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本企業與非營利組織(NPO)在公益事業領域合作的現狀與展望(3 / 3)

另一方麵;由於日本的法律禁止財團投資控般,因此財團的基金完全依靠銀行存款的利息。日本長期以來實行超低利息政策,追使越來越多的財團不得不縮小規模。近幾年一些效益好的企業開始與一些NPO合作自行籌劃,開展資助市民團體的公益項目,並日益得到社會的重視。輝瑞製藥(PfizerJapanInc.)和NPO法人日本NPO中心(J4panNPOCenter)合作推出的資助社會福利團體的項目,鬆下電器和NPO法人JapanInitiativeforYouthDevelop-ment合柞推出的資助青少年團體的項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活動場所的提供

企業擁有的另一個重要資源是活動場所。例如日本電信電話公司東部分公司利用其計算機研修中心周末的空當,將其免費借給附近的幫助老年人學哥電腦的市民團體。

(三)幫助MPO進行能力建設,引進人才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市民團體的活動。日本的NPO麵臨的最大難題不是資金,而是人才的短缺。由於NPO職員的平均收入遠遠低於一般公司的水平,很難吸引優秀人才的加入。1998年,日產汽車率先推出了NPO培訓獎學金製度,已在校大學生,研究生為對象,按照學生在NPO工作的時間付以相應的報酬,以此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參與到公益事業中去。此後一些大企業也紛紛推出了各有特色的NPO培訓Il項目。更多企業采用鼓勵員工參與社區建設的方式,允許員工定期或不定期的帶薪為社區赧務。

(四)物資的提供

企業對NPO的物資支援主要集中在辦公設備和電腦兩大塊。其原因一方麵是因為企業合並風潮造成大量辦公用品需要處理;另一方麵原因為電腦產品的更新換代日益加速,而2001年日本修改了環保回收再利用的有關法律,要求企業對所使用的電腦自行回收再利用。一些企業將辦公用品捐贈給NPO,並通過一些電腦回收利用的專業NPO對處理的電腦加入最新的軟件後,免費或以很低廉的價格轉讓給市民團體。

四、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合作發展方向

雖然日本企業和NPO的合作在近兩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受經濟長期低迷的影響,大部分企業的財政預算一直處於緊縮狀態,沒有餘力來考慮參與公益活動。從企業內部來看,這些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大大超過了對社會的歸屬和責任感,造成整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不足。日本經團連2002年的問卷調查結果也表明,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情況日益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些效益好的企業,特別是歐美資本的企業走在了本地企業的前麵。

另一方麵,市民團體/NPO本身的力量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些有著悠久曆史的市民團體一直將自己擺在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的對立麵,從一開始就排斥企業的參與。一些企業的公益關係負責人認為,很多NPO缺乏經濟頭腦和最起碼的商業常識,認為自己做的是有益於社會的活動,沒有任何具體項目以及相關預算就向企業伸手要錢。

企業如何在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和NPO攜手合作,並能給雙方帶來良好的效應?筆者從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接觸到的一些成功和失敗韻事例中得出了幾點看法。

首先,企業必須發掘和確立一個符合自己企業情況,形象和文他的社會課題。其次,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過程必須得到從老板到員工的整體的支持和理解。僅將所有工作交給一兩個公益關係負責人處理的話無法確保項目的延續性。第三,也是很關鍵的一點;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NPO合作夥伴。優秀的市民團體往往聚集了一批相關問題的專家,並且在社會的方方麵麵有著有效的人際網。充分利用NPO的優勢可以使企業利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果。

此外,從合作另一方的角度來看,NPO必須認識到企業的生產活動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企業的存在有著明確的目的性,這也同時決定了企業在杜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局限性。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去構築一個企業和NPO雙贏的戰略性新關係。

2003年11月初稿

2004年4月第二稿

參考文獻資料

1.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2001年度社會貢獻調查要約(日文)http//www.keidanren.or.jp/japanese/policy/002/081.pdf。

2.日本內閣府國民生活局編:“2001年市民團體活動基本調查”。

3.山岡義典編著:“NPO基礎講座”行政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4.渡邊元摩凡編:“ThePreeentStateofNon-profitSectorinJapan”(日英對照),日本非營利中心出版2002年。

(作者係環球協力社[Global LinksInitiative]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