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非營利組織篤守的價值理念
朱衛國
理念是事物的極至和理想狀態,是世界最終的主宰。沒有端正的理念,就不會有偉大的實踐,沒有健康的價值追求,理想也會流於病態的目標。非營利組織所以能夠在20世紀末蓬勃興起,形成獨立於政府和市場的第三部門,不可不歸因於對一些基本價值理念的追求和篤守一新製度從來都是新理念和新價值的體現。在筆者的視野中,下列四種價值理念需要歸納,此即:人文性、公信力、透明度和多元化。
一、人文性
對人文性的理解見仁見智。本文所指,是對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進行的關懷。與孟子的“仁者,愛人”的精神類似。我理解的人文性,以人的基本權利的保障為製度基礎,以人文的文化陶冶為環境氛圍。
我們都堅信曆史處於發展和進步中。正是通過發展,人類才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並充分實現自己的潛力。發展要求人們樹立信心,獲得必要的技能、資源和自由去實現其目標。發展本身不是目的,發展的目的,是刨建一種能夠使人長期地享受健康和創造性的生活。但是,傳統的以增長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單純追求經濟的片商增長。為了追求速度、規模和效率,把環境當作可以無限獲取的資源,忽視普通民眾的一般需要。這種發展的褊狹和魯莽,已經暴露出致命的缺陷: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生態的破壞以及與經濟的繁榮相伴隨的貧窮、不平等、歧視、仇恨、失落和絕望。
經過對曆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檢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全球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出現了轉折,由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公平的、在環境上和社會上可持續的發展。將人的需要、人的期望和選擇作為一切發展活動的中心。199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條件下發展的含義,即:發展是人的發展,為了人的發展,由人去從事的發展。
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的發展,不但強調物質生活的水平,更強調精神的完善和主體能力的建設。可持續的發展要求實現發展的權利,使人們可以從事更大範圍的選擇。發展環境的整體性,要求人類必須消除貧困、饑餓、疾病和文盲,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內,—個社會不可能在這樣的諸種困撓中得到持續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當作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而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生態環境也是組成發展環境整體性的重要一維。可持續發展還要求實現社會公正以及民眾對決策的參與,並重視對民眾能力的建設。“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民眾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財富和能力的源泉。能力建設的基礎工作是對人進行投資,投資於人的健康成長和衛生保健,投資子教育和培訓,啟發人們的發展進取意識和思想解放,培養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責任心,使他們擺脫疾病、愚昧、奴役、盲從、麻木、頹廢和消沉。民眾能力的建設離不開自由的滋養。
新的發展戰略需要尋找新的戰略載體,呼喚人類社會的組織創新和製度創新。新的以人文性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組織的多元化。為了促進全民參與發展,需要在政府和市場之外,創造新的形式,以使個人、社會組織能真正有機會參與市場以及同政府合作,共同致力於可持續發展。在解決可持續發展所涉及的各種問題上,如消除貧困、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口控製、人權保障、教育以及人道主義救援等,非營利、非政府的組織都成為不可或缺的新角色。
非營利組織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繁榮起來的,非營利組織所篤守的人文性也正是時代發展的特點。政府的等級強調服從和執行;市場則將人格抽象後參與競爭的規則,從本質上講,在這兩種體係內都不主張或者舉倡個性的發展——甚至有壓抑個性的特征,這是由組織的性質決定的。非營利組織作為一種多元化的、水平的組織網絡,不像政府組織那樣具有森嚴的等級,也不像市場那樣充滿無情的競爭,具有人文性培育和發展的恰當墒情。以教育、衛生、文化、社會福利、扶貧濟困、人權保障、宗教信仰、社區建設、環境保護等為主要領域的非營利組織,成為人類真正的精神家園。這些領域不但彙集了具有人文精神的呐喊者和實踐者,而且提供著具有人文精神的服務,吸引了社會公眾廣泛的注意力。
人文性使得人類處於一種較為濕潤的精神狀態,不幹燥、不幹癟。這是人類能保持旺盛的進取心和健康生活態度必不可少的精神狀態,也是人類直麵苦難、曆經絕望而能獲得新生的情感擔保。人文性包詹了某種程度的休閑,甚至是悠閑,但這種有閑並不是無所事事,謝是人類生命的一種狀態和行為的一種方式。這種體閑的本質和價值在於文化,使人類在精神的自由中進入一種審美的、創造的、道德的和超越的生活方式。
人文性不但涵養著道德和文化底蘊,還是任何偉大創造的不竭之源。愛因斯坦喜歡哲學和文學,他說:“陀斯妥也夫斯基給我的東西,比任何人給我的都多”。貝聿銘也這樣講:“我經常讀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對我建築的想法的影響可能遠勝於其他事物。”由非營利組織構成的第三部門可以被看成社會生態中的森林、草原、濕地、河流和大海,而人文性則是在其中孕育生命的空氣和陽光。非營利組織如果缺乏或者不能篤守人文性的理念,從長遠看,不會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