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現狀及管理對策(1 / 3)

12.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現狀及管理對策

董克林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要求進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的各類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越來越多。由於《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沒有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的相關規定,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管理工作無法可依。所以,要規範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管理,明確其合法地位,進一步促進其健康發展,製定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的法律法規是當務之急。

一、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現狀目前,由於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管理工作尚未開展,登記管理機關未掌握全國有關的情況。據對十餘省市的調查看,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總體情況是數量不多,規模不大,發展不平衡。但它涉及的領域較寬,政策性較強,情況複雜,規範管理的協調難度較大。

(一)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產生和發展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舉辦者涉及外國人、外國非政府組織及其駐華機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其涉外性質的界定是緣於舉辦者而並非其活動領域或資金來源。

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是伴隨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和社會對外開放的擴大而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民間組織。80年代初期,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由計劃經濟逐步向有計劃商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機製作用逐漸顯現,企業需要尋求合理競爭,並希望獲得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新產品、新技術的信息,於是一些為企業提供信息、谘詢服務業務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開始出現。到90年代後,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市場經濟體製,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伴隨我國經濟體製在理論上的這一曆史性突破和社會對外開放的擴大,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特別是經濟發展較快的東南沿海地區,一些涉外的民辦非企業單位迅速出現。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製度,要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理論上的突破,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為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分布度其作用

據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浙江、廣東、湖南、山東、吉林、福建等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調研和從教育、文化,衛生等有關部委了解的情況看,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分布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是從行業分析,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分布在教育、文化、衛生領域,也有部分分布在民政、勞動、科技等領域。特別是教育類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數量最多,如北京有中外合作辦學98所,上海有161所。近年來,在民政行業也興辦了一些涉外婚介機梅和中外合作舉辦的養老院等。從地域上比較,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分布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對外開放較早、經濟發展較快的東南沿海或其他一些延邊地區。除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等大中城市的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已具一定規模外,在深圳、大連、青島以及吉林、福建、浙江、雲南等省的一些地方,一些中外合作辦學、辦醫、辦社會福利等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也正在迅速發展。

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已經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其他社會組織難以替代的社會地位。在我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以及對外交往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些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帶來了國外非政府組織中一些先進的運作理念和活動經驗,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我國民間組織的發育及成長。

涉外的民辦學校、醫院、科研和社會福利機構,對我國社會經濟、公益事業、繁榮市場、活躍文化、方便群眾生活、培養人才等方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采取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形式,融入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借鑒國外教學管理和教學方法、提高辦學水平,探索各類人才培養途徑,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多元化發展。如上海市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先後成立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中國紡織大學拉薩爾服裝學院,上海法語培訓中心、上海浦東繼續教育中心等教育機構,還與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合作建立了10多所中外合辦的二級學院。在校就讀的各類學生數萬人。這不僅拓寬了上海教育籌集資金的渠道,而且還為上海引進了國外先進的辦學模式,課程教材與管理經驗,培養了一批擅長與國際競爭的經營管理人才,大大地滿足了目前緊缺的一些專業和高層次的複合型、外向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