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三峽大學教職工思想政治(3 / 3)

用事業凝聚人心,用發展激發活力。當前,我校正處於由外延發展轉入內涵發展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同在。通過宣傳引導,使廣大教職工認識到,要求得發展,就要著力增強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今年學校第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今後五年到十年的發展思路是:突出一個目標、著力兩個提高、創建三型校園、實施四大戰略,號召廣大教職工為把我校建設成為水電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綜合性大學而努力奮鬥。新階段、新目標、新戰略的提出,是對學校原有發展思路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更加清晰地描繪了學校未來的發展藍圖,昭示了三峽大學人拚搏奮進、求索不輟的精神,把全體教職工團結到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大旗下,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中心工作積極互動,水乳交融,從而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發揮到最大。

四.培育校園文化,創新大學精神,提高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傳承。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精神,用大學精神去熏陶、塑造具有強烈獨立人格的教職工群體,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通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我們認識到,必須在建設和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學文化上下工夫,著力培育具有三峽大學特質的“求索”精神,以大學精神為載體,借助先進文化的感召力、滲透力,在不知不覺中轉變風氣、樹立正氣、激發朝氣、提高士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合校之初,人心浮動,重新提煉確定能夠感召全體三峽大學人的大學精神成為當務之急。經過反複比較和思考,我們確定意蘊深長的“求索”為校訓。“求索”一詞出自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離騷》中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民族文化、民族氣質與精神的結晶。以“求索”為校訓,言簡意賅,既體現傳統文化,又展現時代氣息;既具有三峽特色,又突出學校風格。

近年來,我們製定並實施了以“求索”為主題的大學精神培育計劃,促使“求索”精神與校園文化活動不斷融合,催生出一係列校園文化品牌。學校把每年的4月確定為學風建設月、5月為文化科技藝術月、9月為師德師風建設月、10月為大學生辯論賽月、12月為科技創新活動月,還不定期開展人文論壇、科技論壇、“求索”論壇以及感恩教育、國防教育、誠信教育等係列活動,每年參與這些活動的師生人數都在10000人次以上。學校投入100餘萬元建立起校史展覽館,參觀校史館,學習和了解學校文化、曆史成為新教職工進校後的第一課。為了增強文化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我們讓校園內的山、水、園、林、路都烙上了“求索”精神的印記,實現了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諧統一。求索溪、九章橋、桔頌廳這些命名都出自屈原的詩篇,具有濃厚的地域和三峽文化韻味,富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得“求索”精神在校園內日益深人人心。

通過幾年的實踐,在集中全校師生智慧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求索”精神蘊含的五層含義:一是愛國憂民的政治情懷,二是自強不息的意誌品質,三是求真篤學的行為作風,四是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五是勤勞奉獻的實踐品格。為把研究進一步引向深入,今年9月我們又在全校開展了“求索”精神大討論活動,掀起學習研討大學精神的熱潮。我們雙管齊下,兩手並舉,一方麵充分利用報紙、廣播、網絡、櫥窗等宣傳文化陣地和現代信息手段,製造聲勢,形成氛圍,動員各方力量,鼓勵人人參與;另一方麵以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