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為本,構建和諧高職”的具體措施
(一)以人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與運用合理的物質利益機製結合起來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的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保障,教職工就很難生存,更談不上發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出實效,就必須重視教職工利益的滿足,必須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才能使他們體會到思想政治工作對他們自身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構建和諧高職的過程中,學院領導牢固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意識,從細微處著手,高度關注教職工的現實物質利益需求:
1.提供舒適便捷的工作環境。學院完善了辦公室、電腦、一體化機等現代化辦公設備;針對教職工的興趣愛好,在有限的辦公空間內,專門配備了一個乒乓球桌和各種益智棋類工具,以鍛煉教職工的身體和智力素質,為保證大家以充沛的精力、愉悅的心情、較高的效率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硬環境。
2.建立健全工作激勵措施。學院始終堅持公平原則下的合理目標激勵措施。首先,明確教職工的崗位職責、權限和考核標準,做到權責分明;其次,製訂完備的獎懲激勵措施,做到年初訂計劃、執行抓到位、年終有落實,對工作表現優秀的人員給予獎勵,以調動每一位教職工的積極性;最後,保證各種福利待遇的公平、公正,使大家感到自己的個人利益得到了保障。創造人人想幹事、人人能幹事、人人能幹成事的軟環境。
3.重視生活上的關心。在日常生活中,真誠地關愛每一位教職工,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問題。從細微的小事做起,從員工們身邊的小事做起,幫忙解惑,化解他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如生病住院,子女就業、家屬照顧、生活困難、戀愛婚姻等等,有能力解決的立即解決,不能解決的向領導和有關部門反映,或做好解釋工作。通過這些平凡的小事,讓全體教職工都能體會到學院大家庭的溫暖。
(二)以人為本,將思想政治工作與教職工的精神需求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
高校教師作為一群高知群體,思維活躍,綜合素質較高,自我實現意識強。因此,學院在不斷滿足教職工物質利益的基礎上,采取各種激勵手段,滿足其追求人格自尊,事業成就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1.重視團隊文化建設,努力創造團結、協作的學院文化與人際關係氛圍。在現代社會,團結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礎,溝通協調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也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手段。一個組織團隊,隻有形成良好的文化環境,才能更好地調動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人才群體合力的形成。在日常工作中,學院一直大力倡導互尊、互愛、互助、互諒的人際交往原則,促進教職工的良好交流,融洽團體氣氛,滿足教職工被愛,歸屬與自尊的需要,營造一個具有較強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集體。
2.關心中青年教職工的長遠發展,將職稱評定、崗位考核、科研課題申報、學術成果發表、進修培訓、升級獎勵等同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學院從不同教職工的特點個性出發,了解和研究他們的需要,為教職工創造、提供進修條件,以滿足其精神文化的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任務,給教師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為教職工爭取各種級別的榮譽,宣傳報道教師教書育人的先進事跡,使教師的榮譽需要得到滿足;協調、安排好教師的教學、科研和業餘交流活動的時間,為教職工提供較高水平的職業發展資源,創造條件使每個教師都有獲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
3.發揮學院基層組織的作用,促進每位教職工作用的發揮。一方麵,學院分黨委團結協作,配合默契,堅持民主決策和科學管理,在事關學校、學院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上,領導班子統一思想,集體討論決策,而後召開教職工大會,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貫徹落實,充分發揮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與參政議政能力;同時認真開展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將國內外實際、學院發展實際與教師自身實際結合起來,促進教職工探討和研究一些熱點問題,增強教職工的政治、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麵,組織學院分工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促進教師的全麵發展。學院分工會每年都組織三至四次的合唱、舞蹈等聯歡活動,發揮和培養教職工的藝術才華,豐富大家的聯誼交友活動,以增進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