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淩叔華,一弦一柱思華年
·真朋友,好知己·
1931年11月19日,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誌摩在由南京乘飛機飛往北平途中,在濟南因遭遇大霧、飛機失事而遇難,年僅36歲。
詩人揮一揮衣袖,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給幾位紅顏知己留下無盡哀思,前妻張幼儀肝腸寸斷,現妻陸小曼痛不欲生,友妻林徽因當場昏厥。胡適、羅隆基、潘光且、聞一多等"新月社"一千寫詩的朋友也是歎其不幸愁緒萬千。
老實的沈從文與徐誌摩交情最好,憂鬱而傷感地告訴眾人:"老徐有一個箱子,裏麵有他的日記和一些信,以前跟我說,要是他走在我前麵,讓我把那些資料翻出來,給他出文集,寫傳記。"
胡適等人眼睛都直了:"你昨不早說,箱子在哪裏?"
沈從文囁嚅道:"老徐不讓我說,再者那些信裏麵牽扯的人物過多,有些都是為人妻為人母了,何必翻出來弄個初戀門之類。"
聞一多是個霹靂性子:"現在老徐人都走了,你還隱藏個啥!他那點破事情誰不知道,有必要遮遮掩掩麼?"
沈從文這才勉為其難地說出,箱子在淩叔華那裏。
淩叔華是誰?陳西瀅的老婆!
陳西瀅又是誰?徐誌摩的摯友、魯迅的死對頭。
魯迅是誰就不介紹了,能與文壇巨匠魯迅死掐而不落下風,肯定相當有本事。
徐誌摩的箱子長得怎樣?怎麼會在淩叔華那裏?這過程就相當有趣了。喜歡看民國電視劇的人應該對《民國才子裝》有些印象:要麼是灰長衫白圍巾,要麼是白長衫灰圍巾,足下一雙皮鞋,如果出遠門,通常還戴個禮帽,提著一個小皮箱--基本裝幾件簡單的衣服和信件日記。
長衫、圍巾、禮帽、皮鞋、皮箱,就等同於現在一身皮爾卡丹西服、一雙老人頭皮鞋、手裏提著蘋果電腦,沒這幾樣"道具",在民國別想充才子。
徐誌摩是才子,家裏有錢,當然裝備齊全。另外,那個時代的名人都有記日記的習慣,對信件也十分慎重,白底黑字保存得很好,一是珍惜自己名聲,別透露了隱私,二是給後人一個清楚的交代,君子坦蕩蕩。徐才子渾身詩情洋溢,寫日記一方麵是宣泄,也有流傳後世的想法。詩和散文寫了啥時候拿出去發都行,這日記和書信還是等老了有點甜蜜的回憶,暫時壓心底。因為擔心散佚,徐誌摩就把這些寶貝全放在隨身攜帶的小箱裏,並稱其為"八寶箱"。
通常的情況下,徐誌摩是箱不離人、人不離箱,如古代高級劍客一般。可在1925年間,詩人先是被林徽因拒絕,後來愛上朋友的老婆陸小曼,弄得滿城風雨,不少人指責,為了暫時冷靜下避避風頭,他決意去歐洲散散心。一去千裏,不知何時歸來,這箱子總不能帶著滿世界跑,得找到一個可靠的人保管,幽默的是,詩人既沒選老實的梁實秋,有沒選溫文的胡適,也沒給正愛得發狂的陸小曼,甚至沒給聰穎好強的林徽因,卻給了另一才女淩叔華。
用徐誌摩的話說,"隻有S是唯一有益的真朋友。""女友裏叔華是我一個同誌。"徐誌摩一走,老朋友們才知道這箱子的故事,都傻了眼:不想徐詩人與淩叔華還有這層關係。
徐誌摩表弟、台灣"國立圖書館館長"蔣複驄先生晚年寫的《徐誌摩軼事》提到過徐誌摩與淩叔華的暖昧之情:
徐與張幼儀離婚後,窮追林徽因不得,又徘徊於陸小曼、淩叔華之間。其父徐申如對已為人妻的陸小曼很不待見,覺得當時尚且待字閨中的淩叔華很不錯,既出身大戶人家,又知書達理,而且很有靈氣。
1924年6月,徐誌摩在上海與陸小曼傳出緋聞,詩人的老爸徐申如與陸小曼的老公王賡一起找來。王賡是徐誌摩的哥們兒,不相信朋友會如此荒唐。徐誌摩也不好意思,知道父親喜歡淩叔華,就說自己在追淩叔華,並從枕頭底下摸出一封信,說是淩叔華寫的,請父親與老友過目。
不想徐申如和王賡一看,臉色一個紅一個青,紅是羞憤,青是躁怒。王賡拂袖而去,徐誌摩覺到不對勁,掀開枕頭,發現淩叔華的信仍躺在那兒,給老友看的信是陸小曼寫的!
·一說就錯·
有一種緣,佛日不可說,一說就錯,用在徐誌摩與淩叔華身上,再貼切不過。
淩叔華性格溫婉,明眸善睞,體態婀娜,是典型的東方美人,才女蘇雪林曾形容:"叔華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說話時,眼光常帶著一點'迷離',一點'恍惚',總在深思著什麼,心不在焉似的,我頂喜歡她這個神氣,常戲說她是一個生活於夢幻的詩人。"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就讀於天津師範,與鄧穎超同窗,比許廣平高一年級,均有交情。鄧嫁給了周恩來,許嫁給了魯迅,這位不幸的淩美女卻嫁給了被稱作"反動文人"的陳西瀅。
另外,淩叔華文采斐然,在徐誌摩、胡適、陳西瀅的《新月》、《現代評論》上先後發表《酒後》、《花之寺》、《繡枕》、《太太》等小說,俊秀清雅,一時轟動文壇。徐誌摩十分欣賞淩叔華,評論其作品是"最怡靜最耐尋味的幽雅,一種七弦琴的餘韻,一種素蘭在黃昏人靜時微透的清芬。"魯迅也在《《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導言》中提道:"淩叔華的小說......和馮沅君的大膽、敢言不同,大抵很謹慎的,適可而止地描寫了舊家庭中婉順的女性。""也就是世態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魂。"夏誌清先生在《現代中國小說史》中評價說:"從創作才能上講,謝冰心、黃廬隱、陳衡哲、馮沅君、蘇雪林等幾位,誰都比不上淩叔華。"
1924年徐誌摩在詩歌界可謂風頭無兩,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徐才子的一腔柔情無處寄托,跟淩叔華寫信訴苦:"我一輩子隻是想找一個理想的'通信員'......最滿意最理想的出路是有一個真能體會,真能容忍,而且真能融化的朋友。"
淩叔華當時還沒交男朋友,蓋世才子徐誌摩對她而言,簡直是光、是電,是神話,是溫柔的宇宙!他主宰,她崇拜,沒有更好的辦法!
由此二人書信不斷,一個是知音姐姐,一個迷路孩子,情感如火星撞到地球,幾乎到了愛情的邊沿。
信在多年之後公開,當時淩叔華已是陳西瀅的妻子,徐在信中稱呼她是"S"(叔華),她則稱徐誌摩為"X"(徐):
......X,您背上有翅膀沒有,有就成,要是沒,還得耐一下東短西長!......我從沒有說話像對你這樣流利,我不信口才會長進這麼快,這準是你教給我的,多謝你。我給旁人信也會寫得頂長的,但總不自然,筆下不順,心裏也不自由,不是怕形容詞太粗,就提防那話引人多心,這一來說話或寫信就不是純粹的快樂。對你不同,我不怕你,因為你懂得,你懂得因為你目力能穿過字麵,這一來我的舌頭就享受了真的解放,我有著那一點點小機靈就從心坎裏一直灌進血脈,從肺管輸到指尖,從指尖到筆尖,滴在白紙上就是黑字,項自然,也頂自由,這真是幸福。現在看上去都溫馨,"哥,你懂得"。如果說淩叔華是甜蜜而幸福,徐誌摩則是激動而興奮了:準有好幾天不和你神談了,我那拉拉扯扯半瘋半夢半夜裏嫋筆頭的話,清醒時自己想起來都有點害臊,我真怕厭煩了你,同時又私冀你不至十分的厭煩,S.告訴我,究竟厭煩了沒有?平常人聽了瘋話是要"半掩耳朵半關門"的,但我相信倒是瘋話裏有"性情之真"......。不瞞你說,近來我的感情脆弱的不成話:如其秋風秋色引起我的悲傷,秋雨簡直逼我哭。我真怕。
徐、淩是否有過愛情,讓後世研究者爭得不亦樂乎,迷戀淩叔華的英國詩人朱利安·貝爾曾信誓旦旦:徐誌摩曾和淩叔華熱戀,他在與淩叔華的交往中看到過不少雙方的信件,那些話絕對是戀人間的甜言蜜語。淩叔華的女兒陳小瀅回憶說,母親晚年提到徐誌摩,隻是淡淡笑笑,說隻是徐的知己。那麼淩叔華是如何看待這段超乎尋常的友誼的呢?1925年一、二月間,外間紛傳:老徐剛和梁思成雙雄奪林,現在又讓陸小曼和淩叔華雙嬌爭徐。淩叔華聞之非常氣惱,寫信給胡適道:
"......誌摩常與我寫信,半瘋半傻地說笑話自娛,從未有不可示人之語。
其實我們被人冤的真可氣,我自始至今都想,誌摩是一個文友,他自今也隻當我是一個容受並了解他的苦悶的一個朋友。
我要聲明我與誌摩永久是文學上朋友。
我對誌摩除了相當朋友的同情,並可惜他的被誣外,一些關係都沒有,我永遠不信他會與我有什麼關係。"
多年後,年邁的淩叔華寫信給陳從周(徐誌摩表妹的丈夫)道:"說真話,我對誌摩向來沒有動過感情,我的原因很簡單,我已計劃同陳西瀅結婚,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況且當年我自視甚高......"
這句話有些不準確,因為當時淩叔華剛同徐誌摩、陳西瀅有交情,尚未到與陳談婚論嫁的地步,而且陸小曼與她也無甚交情。不過淩叔華"自視甚高"是相當有可能,以她的家世和才華,選一個如意郎君如探囊取物,何必與緋聞纏身、已經是倆孩子父親的徐誌摩糾結呢?無疑,淩叔華很聰明,適時而退,並沒被才子的光環炫暈,後來陸小曼與徐誌摩越發熾熱,淩叔華則優雅轉身,選擇了陳西瀅。
·名門閨秀淡如菊·
淩叔華於1900年出生在北平一個書畫世家,祖父經商,家大業大。父親淩福彭(意思是福氣跟彭祖一樣,好彩頭,與慈禧欽點的晚清最後狀元王壽彭一樣被朝廷重視)與康有為是同榜進士,光緒帝禦點翰林,清朝是順天府尹(河北公安廳長)、直隸布政使(北京民政廳長),民國後是北洋"約法會議"議員。擅長經商,有錢。通詞章、精繪畫,有才。與齊白石、陳半丁、陳寅恪、辜鴻銘等大家交情深厚,有人氣。家中是談笑均鴻儒,往來俱大師。如此家境,想不清高都難!不過淩叔華母親家庭地位並不高,是第四房妾室,生了四個女兒,淩叔華行三,但在家中兄弟姐妹中排第十。母親性格溫柔,常教導女兒們凡事多謙遜忍讓,"小十"淩叔華自幼繼承了母親的秉性,恬靜淡雅。
淩叔華自幼聰穎,父親經常請一些文化名人在家中揮毫作畫,耳濡目染她也迷上了畫畫。6歲那年她在花園中用木炭在白牆上畫了很多山水風景、花卉和人物,形神俱佳,幾個叔伯看了紛紛讚揚,對淩福彭說"老淩啊,你的孩子中,這文靜的小女兒最有靈氣,隻要找個好老師,假以時日成為一代宗師也未為可......"也許是刻意奉承,但淩福彭聽了很受用,特意請慈禧太後寵愛的女畫師繆素筠來教女兒,同時又邀王竹林、郝漱玉、陳半丁、齊白石等時常上門指導。淩叔華悟性相當高,父親生怕誤了孩子,又將怪傑辜鴻銘請來教國文英語,辜鴻銘曾因賭氣將《詩經》翻譯成英文,看得洋鬼子嘖噴稱讚。在北大用英語講"洋離騷",就是彌爾頓的長詩佚樂園》。聲名顯赫的英國小說家毛姆到中國來,特意請他過去敘敘,辜鴻銘拒絕前往。毛姆翌日親自恭敬上門。
有這樣的老師,淩叔華自然打下了堅實的古文與英語基礎。
女兒能給自己爭麵子,淩福彭自然高興。1909年淩福彭被調到日本擔任外交官,特意將9歲的淩叔華帶到東瀛見識世麵。
辛亥後清廷倒台,淩福彭沒官當了,北京的房產留給兒子看著,自己到天津老家養花弄草倒也自在。北洋當政的時候,一些老麵孔紛紛上位,淩福彭也被請出來發揮餘熱,父親沒再出啥政績,女兒卻冒出才名。
1919年,19歲的淩叔華考入天津女子師範,與鄧穎超成了同學,"五四"那會兒,淩叔華與鄧穎超、許廣平均是學校的風雲風物。當時淩叔華寫的讚揚學生運動的文章發表出來,連勸阻遊行的班主任都感動得眼淚嘩嘩,啥也不想說,也不勸阻學生了。
1921年,淩叔華考入北京大學外文係,父親專門為其舉辦了場慶典,遍請津京名流在家中吟詩作畫,這些遺老遺少共同整了一幅超級巨畫,被稱之為晚清的《清明上河圖》。淩叔華作為宴會的女主角,像個恬靜的小公主備受寵愛。
新文化運動鬧得轟轟烈烈,也喚醒了淩叔華的文藝細胞。她尤其喜歡聽周作人的講課,就冒昧給周作人先生寫信:"我立定主意做一個將來的女作家,所以用功在中英日文上,我大著膽,請問先生肯收我做一個學生不?中國女作家也太少了,所以中國女子思想及生活從來沒有叫世界知道的,對於人類貢獻來說,未免太不負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