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發揮優勢 積極推進 不斷改進 全麵提升(3 / 3)

(三)鼓勵教職工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博客

學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雙向的,鼓勵各方麵的良性互動,對於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輔導員,尤其重要。學校出台了一係列的鼓勵政策和優惠措施,推動他們和學生手拉手、心交心。如會計學院許家林教授的博客,不僅成為廣大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課堂,也成為不少年輕輔導員學習、參觀的新陣地。到2008年11月,教職工先後在新浪、網易、中國大學生在線等主流網站開設博客50多個,日點擊總量超過5000。

五、逐步推進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社區化

培養教職工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意識和觀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通過有效渠道,形成具有一定輻射力的社區文化,更是當前的新興課題。學校的主要做法有:

(一)引領教職工積極主動服務社會

學校的法律援助中心聘請、組織30名教職工,免費為社會提供法律谘詢服務. 2003年以來,一共接待來訪者8000餘人次,回複電話、信件lOOO餘件次,代理各類案件lOO餘件(這其中包括創中國民間法律援助標的額之最的陽新縣8歲兒童石某某高壓電電擊人身損害賠償;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湖北某船廠150餘名職工房屋糾紛集團訴訟案件等重大案件).受益人群遍布全國各省市。包括美國華爾街日報、中國青年報、湖北電視台在內的20多家國內外新聞媒體對中心進行過宣傳和報道。

(二)弘揚學校教職工愛心助學的光榮傳統

在學校的弘揚和激勵下,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我校老一輩教育者中就有“為希望工程呐喊”的劉叔鶴教授,她身體力行,每年3000多元的捐款,讓貧困地區部分失學女孩圓了讀書夢,數年不輟;我國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窮畢生積蓄設立“勤誠獎學金”t用10萬元為勤奮自強的貧困學子撐起了一片藍天;“德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李賢沛教授,長期資助安徽一位貧苦農家的少年,2006年3月,這位年逾八旬的博導又一次拿出4萬元,支持學生社會實踐和科研活動,多年下來,這位老人給予學生的資助已不下10萬元;學校還有一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師夫婦,每年拿出l萬元,匿名資助學校四位家境貧困的孤兒大學生,直至他們大學畢業;學校工商管理學院和法學院,已經設立用於資助優秀貧困學生的基金,資金全部來自教職工捐款,工商管理學院的一位博導一次就向基金捐出了1萬元;校學工部團委黨支部、宣傳部黨支部的黨員們以交“特殊黨費”的形式,堅持長年資助貧困大學生. 2006年以來,又有20多位教師加入到結對助學的隊伍中,有些老師沒有和學工部門聯係,自己與家境貧困的學生結對,用愛心為家境貧困的學予撐起片片綠蔭。

(三)打造以“愛心超市”為特色的學生愛心互助平台

2007年6月7日,全國高校第一家慈善愛心超市——“湖北慈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愛心超市”正式成立,超市麵積600平米,現有成衣4萬餘件,它是湖北省慈善總會與學校合作,開辦的首個麵向全校師生的愛心超市,它的成立,是學校實現扶貧幫困社會化、經常化的新舉措,是廣大師生更好地接受社會愛心、感受學校人文關懷、溝通師生之間情感及報答社會的一個嶄新平台,同時也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愛心超市采取“學校引導、社會扶持、各方參與、自主管理”的運行模式,由被動的“我捐你受”變為互動的“按需捐助”,由“階段性捐助”變為“經常性捐助”,使貧困師生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也為自願捐助者開辟了奉獻愛心的規範渠道。

(四)廣泛聯係社會力量開展愛心資助

社會力量是愛心資助貧困大學生的重要途徑。大力開展社會力量扶貧濟困括動,使更多的社會愛心團體和個人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經濟幫助,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新思路。近年來,學校教職工主動聯係,與海南航空、湖北移動、統一集團等多家企業開展了較大規模的愛心資助活動,不僅有效地解央了貧困大學生的實際困難,而且擴寬了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渠道,增加了他們就業、實習崗位,學校為企業提供所需的人才,企業則為大學生拓展新的就業渠道,使學校與杜會更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