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務和諧校園建設(2 / 3)

2.暢通言路渠道,廣泛征求群眾意見

實踐表明,讓教職工參與決策,不僅有助於吸納群眾的智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還能產生巨大的激勵效果。學校注意廣開言路,廣納眾言;校領導注意到工作第一線主動了解工作情況,傾聽群眾的意見;學校在校園網上設立“校長信箱”和“校領導接待日”,加強與教職工之間經常性的聯係,主動收集意見、建議,並責成相關部門及時予以解決。

3.充分發揮教代會作用,加強民主管理,讓教職工行使參政議政權力

完善教代會的機製和功能,凡是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和重要決策都讓教職工能夠廣泛參與商議和表決,既能加深教職工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密切幹群關係,又能充分調動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減少誤會和衝突,增強學校的凝聚力。

4.完善校務分級公開製度,為教職工提供有效的反饋機製

學校根據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利用網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校務分級公開製度,極大地提高了校務公開的覆蓋麵和傳達與反饋的效率,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化程度。

(二)製度創新

將好的措施和做法固定下來,形成長效機製,是學校加強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貫做法。辦學以教師為主體,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讓教職工安心教書育人,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熱情,形成安定和諧、教學相長的良好校園氛圍。學校著重從師德製度和評估體係、人事製度改革、理論學習與教育、師德宣傳等方麵加強製度建設,使教職工們行為有邊界,師德有標準,生活有保障,工作有競爭,學習有榜樣。

在思想政治工作機製保障上,形成了以校黨委書記、校長直接領導,分管校領導具體負責,黨辦、黨委宣傳部、組織人事部、監察處、學工部、教務部、研究生部、校工會、科研處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領導體製和工作格局。學校出台師德相關文件和師德規範評價指標,為師德調研、師德評價、師德考核、師德文化創建、師德宣傳等活動的操作提供了製度層麵的保證。學校在正在進行的第三輪人事製度改革中,完善競爭和考核機製,在收入分配上向教師傾斜,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以期激發教師的最大潛力和動力。校工會每年評選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女工,為教職工樹立比、學、趕、幫、超的對象和奮鬥目標。紀委、科研處嚴格監督教師的教學科研行為,完善獎懲,使道德失範和學術腐敗行為無處安身,淨化校園風氣,有效地杜絕了教職工的越界行為。教務部組織教師講課比賽和網上評教等活動,促進教學工作上台階、上水平。宣傳部加強對教職工的學習教育,強化理論武裝,同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對內對外宣傳工作,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三)內窖創新

為提高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便於教職工接受,學校在工作內容上進行了創新。

1.擴展理論學習的範圍

將單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擴展為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並舉,除舉辦黨校培訓班、中層幹部擴大學習、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等外,又適時地舉辦了各種形勢政策報告、教育理論方法專題報告等,既保證了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教職工頭腦,又開闊了教職工視野,使教職工掌握高等教育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業務技能。

2.提高工作技巧

由單純的以理服人擴展為情理並舉,除了以製度管人外,更注重對教職工的情感互動與影響。在教職工有不解和疑問時,反複做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道理和情感上雙重征服教職工。

(四)載體創新

充分運用校內的各種活動和宣傳手段,擴展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

1.活動載體

學校在工作中,充分運用校園文化、教代會、運動會、文藝活動等有效載體,將辦學思想、發展規劃、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文化創新、師德師風等有關理念和思想滲透於各項活動中。學校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黨的十七大召開、教師節、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六周年等重大事件,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切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時代精神教育。學校將思想政治工作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與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校慶活動結台起來,進一步深化學校精神和大學文化的內化與傳承,促進教職工知校、愛校的歸屬之情,在全校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學校通過舉辦教職工文藝晚會、秋季運動會、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使教職工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加強互動和交流,促進和諧人際關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