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會轉型中的民辦非企業單位(3 / 3)

以世界上非營利組織最發達的美國為例,1995年美國非營利組織的開支大約為502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9%。另外,美國非營利部門提供的全職就業崗位大約為860萬個。其中,衛生保健類非營利組織提供的就業崗位為398萬個、教育類非營和組織提供的就業崗位為185萬個、社會福利服務類非營利組織提供的就業崗位為116萬個、文化類非營利組織提供的就業崗位為63萬個、其他類為98萬個。而且,美國知名的大學和醫院大多為非營利組織,如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紐黑文醫院、西北紀念醫院等。私立非營利醫院和私立非營利高校在美國衛生和高教事業中的作用要遠大於公立醫院和公立高校,更大於營利醫院與營利高校。

2002年,中國“各級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基本結束後,事業單位的機構改革也將啟動”,這意味著中國將進行新一輪的社會事業改革,中國的民非也將麵臨新的發展機遇。

(二)民非發展的障礙

從世界發展的潮流看,私立非營利機構在社會事業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舉足輕重。然而,從我們對上海市、廣東省、雲南省、甘肅省、山東無棣縣、河北興隆縣等地的民非及相關政府部門調查的情況看,中國的民非還處於起步階段,其發展所麵臨的挑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民非發展的文化基礎薄弱。由於非營利組織是一個舶來的概念,目前,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對非營利組織的.認知還非常有限。一些地方業務主管部門的官員和工商、稅務部門的官員認為民非既然是非營利組織,就不能收費,也不能盈利,而如果收費或盈利就應當在工商登記。而一些民辦機構的舉辦者對非營利組織這種組織形態也缺乏了解,對這種組織形態在社會事業發展中的意義與價值缺乏認同。因此,組織即使登記為民非,也缺乏非營利的理念與願景。看來,中國非營利文化的培育還有待政府、企業、媒體、學界和民眾長期的共同努力。

第二,民非的管理體製不順,政策不配套或難以落實。當前,中國對民非實行雙重管理體製,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民非的資格審查與日常管理,而民政部門負責民非的依法登記與監督管理。然而,由於業務主管部門往往沒有專人負責民非管理工作,與登記管理部門又沒有聯席會議製度,雙方的工作經常出現不協調或不一致的情況。管理體製不順的另一個表現就是一些真正非營利的民辦機構由於找不到業務主管部門或達不到注冊資金等條件又無法登記為民非。即使登記為民非,一些地方又由於相關的政策不配套或政策得不到具體落實,民非的稅收優惠、票據、民非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職稱評定等問題難以解決,有的民非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況。

第三,民非的內部管理不健全、外部監督缺位。由於有的民非管理人員缺乏非營利組織方麵的管理常識,組織內部的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較為混亂,更沒有完善的治理結構,董事會往往隻是橡皮圖章。另一方麵,由於有的業務主管部門對民非放任不管,而有的民政部門,特別是基層的民政部門由於人財物力有限,民非的年檢工作形同虛設。而與西方國家太多數非營利組織由宗教團體、大公司或利用個人遺產捐資興辦不同,中國很多民非是個人投資興辦,一些民非甚至處於“挖第一桶金”的階段。在缺乏內部自律與外部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民非亂收費現象比較突出,民眾對一些民非的意見很大。這反過來又製約了民非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第四,各地對民非的發展還缺乏宏觀層麵的戰略規劃和微觀層麵的培育發展措施。1980年代後期,一些國家出現了公立機構民營化的浪潮,有的公立學校、公立醫院也紛紛轉製為非營利機構。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國家加大了對非營剝機構的扶持力度。通過政府購買,公辦民營、民辦官助等形式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有的國家甚至還設立專項基金用於資助私立的非營利機構。例如,美國國家醫療保健協會(NIH)每年為衛生保健類的非營利組織提供12億美元的研究資助。然而,當前中國一些地方政府還缺乏民非發展的長遠規劃,還沒有培育和發展民非的意識。有的地方甚至對民非采取歧視性政策,嚴重製約了民非的發展。

四、結語

民非區別於政府的主要特征在於其民間性與自治性,區別於企業的主要特征在於其非營利性與誌願性。從中國民非的現狀看,雖然也存在少數行政事業單位舉辦的“民辦機構”,但大多數民非還是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具有較強的民間性與自治性。然而,從非營利性與誌願性看,中國的民非又可以分野為幾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麵向弱勢群體,為婦女、老人、兒童、殘疾人、流動人口、艾滋病患者、下崗人員等窮人提供服務的民非;一類是麵向政府的政策倡議型或智庫型民非;一類是麵向市場,為有需求同時又能支付得起費用者提供服務的民非。前兩類民非往往由一些社會精英、知識精英發起,具有較強的非營利性和誌願性。但是目前這兩類民非為數不多;而後者往往由一些經濟精英發起,非營利性和誌願性相對較弱,且為數眾多。

然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民非,它從事的都不是市場領域的生產活動,而是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與體育等社會事業的服務活動。眾所周知,社會事業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與強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社會事業是由國有事業單位壟斷的。由於管理體製僵化,中國的事業單位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組織能力欠發達,以至於中國社會事業的發展長期滯後。改革開放後,中國一方麵通過分權和放鬆管製激發事業單位的活力;另一方麵通過社會力量的介入彌補政府資源的不足。

與中國經濟領域個體、私營企業的蓬勃、飛速發展相比,中國社會事業領域的民非發展要緩慢得多。然而,從世界發展的潮流看,非營利組織在社會事業領域的貢獻正變得越來越大,不僅有效地推動了GDP的增長,而且在其他產業提供就業崗位不斷縮小的情況下,為解決就業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因此,要激發中國社會事業發展的活力,中國未來的一個戰略性選擇就是大力培育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民營實體性非營利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它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新的就業增長點之一,並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當前,中國民非的發展還麵臨許多困難,既包括認識方麵的問題,也包括管理體製方麵的問題;既包括民非內部管理方麵的問題,也包括外部監督評估方麵的問題;既包括宏觀層麵的戰略問題,也包括具體的政策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政府、出資人理念盼創新,需要在中國逐步培育非營利的文化、誌願者精神;其次,需要完善民非的管理體製,降低民非登記注冊的門檻,讓那些因各種原因無法登記或在工商部門登記的真正的非營利組織納入民非管理體係之中。與此同時,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人事部門等政府職能部門應盡快在國家層次出台相應的具體政策,解決民非長期存在的票據問題、稅收優惠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和職稱問題;再次,要進一步完善民非的治理結構,健全民非的董事會製度,同時還應加強民非的年檢工作,建立民非的第三方評估製度、行業認證製度,通過民非的自律與他律確保民非的非營利性;最後,各地政府應當將民非的發展納入戰略規劃之中,國家統計局也應當將一些民非發展的重要指標納入國家統計指標體素之中。在有條件的城市,還應當設立專項基金,用於資助民非的發展,盡可能縮小民非與事業單位不平等的競爭地位。

(作者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CO研究所所所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