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關於建立我國非營利組織會計體係的構想(1 / 3)

4.關於建立我國非營利組織會計體係的構想

許玉紅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社會組織需要按照各自的本質特征,由國家進行分類指導和管理,以劃清各類社會組織的界限。我國的社會維織一般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政府部門;一類是營利性組織,如公司、企業等;第蘭類是非營利組織,如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關於營利組織會計,我國已經建立了以《企業會計製度》、《金融企業會計製度》、《小企業會計製度》和企業會計準則等以企業為主體的企業會計體係,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接軌。關於預算會計,我國已建立了以《財政總預算會計製度》、《行政單位會計製度》和《事業單位會計製度》等以預算單位為主體的預算會計體係。相對而言,非營利組織會計是我國會計體係中的一個空白。如何借鑒國際慣例,構築我國非營利組織會計體係,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關於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特征

所謂非營利組織,簡單地講,就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民間組織也有營利與非營利之分,區分營利與非營利的基礎,乃是有無營利動機,其實質要看該組織是否具備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特征。

關於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特征,各國或地區有不同的描述。以美國為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通過與營利組織的比較來定義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特征;第一,非營利組織從資金提供者那裏獲得資金,而這些資金提供者並不期望因此而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資金回報。資金提供者之所以將資金投入非營利組織,其目的是使非營利組織為整個社會或特定團體提供更多的服務或商品,他們不指望對非營利組織的淨資產有要求分配的權利,所以,在非營利組織中不需要所有者權益和利潤這兩個會計要素。第二,非營利組織經營動機並不是為了賺取利潤。舉辦者開辦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而非營利組織對外提供的服務或商品並不追求利潤,甚至根本不收費,其目的在於按照資金提供者的企望和要求提供盡可能多的服務或商品。非營利組織在對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收費時,也不能像企業一樣以營利為目的來製定價格,而是製定相對較低廉的價格,所以,非營利組織的收費通常並不能彌補其全部支出。第三,不存在營利企業中的所有者權益問題。雖然非營利組織的淨資產同企業一樣,是資產與負債的差額,但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因為出資而擁有非營利組織的所有權,也不存在該組織一旦清算可以分享剩餘財產的所有者權益。非營利組織一旦進行清算,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應繼續用於社會公益事業。在美國,為了不交聯邦所得稅,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必須到稅務局進行登記,取得稅收豁免後,他們取得的各種收入不需要交納聯邦所得稅。

再以我國台灣為例。台灣會計學界使用“非營利事業”的術語,認為非營利事業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不以營利為目的;第二,不作摜益計算,不進行盈餘分配;第三,事業的一切剩餘財產及權益,均為事業所有,在任何情況下,不以任何方式對特定個人給予特殊利益。他們還認為,非營利事業在會計實務上的最大特點是不作損益計算和進行盈餘分配。“營利事業”與“非營利事業”的區別不在於事業的組織形態,而在於創業目的是營利還是非營利。

綜上所述,盡管各國或地區對非營利組織有不同的描述,但基本內容大致相同。非營利組織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基本特征:第一,經營動機不是為了獲得利潤而提供商品和服務;第二,資金提供者並不因出資而擁有非營利組織的所有權,也不因出資而分配非營利組織的收支淨額;第三,一旦清算,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應繼續用於社會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