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培育發展“民辦事業”前景廣闊
劉軍、王善義
在新形勢下,民政工作如何找準位置,圍繞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做文章,是當前民政部門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國內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尉政工作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找準兩者的結合點,開刨工作新局麵,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緊迫麗艱巨的任務。發展經濟是黨和政府的第一要務,我國人世,加快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步伐,改革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民辦事業順應時代,異軍突起,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文明進步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有理由相信,培育發展民辦事業,前景廣闊,大有作為,是民政工作服務於大局的重要生長點。
一、民辦事業是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又一生力軍
首先,民辦事業對於促進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非營利性民辦事業的發展是衡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民辦事業越發達,社會文明與進步的程度就越高。改革開放為民間的有識之±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各類民辦事業順應時代需求,發展至今已形成一定規模。如:教育類民辦高校、衛生類民辦醫院、科技類研究院、勞動類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民政類養老院等等,都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到2003年上半年山東省已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證的民辦事業單位數量接近4萬家(還有相當數量的民辦事業單位沒有注冊登記)。民辦事業的迅速發展,不僅促進了社會事業的發展,而且對促進經濟發展也功不可沒。一方麵,民辦事業單位的科研成果、培養的人才等,都可以轉化為生聲力,以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麵,民辦事業拉動了當地經濟增長。如不少民辦大、中學,投資規模都在數億元,聘請招收人數巨大,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拉動了消費,增加了財政收入。同時,還為社會提供了一大批就業崗位。據不完全統計,在我省民辦事業單位就業的人數就多達百萬人。其次,民辦事業的發展,對於減輕政府在社會事業領域的財政投入,滿足社會生活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社會全麵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以往我國社會事業的發展靠的是國家,因財力不足從而製約了發展,而且使國家財政負擔加重。社會事業靠民辦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是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二是公益服務事業實現了向社會化發展。當今,我國在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政府包攬各項事業的格局已不複存在,民辦事業的發展熱情空前商漲;深化體製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我國人世,融人全球經濟,民辦事業的發展領域和前景日趨廣闊,這些主、客觀現實都要求我們加大對民辦事業的扶持力度。
然而,相對於民營企業來說,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思想不夠解放,民辦事業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沒有像培育發展民營企業郝樣把民辦事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有的把“發展是硬道理”片麵理解為經濟發展是硬道理,講發展隻是經濟發展,講指標隻是經濟指標,而忽視了包括民辦事業在內的社會事業的發展;一些同誌特別是個別領導同誌從眼前利益出發,急功近利,認為民辦事業不能像發展企業那樣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應;有的職能部門認為民辦事業屬民間組織,政治敏感性強,怕出亂子、擔風險,能少審批則少審批,甚至還有的認為有國辦事業就足夠了,民辦事業無足輕重等等,這些不利因素都嚴重影響了民辦事業的發展。
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麵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進一步證明,社會和經濟發展要取得更大的進步,民辦事業的積極作用也不應被忽視,而應得到足夠的關注。
民辦事業的發展曆史特別是國外發達國家民辦事業的發展現實告訴我們,越是發展市場經濟,越要重視民辦事業的建設。我國人世,改革開放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國內及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發展市場經濟不允許我們墨守成規,裹足不前,使社會財富閑置,而培育發展民辦事業,合理配置資源,盡其所能則是曆史必然;那種隻注重向企業要效益的單元化經濟觀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迫使我們必須樹立多元化的經濟觀,把民辦事業這塊“蛋糕”徽大,使其利國利民。在這個問題上,誰能商瞻遠矚放開搞活民辦事韭這一具有潛在優勢的資源,從戰略的高度切實將其納入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整體規劃,誰就能在服務於大局中把握主動權,取得更大發展。
二、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並舉的方針發展民辦事業,必須服務於覺的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