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以人為本構建和諧高職
——武漢科技學院高職院教職工思想
政治工作理念的創新
胡獲莎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武漢科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順應時代潮流,結合自身特點,創新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與內容,提出了以“以人為本,構建和諧高職”為主題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內涵,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和諧高職”的思想內涵與工作原則
學院管理者在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時,與時俱進,按照和諧社會的標準與要求,創新了具有學院特色的“和諧高職”內涵,即大力倡導公平、正義、寬容的和諧理念,積極爭取各種政策資源,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係,健全工作機製,緊密貼近實際,創造工作環境舒適、學術氛圍寬鬆、人際關係和諧的學院氛圍,最終實現個人與學院(校)集體、社會他人以及自我的和諧。
學院管理者提出這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既是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也是由學院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從學生方麵來看,高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與普通本科學生相比,其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還有一定差距,加上學院藝術類學生占全體學生近一半的比例,更加加大了學生管理和教學難度,從教師方麵來看,學院教職工構成複雜,有正式編製、流動編製和聘用製三種,他們在工作經驗、學曆層次、年齡結構、生活閱曆和價值觀念等方麵均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協調、融洽三者關係,將全體教職工緊密團結起來,求同存異,增強信心和能力,克服教學和管理中的諸多困難,齊心協力為學院發展貢獻力量,是學院管理者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難題。這就需要有堅強的領導,既能團結協作,又具有較強戰鬥力和凝聚力的團體。因此,學院管理者提出了“以人為本,構建和諧高職”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內心思想、情緒往往影響著其外在的行為方式和結果。加上人的個性千差萬別,價值追求複雜多變,甚至有時相互矛盾,因而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強調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結合,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在建設和諧高職的過程中,學院管理者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努力開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同時,非常注重教職工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現實與發展需求以及個人獨特的人格需求,努力將具有不同價值取向和目標需求的人團結起來,找出大家的共同需求和價值目標,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促進了學院(校)、社會的和諧發展。
按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學說,人的基本需求可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生理的需求是基本的物質生存需求,是最強烈、最不可避免的需求,當個體被生理需求所控製時,其他一切需求都成為次要;安全的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要求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生活穩定、免於災禍等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是希望得到親情、友情與愛情,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渴望成為組織團體中公認的成員,這種需求如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精神的緊張與不健康;尊重的需求即個體希望得到他人與社會的尊重,渴望自信與成就、名譽與聲望,這種需求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滿足,但一旦成為推動力,就會產生持久的幹勁;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指個體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成為人們所向往的人物。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比較科學地反映了人的本質需求與發展的客觀規律,也為高校行政管理、思想教育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借鑒。高校教師由於其知識層次較高,除了生存、利益等需求的驅動,還在不斷追求自我的完善和自身價值的實現,其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占據主導地位。學院管理者正是遵循這一規律,努力創造條件,把教職工的需求當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第一信號,通過實現多層次需求的和諧,達到育人的目標。
在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院管理者始終把握兩條原則:一是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即堅持從教職工的實際利益出發,把思想政治工作與高職教師所麵臨的實際困難結合起來,平等對話,以理服人。二是人格魅力,以情感人。也就是以身作則,讓教職工置身於一個勤政務實、廉潔奉公、率先垂範的領導班子的領導之下,用真切的情感關心他們、感化他們、教育他們,營造一種互相尊重、平等的寬鬆氛圍,體現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