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漢朝大案一(魏其武安侯列傳)(2 / 3)

李廣被匈奴活捉過。因為李廣名聲很大,單於下令捉到李廣一定要活的,要親眼看看這個對手。當時李廣傷很重,被放在兩馬中間,用網兜著。他眯眼裝死,看見一個匈奴兵騎一匹好馬,瞅準機會,飛身將其推下馬,然後疾馳而去,匈奴幾百人緊追不舍,李廣回身放箭,箭無虛發,最終逃出虎口。誰都知道李廣會打仗,但就是得不到封賞,常常是"功過相抵",這次雖死裏逃生,但逃回來倒黴的事在等著他:不僅沒有戰功,反而因為軍隊傷亡太多而獲罪,要殺頭。最後用錢贖,才得不死。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但這句話在李廣身上失效了。那之後,他的運氣就更差了。後來他跟隨衛青出戰,衛青不知出於何種目的,讓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李廣來做後軍,別人殺敵立功,李廣隻能幹瞪眼。還有一次被匈奴包圍,李廣沉著應戰,避免了全軍覆沒,但最終也還是功過相抵,不了了之。與匈奴打了一輩子仗終於可以與匈奴首領單於決戰了,衛青卻派他擔任包抄任務,且是難走的東路,李廣請求擔任前鋒,與單於決一死戰,衛青不允。(這是漢武帝的意思。因為李廣的運氣不好,迷信的漢武帝認為派一個運氣不好的人打前鋒,會壞了大事。)結果李廣在大漠中迷了路,沒能及時與主力會合,單幹跑了,衛青沒有戰果,要李廣到他那裏去說明情況,李廣思前想後,悲憤不已,最後拔刀自刎! 李廣有三個兒子,小兒子李敢怨恨衛青讓他父親飲恨而死,動手把衛青打了。衛青可能是心中有愧,沒張揚此事,但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懷恨在心,借打獵之機將李敢射殺了,對外說李敢是讓鹿給撞死了。當時霍去病正得漢武帝的寵愛,也沒人追究,一條人命就這樣沒了。

李廣的後輩中最有名的當屬李陵了。他與匈奴作戰,五千人殺傷匈奴一萬人,最後彈盡糧絕,投降了匈奴,單於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但他在漢朝的母親(他是遺腹於,出生前父親就死了)妻兒全部被殺了。到了宋朝,遼國入侵,楊繼業率六郎、七郎出戰,被困兩狼山,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最終碰死李陵碑。李睦的投降與楊繼業的死節形成鮮明對比。楊繼業的身世中有一段叫"楊業歸宋",被歌頌了上千年,其實不也是一個背叛的故事7

衛青是個私生子,父親姓鄭,母親姓衛,他的同母姐姐就是衛子夫。衛子夫本是平陽公主家的一個歌女,有一天漢武帝到姐蛆家,見到了衛子夫,喜歡上了,當天衛子夫在衣車上服侍漢武帝更衣的時候,被漢武帝"幸"了。衛子夫從此得寵,後來更取代"金屋藏嬌"的陳阿嬌做了皇後,生了兒子劉據,漢武帝封劉據為太子,劉據後來因為"巫蠱事件"被殺。衛青因為衛子夫這層關係,得以見到漢武帝,並得到重用。

漢武帝是典型的任人唯親。衛青北擊匈奴有功,漢武帝一賞再賞,連衛青的兒子都封了侯。衛青是個厚道人,他說自己的兒子沒有戰功,如果被封,還怎麼調動將領的積極性'漢武帝說沒關係,我再封將領就是了。於是對一大堆將領進行了封賞。 衛青年輕時受過一段時間苦,他跟姐姐在平陽公主家裏當仆人,回到自己家裏要幫父親放羊,因為是私生子,受到了別人的蔑視。衛子夫進宮後,皇後陳阿嬌當然不滿,遷怒衛子夫的親戚,要抓衛青殺頭,幸虧朋友幫忙才得以逃脫。也可能是這些遭遇造就了衛青憨厚的性格,不與人為惡,權勢很大時仍能保持謙虛謹慎。李廣的兒子動手打了他,他也沒有報複,可能是覺得李廣功勞很大,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而自己所得過多,有愧疚感。 衛青做人知大小,得到了好處懂得"分肥"。有一次漢武帝賞賜他千金,他拿出一半來送給漢武帝的一個寵姬王夫人的雙親。他知道,自己的顯貴源於姐姐受寵,而一旦漢武帝移情王夫人,自己很可能成為打擊目標,所以提前搞好關係。 衛青是幸運的,但與霍去病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深得漢武帝的喜愛,他隨軍出征,兵將部是挑選出來的,個個以一當十,所以與匈奴作戰經常是殺敵多,自己損失小。在記述霍去病功勞時,司馬遷的手法很耐人尋味,他沒有直接說霍去病的功勞,而全部引用了漢武帝的話,通讀之,給人的感覺是霍去病不可能立這麼大的功勞,比如有一次霍去病率軍一萬人,轉戰六天,跋山涉水,越過焉支山一千多裏,殺敵八幹,其中包括妤幾個匈奴的王。按6天1200裏算,每天的行程是200裏,按每天行軍10小時計算,每小時走20裏,這還不包括打仗的時間,可能嗎7"汗血寶馬"(學名"阿哈爾捷金馬")最快速度記錄為84天跑完4300公裏,平均每天也就100多裏,霍去病這一萬人全騎"汗血寶馬"也不能這麼快。阿哈爾捷金馬,傳說中的汗血寶馬 應該說霍去病的運氣不錯,得到天子的重用不算,在大漠作戰,一次也沒有遇到迷路之類的困境,算是奇跡。但霍去病從少年時代起,就在官中侍候皇帝,沒有受過苦,富貴來得容易,所以不知體恤士卒。他出兵打仗時,漢武帝贈送他幾十車食物,待他回來時,輜重車上丟棄了許多剩餘米肉,而他的士卒還有忍饑挨餓的。他在塞外打仗時,士卒缺糧,有的人餓得站不起來,而霍去病還在玩踢球遊戲。 霍去病年紀輕輕就功勞冠世,甚至越過了衛青,據官方統計:衛青七次出擊匈奴,斬敵五萬,封一萬一千八百戶;霍去病六次出擊,斬敵十一萬,封一萬五千一百戶。沒想到的是,霍去病24歲就死了,他的兒子很小,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但六年之後就死了,從此霍家斷了香火。衛青的三個兒子雖然被封,但在後來的削藩運動中都遭了殃,算起來,自從衛氏興起,大將軍衛青首先被封侯,後來他的子孫有五人被封侯;但僅僅24年之後,五個侯爵全被剝奪,衛氏沒有人再被封侯。 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非常痛心,命人修建了祁連山形的墓塚,因為霍去病主要在祁連山與匈奴作戰,墓前有大型的石人石獸像。 李廣、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射向匈奴的三支利箭,他們在沙場上都屢立戰功,讓匈奴聞風喪膽,但他們的個人命運卻天壤之別,是性格使然,還是冥冥中有看不見的手在安排,兩千多年過去了,至今仍讓"讀書人一聲長歎"。司馬遷把李廣的列傳排在衛青和霍去病列傳的前麵,且李廣為單傳,衛青與霍去病兩人合為一傳,這其中好像包含了點什麼東西。匈奴故事一(匈奴列傳》

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知強弱之時,設備征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史記·太史公自序》)

人類曆史總的說是從野蠻走向文明,但在一定的曆史時期,文明不一定戰勝野蠻。匈奴給中國人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課,後來的蒙古滅宋、大清滅明,再次證明了這一點。打仗靠智慧,更靠拳頭。武器先進與否,士氣旺盛與否,直接影響著戰爭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