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林徽因,身詩意四月天(1 / 3)

2.林徽因,身詩意四月天

·林妹妹巧鬥冰姐姐·

民國年間,才女名嬡燦若星辰,而且均是腹有詩書,氣質華貴。比而今一些所謂的"名媛"有內涵多了,哪怕是彼此間有糾葛,也不會找幾個流氓到人家門口潑墨水。譬如傲氣的張愛玲,很瞧不起人,曾公然道:"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隻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蘇青女士自然也是投桃報李,讚美張愛玲的同時也不忘諷刺一下冰心,說:"從前看冰心的詩和文章,覺得很美麗,後來看到她的照片,原來非常難看,又想到她在作品中常賣弄她的女性美,就沒有興趣再讀她的文章了。"也就是說,這倆姐兒有範:一個瞧不起冰心的文字,另一個看不上冰心的容貌。

當然,在當時世人眼中能與張、蘇兩大美女兼才女並肩,冰心自然也非同一般。但冰心貌似對張愛玲和蘇青並不怎麼感冒,卻對另一才女林徽因素有抵牾。究其原因,可能是兩人太熟-其一,冰心、林徽因都是福建大家族出來的,前輩們或多或少有點交情;其二,兩人的老公是同學,均是青年才俊;其三,林徽因博聞健談,心直口快個陛強,向來有男人緣,卻很難交到女性朋友,而冰心性情溫婉,不喜歡林徽因的霸道。

上世紀30年代,在老北京,林徽因與梁思成家裏每逢周末便有一次文化沙龍聚會,被稱之為"太太客廳"。

"太太客廳"上談笑皆鴻儒,如徐誌摩、沈從文、金嶽霖、胡適等,每次都是一群赫赫有名的才子眾星拱月般簇擁著林妹妹。某次丈夫梁思成打趣林徽因:"你一講起來,誰還能插得上嘴?"林說:"你插不上嘴,就請為客人倒茶吧!"

冰心很不願意去參加這樣的聚會,又經常被拉著去,大概她看不慣林徽因迷戀被眾人捧的局麵.1933年10月,已經頗有文名的冰心寫了一篇《我們太太的客廳》的小說,於天津伏公報》文藝副刊連載。

其中有一段描寫頗為傳神:

這一群人都擠了進來,越眾上前的是一個"白袷臨風,天然瘦削"的詩人。他的頭發光溜溜的兩邊平分著,白淨的臉,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態度瀟灑,顧盼含情,是天生的一個"女人的男子"。詩人微俯著身,捧著我們太太指尖,輕輕地親了一下,說:"太太,無論哪時看見你,都如同一片光明的雲彩......"

我們的太太微微的一笑,抽出手來,又和後麵一位文學教授把握。教授約有四十上下年紀,兩道短須,春風滿麵,連連地說:"好久不見了,太太,你好!"

哲學家背著手,俯身細看書架上的書,抽出叔本華《婦女論》的譯本來,正在翻著,詩人悄悄過去,把他肩膀猛然一拍,他才笑著合上卷,回過身來。

稍微有點文學常識的人估計都不難猜出,詩人是徐誌摩,老徐的《偶然》中"你是天邊一片雲,偶爾投影在我的波心"便是送給林徽因的。文學家就是胡適,而哲學家則屬金嶽霖了。金嶽霖還算豁達,評價這篇小說時曾說過:"也有別的意思,這個別的意思好像是三十年代的中國少奶奶們似乎有一種'不知亡國恨'的毛病"。

此文一刊發,便有人推測冰心是影射林徽因,後來冰心卻否認,說自己寫的是陸小曼。可陸小曼在上海,小說的背景在北平,而且陸小曼並無子女,鈦太的客廳》中女主角有個女兒叫"彬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小名便是冰冰。

林徽因自然也不是好惹的,立馬反擊,作家李健吾先生曾回憶:"我記起她(林徽因)親口講起一個得意的趣事。冰心寫了一篇小說《太太的客廳》諷刺她。她恰好由山西調查廟宇回到北平,帶了一壇又陳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給冰心吃用。"意思很明顯:"咋,姐你吃醋了?"

醋贈冰姐姐,林妹妹占盡上風。

若說林徽因和冰心這倆福建名嬡的交情,得從二者的老公談起,林的丈夫梁思成,與冰心的丈夫吳文藻曾是清華同學,住一個寢室。1925年暑期,冰心與吳文藻到美國康奈爾大學進修,梁思成與林徽因亦到此訪友。異地相聚,四人甚是歡喜,遊山玩水談天說地,還舉行了幾次野炊,並留下合影。

但冰心與林徽因性格迥異,冰心溫雅嫻靜,林徽因熱情開朗,後來的"醋戰"事件讓兩人均耿耿於懷。

在抗戰時期,梁思成與吳文藻均攜家帶口流亡西南,在昆明待了三年之久,倆哥們兒同屬西南聯大教授,見麵依舊親熱,可倆人的夫人卻從不來往,哪怕曾有段時間兩家僅相隔十幾分鍾的路程。

冰心在回憶中提到林徽因,聊聊數語:"1925年我在美國的綺色佳會見了林徽因,那時她是我的男朋友吳文藻的好友梁思成的未婚妻。"字裏行間,視林形同路人。研究林徽因的學者陳學勇曾說:"......曾訪問冰心,問到林徽因,希冀得悉史料,冰心冷冷地回答:'我不了解她。'話題便難以為繼。"

而林徽因在給費正清(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主編《劍橋中國史》)、費慰梅(費正清的妻子,研究中國藝術和建築)的信中提到冰心,諷刺味十足:"lcyheart卻將飛往重慶做官,再沒有比這更無聊和無用的事了,她全家將乘飛機,家當將由一輛靠關係弄來的注冊卡車全部運走,而時下成百個真正重要職務的人卻因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對我們國家一定是太有價值了!"信用英文寫成,林徽因故意將"冰心"譯成"lcyheart",其貶低之意顯然可見,要知道林徽因的英文水平相當之高。林徽因眼裏容不得半點沙子,有啥說啥,在西南最艱難的日子裏,傅斯年曾上書請政府接濟梁家,提到林徽因時說:"其夫人,今之女學士,才學至少在謝冰心輩之上。"林徽因得知後很是感動,特意致函傅斯年:"尤其是關於我的地方,一言之譽可使我疚心疾首,夙夜愁痛。"老傅的不經意的抬舉,讓林心有戚戚。

多年之後,林徽因與冰心的糾紛甚至波及後代,柯靈先生曾主編"民國女作家小說經典"叢書,計劃收入林徽因一卷。但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先生卻不願意授權,因為出版社聘了冰心為叢書的名譽主編。

·顯赫家世,憂鬱童年·

提起林徽因,現在的文藝青年基本跟當年的徐誌摩一樣,很容易犯主觀主義錯誤,將林視作天上仙子,美貌與智慧並存,溫柔與善良齊備--林固然才華橫溢,卻孤傲強勢,與梁家交好的李健吾先生甚至直言:林並非人人憐愛的社會寵兒,幾乎婦女全把她當作仇敵。

學者陳學勇先生曾這樣評價林徽因:

林絕頂聰明,過從皆知識界精英,如政治學家張奚若、經濟學家陳岱孫、哲學家金嶽霖、物理學家周培源,無不是他們各自學術領域裏的泰鬥人物,就不必說胡適、沈從文、葉公超、朱光潛......毋庸諱言,女性鮮有此輩,才情多遠遠遜於林徽因。她們既不能和林徽因在同一層麵對話,林徽因又不知作謙和狀和她們敷衍、周旋,那麼同性們的誤解、生分乃至嫉妒、怨懟,可想而知了。

女人太有才,也許並非幸事,尤其是出身在大家族裏的名媛。

林徽因生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原籍福建閩縣(今福州),祖父林孝恂曾與康有為一起中舉,官至翰林院編修,為大清編寫官方曆史教材,後任浙江知縣,屬於廳局級幹部,即使抽幾口大煙,也是"金陵九五至尊"級。得孫女後,林老爺子從《詩經》"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擇取"徽音"二字相贈孫,意寓美譽、美德,有好的品性,多子多福。林徽因成年後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聲,適時有個純爺們筆名"林徽音",四處發"瓊瑤體"小說,林深為氣惱,遂改名"徽因"以別。

祖父辭官後定居杭州,但一直關心福建老家晚輩的教育,投資興辦學堂。林家出了不少人物,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覺民、林尹民哥倆,以及光複福建的林肇民,均是林徽因的堂叔。

而林徽因的爸爸林長民更是才華橫溢,早年留學於日本早稻田大學(與陸小曼的父親一樣),與立憲派梁啟超、實業派張謇、革命派宋教仁均交情匪淺,北洋時代立誌於"憲政救國",曾擔任過三個多月司法總長,與財政總長梁啟超並稱"憲政雙傑"。一戰結束"巴黎和會"那陣子,日本想霸青島。林長民首先獲悉,義憤填膺,寫了篇《外交警報敬告國民》發於五月二日的北京《晨報》,疾呼"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號召:"國亡無日,願合我四萬萬眾誓死圖之!"引起北大學子盛怒,兩天後,"五四"運動爆發,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被林長民煽風點火弄得頭大如鬥,日本大使嚴重抗議,要罷林長民的官。徐世昌無奈,後打發林去歐洲參與"國聯"事宜,明升暗降。

老爸意氣風發的時候,林徽因卻度過了並不愉快的童年。

其一,她的母親雖然美麗,卻目不識丁,而且脾氣急躁,兩個孩子早天,隻剩林徽因。其二,父親在外另娶妾室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二娘),生了幾個兒子。

林徽因崇拜父親,又同情母親,很受煎熬,成年後寫了篇小說《繡繡》,裏麵有一對遭遺棄的母女,猶如自身寫照。在《致費慰梅信》中,林徽因評價自己的母親:

我自己的母親碰巧是個極其無能又愛管閑事的女人,而且她還是天下最沒有耐性的人......我經常和媽媽爭吵,但這完全是傻冒和自找苦吃。

其實林夫人也甚為可憐,家庭成員個個滿腹詩書,她想找個人交流都困難,唯一的女兒林徽因便是慰藉,可女兒跟她脾氣一樣急,往往話不投機。

關於林徽因的童年,鮮有資料詳細,但她"早熟"卻是不少文學史研究者的共識,林徽曾在一篇散文中提及她6歲得過水痘,家鄉叫"水珠",憶及往事,她還為此事甚為欣喜,"當時我很喜歡那美麗的名字,忘卻它是一種病,因而也覺到一種神秘的驕傲。隻要人過我窗口問問出'水珠'麼?我就感到一種榮耀。"

民國初建,林家移居天津,林長民忙於北京政事,根本無暇顧及家裏。兩年後祖父林孝恂病故,天津一大家子人的主心骨成了13歲的林徽因,她伺候兩母親、照顧幾個弟妹,忙得一團亂,成年後林徽因回憶:"二娘病不居醫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囑吾日以快信報病情。時天苦熱,桓(林徽因的異母弟林桓)病新愈,燕玉(妹妹)及恒(二弟)則啼哭無常。嚐至夜闌,猶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聽,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時許,桓始熟睡。乳媼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現在一些人認為林徽因自幼含著蜜長大,是標準的大家閨秀,可謂謬矣。她可比陸小曼辛苦多了,也許正是少女時代受到磨礪,因此也培養了她堅忍的性格。

直到民國四年,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中任總長,林家開始定居北京,林徽因由此進入了教會貴族學校--培華女子中學讀書。

因為她美麗聰明,成績優秀,很快被稱為校園內的美麗風景線。周末與同伴上街,經常有傻小子垂涎跟隨,因忌憚"她爸是林長民",掌民國司法,才不敢隨意上前搭訕。

林徽因卻對男生們嗤之以鼻,為了防止騷擾,特意請了幾個貼身保鏢--身材高大脾氣暴躁的表兄弟。很有可能林美眉看誰不爽,一個眼神就有表兄弟們上去痛扁"打你又咋了,你認識誰都沒用,她爸是司法總長,前朝叫刑部尚書,二品!"

·被徐誌摩嚇著了·

1919年,林長民在未經總統首肯的前提下公布了"巴黎和會"政府出賣青島之劣行,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總統徐世昌出於愛才,建議林長民"赴歐洲考察西方憲政",無疑是將這刺兒頭弄走。翌年春夏之交,林長民抑鬱而行,帶上了女兒林徽因,並告之:"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父女二人從上海出發,先抵法國,再轉道英國倫敦,等一切安頓下來後,林長民攜女漫遊歐洲大陸,並隨時講解各地風土民情,尤為推崇其古典建築與現代工廠能達到完美融合,既照顧了文化的傳承,又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國家如何不繁榮強盛?用現在的話概括,那叫和諧環保,持續性發展!

當時的林徽因不是很理解父親口中的經濟與政治之類,但驚豔於歐州美輪美奐的建築。父女環遊一圈再回倫敦後,林長民忙於"國聯"事物,林徽因便和建築師房東太太打得火熱,房東太太很喜歡這個聰穎的女孩子,到劍橋寫生采風經常帶著林,二人臨摹了許多經典樓閣景致,大約從那時候起,林徽因便有了考察國內古代建築的願望:咱華夏地大物博,也該有人來做保護祖宗遺產的事兒。

林長民掛閑職也悠遊,家中朋友往來不斷,且個個都是民國響當當的人物,如胡適、張奚若、陳西瀅、金嶽霖、吳經熊、張君勱、聶雲台等,凡到英國留學,必登門造訪。夫人不在身邊,林徽因便充當女主接待。

國聯扯皮拉筋的會議尚不少,動輒"打飛的",千山萬水腳下過,父親到歐洲大陸開會,16歲的林徽因獨居英倫,難免寂寥,盡管她考上了聖瑪麗學院,但身邊多是國際友人,連用中國話談心的朋友都沒有,後來林徽因回憶:"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裏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我在樓上能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裏炸牛腰子同洋鹹肉。到晚上又是在頂大的飯廳裏獨自坐著,一個人吃飯,一麵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

就在這段日子裏,林徽因結識了徐誌摩。

那是1920年秋,23歲的徐誌摩因為崇拜哲學家羅素,特意趕到英國康橋皇家學院,不湊巧的是,羅素剛好卸職離開,徐誌摩無奈之餘,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期望能轉到皇家學院。

徐誌摩起初隨著張奚若拜訪林長民,16歲的林徽因梳著兩條小辮子,見張和徐架著眼鏡的斯文樣,脫口而出叫了聲"兩位叔叔好,"雷得兩人一愣。

起初徐誌摩並沒對這個小姑娘有很深的印象,幾次交往下來,徐發現林甚是聰穎,對文學、藝術、建築均有獨特見解,時間一長,不免在林長民麵前讚揚,林長民非常驕傲:"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

林長民也很欣賞徐誌摩,雙方甚至玩了個頗為暖昧的遊戲。林早年有位紅顏,後因緣際會另嫁他人,林一直心懷眷念。故事就來了,林長民將心思告知徐誌摩。徐萌生了個相當有趣的念頭,塑造兩個人物鴻雁傳書,男方由林長民扮,女方由徐誌摩演,一個是有婦之夫,另一個是有夫之婦,在道德與情感的旋渦中苦苦掙紮。

兩才子玩得很投入,均深入角色,"痛恨封建傳統之包辦婚姻",盼望"自由之婚姻",也許是徐誌摩太人戲,居然迷上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

詩人根本不會壓抑自己充沛的激情,徐誌摩後來曾說自己在24歲以前,與詩完全不來電,遇到林徽因後,由於"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照著了"奇異的月色",這才"-份深刻的憂鬱"襲擾著他,漸漸成了詩人。

由此也可以推出這樣一個結論,要成詩人,先找一個不可能泡得到的情人,如貝雅特麗齊之於但丁,綠蒂之於歌德。但丁與歌德沒能追到人,卻憋出了兩部皇皇巨著,一個叫《神曲》,一個叫《少年維特之煩勞》。想比之下,徐誌摩的《偶然》雖然有才,卻還差著點火候: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一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誌摩向林徽因表達傾慕之情,林徽因卻被嚇得不輕,她才16歲,自是因為獨處異鄉多寂寞才跟徐叔叔聊天談心,咋就變成了徐的夢中情人呢?小姑娘求助於父親,林長民也大為尷尬,婉拒徐誌摩:

閣下用情之烈,令人感驚,徽(林徽因)亦惶惑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mockery(嘲笑)之意,想足下誤解了。後人偏愛"才子佳人"的故事,硬要給憂鬱的徐誌摩增添幾許暖色,甚至相信"徐林二人曾有婚約",起因是徐誌摩的表妹夫陳從周先生所撰《除誌摩年譜》中有關徐誌摩與張幼儀離異一條:"是年林徽因在英,與誌摩有論婚嫁之意,林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後始可,故誌摩出是舉......後以小誤會,兩人(指徐、林)暫告不歡。"其實徐誌摩罹難時陳從周剛滿13歲,陳的資料多有謬誤。

據林徽因的好友,經濟學家陳岱孫回憶:"徐誌摩與林微因在倫敦戀愛不可信,那時林徽因才十六七歲,再者林長民也不會同意。"就連冰心也曾斷然否認:"林徽因認識徐誌摩的時候,她才16歲,徐比她大十來歲,而且是個有婦之夫,像林徽因這樣一位大家閨秀,是絕不會讓他為自己的緣故打離婚的。"

林徽因晚年對自己的子女也提到過此段往事,梁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回憶:

"在我和姐姐長大後,母親曾經斷斷續續地同我們講過他們的往事。......當徐誌摩以西方式詩人的熱情突然對母親表示傾心的時候。母親無論在精神上、思想上、還是生活體驗上都處在與他完全不能對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產生相應的感情。母親後來說過,那時,像他這麼一個在舊倫理教育熏陶下長大的姑娘,竟會像有人傳說地那樣去同一個比自己大八九歲的已婚男子談戀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林徽因出自名門大家,深受傳統思想渲染,怎麼會看上徐這種有婦之夫?林本人在回憶中提道:"徐誌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現在一些影視作品和八卦小說將徐、林二人弄成悲戚戀人,實在有些胡扯。

最有可能的是,徐誌摩一直害著單相思。詩人執拗勁來了,認為自己的妻子是最大阻力,不管已經是兩歲孩子他爹,甚至妻子有孕在身,逼著張幼儀與其離婚。

詩人多浪漫,卻很不厚道。

徐誌摩在他的短詩《你去》稱林徽因是"永遠照徹我的心底"的"那顆不夜的明珠",孜孜追求。林徽因不知如何應對,林長民也被弄得無可奈何,於1921年帶著女兒回國敘職,甚至沒向徐誌摩辭別。

·最愛梁思成·

林徽因回國後繼續進培華女子學校學習,逐漸與未婚夫梁思成接觸,互生好感。梁思成在清華屬於"學生王子"一類,吹小號的弦樂隊隊長、獲過校體育運動會跳高冠軍、翻譯了王爾德作品《摯友》發表於《晨報》、還與人合譯威爾司的《世界史綱》......

無論音樂、體育還是文學翻譯,梁都有"兩把刷子",可他最終選擇建築科學,據梁兄說,是因為林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