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張允和,馨香雅豔清如水
·誰娶都幸福一輩子·
先提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物,一個是葉聖陶,一個是侯孝賢,一個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一個是台灣著名大導演。的確,除了都是男人,都是中國人,他們實在找不到一絲關聯之處,更何況,前後還相差了半個多世紀。不過,就是這兩個不同時代的男人,卻對相同的四個女人情有獨鍾,推崇不已。拿近的來說,大導演侯孝賢老惦記把這四個女人搬上大熒幕,可惜的是,當今實在找不出四個女演員來還原她們的優雅氣質、她們的端莊秀麗、她們的絕代芳華、她們的才華橫溢。因為她們,是書香熏出來的大家閨秀,不是那些大天後小天後想演就能演得出來的。
再說說葉聖陶,想必沒幾個人不知道他的,《多收了三五鬥》。看得出,此人心優天下,社會責任感挺強,另外還集文學、出版、教育等學問於一身,是個再嚴肅不過的學者。然而,這麼嚴肅的一個人,卻也對這四個女人有過一句極為暖昧、醋溜溜的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不清楚葉老對口中的四個才女有沒有過特殊的幻想,但這句話裏的"誰",很明顯也包括他自己。
讓不同時代的兩個成功的男人如此惦記著,這四個女人的魅力著實不可小覷。那麼,她們究竟是誰呢?
葉聖陶所說的九如巷張家,其實是蘇州城內的一個豪門望族。
祖上是晚清名臣張樹聲,安徽合肥人,淮軍僅次於李鴻章的二號人物,洋務派,《清史稿》有其傳,曾任兩江總督、江蘇巡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兩廣總督等方麵要職。祖父張雲端,曾任前清四川川東道台。到了父親張冀牖這一輩,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深受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救國"思想之影響,倡導新式教育,先在上海辦學,後舉家遷到蘇州,創辦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樂益女中取"樂觀進取,裨益社會"之意,是一所新式學校,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名額資助貧寒子弟。學生都剪短發,還開運動會,演話劇,例如郭沫若的《棠棣之花》,還用英文演莎士比亞的《:或尼斯商人》。學校聘請張聞天、柳亞子、葉聖陶、匡亞明等一大批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學進取精神的進步人士任教,因而學術氛圍很濃。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女,張冀牖如此進步,養出來的女兒自然也不一般,而且不僅僅是一個,四個都貌美如花才華橫溢。這四姐妹,從大到小依次是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個個擅長詩詞曲話,有著很好的文學修養。張冀牖這人很有意思,他大概是怕女兒將來的人生走得不遠,所以給每個人的名字上都加了"兩條腿"。
張允和,便是九如巷張家的二小姐。
在四姐妹中,張允和的經曆最過悲催坎坷,這在她出生之日便有應兆。那是個熱浪灼人的夏日,張家人比吵吵鬧鬧的知了還要焦躁,眼巴巴地等待著二姑娘的降臨(誰知道呢,也許是個小子)。
就在嬰兒千呼萬喚始出來時,被關在門外的張冀牖想必一定屏住呼吸,迫切地希望聽到那一聲洪亮的哭泣。隻不過,他左等右等,直到被接生婆喚進屋內,也沒有聽到任何嬰兒的哭聲。張家人全都慌了神,沒想到盼來盼去,結果卻盼來了個"死嬰"。
眼看喜事即將變成喪事,家裏的老祖母倒不信邪了,處變而不驚,運籌於帷幄,找了個人,用噴煙的偏方搶救孫女兒。至於這偏方如何用法,此時已無法考證,中國的稀罕玩意兒實在太多,到如今也差不多失傳殆盡。不過,張允和卻真的活過來了。
有道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活過來的張允和,後來成了姐妹中性格最獨特的一個。也許是因為出生時不會哭,所以她便在後麵使勁地補回來。她有時天不亮就開始哭,一哭起來就沒完沒了。這事待她年老之後,依然是常掛在嘴邊的笑談。
四姐妹中,她的身體最為柔弱,然而,在她柔弱的外表後麵,卻有著常人所不及的堅毅與剛強。小時候有人說她瘦得像林黛玉,很美,她不高興。她不喜歡林黛玉,說林黛玉是癆病鬼、小心眼。
事實證明,她是能夠經得起大事、經得起苦難的。不僅如此,她那嬌小病弱的身軀中還掩藏著強過男子的"俠肝義膽"。抗戰前夕,發生了"七君子事件",沈鈞儒等七位著名民主人士因宣傳抗日被捕,其中六位關在蘇州監獄,她不顧危險前去探監,送去被褥等日用必需品,還把自己的家作為"聯絡點"和"接待站",六位君子的家人來蘇州探監,往往都是先住在她的家裏。她說過直到君子們獲得釋放,"我才覺得盡了一份'天下興亡,匹婦有責'的天職"。
·半字電報成全三妹·
與張允和比起來,大姐張元和便顯得文靜得多,在大夏大學讀書時,因她的典雅秀美,被封為當時的"大夏皇後"。人品出眾、條件優越的追求者不少,但卻沒有一個她中意的,直到30歲了還是一個驕傲的待字閨中的公主。她是昆曲的愛好者,這對張允和晚年對昆曲的研究,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三妹張兆和,在性格上又與兩個姐姐有所不同,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天使。據說張兆和的功課非常好,18歲時曾在中國公學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如此聰明伶俐,加上一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天使麵容,自然令許多正處青春期的男生傾慕不已,因而她的身後,有著一綹又一綹長長的追求者。張兆和深受其擾,又頗為自得,居然突發奇想,把他們都以青蛙之名一一編了號:"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如今的女生叫男生"青蛙",不知道是不是源於這兒來的?殊不知除了這些年輕的青蛙之外,還有一隻比她大8歲的"老青蛙"。這隻"老青蛙"不是別人,就是在當時已經頗負盛名的文壇怪才沈從文。
沈從文這人極其內向,老實木訥得讓人很難將他跟他的文章聯係起來。也不知張兆和的哪根弦觸動了他的愛情神經,總之,他下定決心搞搞師生戀了。問題是有那個心,沒那個膽兒,不敢當麵向張兆和表白愛情,隻好發揮所長,給張兆和寫了一封極具文藝範兒的情書。二姐張允和知道了這事兒,取笑說,沈從文大約隻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了,而張兆和對這位老師的舉動卻選擇了保留態度。沈從文見一封不行,又接連寫了好幾封,就這麼一封一封地寫下去,結果這些信,跟那些"青蛙"一樣被張兆和編上了號。這原本是你追我躲的二人遊戲,卻不知怎麼回事鬧得滿校都是風聲,最後居然有人傳言,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她把沈從文寫的一大摞子情信全部交給胡適看,告狀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騷擾。"
胡校長是個老頑童,也是個詼諧浪漫的人,居然直截了當地對張兆和說:"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張兆和臉一紅,羞得不知所措,不過還是不服軟,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還是想做個順水人情,便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說說,做個媒。"張兆和慌了,連忙說:"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她這時才明白,胡適不可能站在自己這邊,隻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似是得到了鼓勵,便開始了他馬拉鬆式的情書寫作。現在看來,這屬於追女必殺技第一式:死纏爛打式。然而情書寫了一封又一封,依然不見成效,沈從文急了,意識到死纏爛打式不是對每一個女人都適用,這麼下去也不是辦法,便開始籌備追女必殺技第二式:搞定家長式。
1933年初春,沈從文寫信婉轉請張允和代他向張家父母求婚,說如果張家父母同意,求張允和早日打電報通知他,好讓他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張冀牖向來主張兒女婚事自理,自然一說即成。
急性子的張允和自己先打了電報,電文隻一個字--"允",既表示了父母允婚,也算署了名字。這個被人傳為美談的有名的"半個字的電報",隻有張允和這樣"好管閑事"的快嘴才女才能想得出、做得出。
這份電報應該是世界上最短的電報了,而且十分絕妙。膽小的三妹張兆和不放心,生怕沈從文看不懂,隨後又羞答答悄悄來到電報局,遞上了她的電報稿:"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至此,這段被世人傳為佳話的"師生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三個姐姐各有特色,四妹張充和也非同尋常,相比較而言,她詩書畫曲,樣樣精通。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而這種氣質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了。"中國書協主席歐陽中石認為:"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無論字、畫、詩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範,格調極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極雅,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能得到如此之多、如此之高的評價,其卓爾不凡的才華可見一斑。
四個才情、美貌兼具的女子,如四朵風華絕代、不可方物的鮮花,散發著馨香和光芒,照耀著她們周圍的一切。可以說,她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而這四道風景,最終被四個"最幸福"的男人去欣賞、去品味了。
除了剛才說的張兆和與沈從文,其他三姐妹所嫁的男人,在當時也都是青年才俊、赫赫有名。大姐張元和嫁給了昆曲表演藝術家顧傳玢,二姐張允和嫁給了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而老四,則直接嫁了個洋丈夫,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學的知名漢學家、美籍德人傅漢思。
這四對黃金組合,羨煞了當時整個中國文化界,也必定羨煞了葉聖陶大師,不知他在回憶起自己曾經說過的那句稍帶點暖昧的感慨之時,會不會也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晚生十幾年。
·兩本非法出版物·
張允和四姐妹的花團錦簇,令張冀牖頗為自得,不過,這張老兄似乎還嫌不過癮,又接連添了六個兒子。四姐妹個個蘭心蕙質,多才多藝,六個兒子也不甘落後,到最後,大多是出自北大、清華的學者、藝術家。望族果然是望族,培育出來的兒女貨真價實的郎才女貌,換了別人,估計做夢都在偷著樂。
當然,兒女之所以如此優秀,與張冀牖的善於引導、因材施教息息相關。由於受西方思潮的影響,他很擅長從兒女的性格特質、興趣愛好等方麵挖掘他們的長處,拿四姐妹來說,他讓元和、允和學習昆曲,讓兆和學習文學,讓充和學習書法,都是根據她們各自的特點加以培養的。後來張元和在國外創辦曲社,對昆曲的大力弘揚,張允和對昆曲的研究及其所作的貢獻,張兆和的文學修養及對沈從文的協助,張充和在書法繪畫上的造詣,都得力於張冀牖的培養。
由於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張氏姐妹在學業之餘,也展現出高雅獨特的興趣愛好。她們愛好文學,喜歡文藝,得空的時候,居然一時興起,辦起了雜誌。那個時候,她們還居住蘇州九如巷,四個女人一台戲,有了辦雜誌的念頭,便說幹就幹。首先是起刊名,合計來合計去,最後敲定了一個字--水。於是,張家姐妹於1929年夏組成文學社團水社,創辦了中國第一份家庭雜誌《水》。
關於刊名的來曆,在1996年張允和所寫的複刊詞上有所提及:"70年前,我們張家姐妹兄弟,組織了小小的刊物叫《水》。那時我們年少,喜歡水的德行,正如沈家二哥(從文)說過:'水的德行為兼容並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摧。'......"(《張家舊事》)都說女人似水,更何況是四個如水般靈秀的才女,她們看似柔弱,實則強韌,以"水"名之,實在最貼切不過了。
事實上,《水》嚴格意義上是一本僅供家庭內部人員傳閱的小冊子,因為它沒有刊號,沒有正規的發行體製,也不走向市場。不過,鑒於其特殊意義,也可以稱之為家庭雜誌。它的內容很雜,自家人寫、自家人印、自家人看,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油印家庭文學刊物。
這本雜誌開始是張允和姐妹辦的,沒張家兄弟什麼事兒,六個弟弟見四個姐姐辦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心裏不免也有些癢癢的,便湊在一起辦了另一本雜誌《九如巷》。無論是《水》還是《九如巷》,都是刊登張家人自己的作品,供內部傳閱聊以自娛,不過顯然張家姐妹"道行"更高,《水》實力日益雄厚,非仇如巷》可以匹敵,到了最後,仇如巷》的成員也被拉攏了過來,兩本家庭刊物,最終合為一本了。
《水》的內容較為豐富,除了張家姐妹自己寫的詩歌、散文、雜談以及一些繪畫作品等之外,還收錄了張家人從先輩到現在的奇聞軼事,它像一泓清泉,滋潤著張允和及眾兄弟姐妹的心。可惜的是,這本雜誌隻出了25期,便因為戰亂而停刊了。
《水》雖然停刊了,不過,張家人"水"的精神依然源遠流長,誰能想到,在過了58年之後,這本雜誌又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了呢?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防浪石堤顯溫柔·
張老爺子給女兒們起名字時,是都給加了"兩條腿"的,除了想讓女人走得更遠,估計也包含了"女大不中留"的無奈。不過還好,他的女兒都挺爭氣,不僅生得花容月貌,還個個才華橫溢。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都嫁了個好男人。
說起張允和的丈夫周有光,可能年輕一輩的印象有些模糊,但要說起漢語拚音,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不錯,這位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便是鼎鼎大名的"漢語拚音之父"。從建國初開始,他便致力於新中國的語言文字工作,對漢語拚音及普通話的推廣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