仍然是社會,當然是那種無情的、反人性的、炫耀著道德光環的、傳統的或新生的社會陋習。至於那篇《回歸秋裏》,倒是一個動人而遺憾的故事―故事本身並不新鮮,但因了它所發生的背景是那個無比荒唐的時代,所以也就有了特別的意義:還是那樣的主題,即美麗的人性是如何被醜陋的社會力量扭曲與摧毀的。這也是一個經由“心理體驗”而展現的淒涼苦澀的故事。如果說,《尋夢》與《冬日的季風》所講述的是人性抵抗的故事,那《回歸秋裏》則是一個因懵懂而導致人性投降的故事,一個因不由自主屈從“時尚”而鑄就終生遺憾的故事。當然,作品的“意眼”並不在於青春萌動的心理描寫,而在於是誰或是怎樣的精神慣性,導演了主人公的懵懂及人性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