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當時在政治上,看不出腐敗;在戰爭"裝備"上,是當時最先進的,匈奴是騎兵,中原多為步兵,且匈奴的戰馬品種要好於中原,匈奴送給漢朝的禮物多是馬匹,文帝時期有一次匈奴給漢朝的禮物是駱駝一匹,戰馬二匹,駕車之馬八匹,漢朝回敬的禮物是皇帝穿戴的繡袷綺衣、繡袷長襦、錦袷袍各一件,比餘(金製的似梳的發飾)一個,黃金裝飾的衣帶一件,黃金帶鉤一件,繡花綢十匹,錦緞三十匹,赤綈和綠繒各四十匹,可見匈奴的馬匹對於漢朝是多麼寶貴。武帝時期借助邊境貿易,利用聶翁壹等商人進行交易,主要目標就是匈奴馬匹。
從社會風氣上看,匈奴尚武,而中原尚禮。匈奴"貴壯健,j老弱",肥美的食品給體格健壯的人吃,老人隻能吃點殘茶剩飯。這與中原大相徑庭,孟子的理想社會是"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國家維護的是上下尊卑,年紀大的人不能勞作打仗,但受到比青壯年更優厚的待遇。 在古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就是戰鬥力。《周劄·地官·媒氏》規定:"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後來形成了節日,叫"上巳節","上巳"就是三月份天幹第一次出現"巳"的日子。到了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郊遊踏青,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自由交往,無故不出門的還得受罰。秦朝時,"上巳節"的活動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到唐代,這種風氣還一直流傳著,甚至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郊外歡度一日。詩聖杜甫有詩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寫的就是玄宗寵妃楊玉環及其姐妹到長安城外郊遊時的情景。還有一種說法,說"上巳節"就是"上子節",因為篆書裏"子"與"巳"的寫法是一樣的。"上子"的意思就是"懷上孩子",不管是"上巳"還是"上子",目的是一樣的,都是促進人口的增長。
匈奴的人物中最傑出也最有傳奇性的是冒頓單於(音"墨毒蟬於")。他是匈奴頭曼單於的長子,已經被立為單於接班人了,但後來頭曼單於寵愛美女閼氏,想立閼氏之子為繼承人,這與劉邦晚年的情況一模一樣。不同的是,劉邦更愛、江山.頭曼單於更愛美人。頭曼設"借刀殺人"的毒計,將冒頓送往另一個匈奴部落月氏做人質,然後發兵攻擊月氏,想假月氏之手殺死冒頓。但是,冒頓精明強悍,他盜取月氏國的寶馬,孤身單騎越過大漠,回到頭曼單幹那裏,頭曼大驚,以為神,便給了 他一萬人馬。這一萬人馬成為冒頓的原始資本,他將這一萬人訓練成為唯他冒頓之命是從的殺人機器,最終殺死了頭曼單於,自己登上了王位。
冒頓的訓練方法很有意思,他發明了一種"鳴鏑",就是帶響的箭,帶在自己身邊,這支箭射向哪裏,隨從就要射向哪裏,不射者,斬!他用箭射寶馬,射愛妻,最後這支鳴鏑射向了頭曼,隨從也毫不猶豫地跟射,頭曼就這樣死在亂箭之下。
冒頓的時代是個英雄時代。事實證明,冒頓確實是個做單於的材料,他眼裏隻有王權和土地,沒有親情,他甚至能拿射殺自己的妻子這樣的事情來試驗部下的忠誠。當上單於之後,外族來索要良馬,他給;來要美女,他給;來要土地,他勃然大怒。同時他也是智慧的,劉邦被困白登山,就是冒頓單於設下的圈套。要不是反叛漢朝的韓王韓信的軍隊沒有及時趕到,要不是劉邦成功地走了"美女路線",中國的曆史很可能會改寫。
漢朝初期對匈奴非常頭痛,匈奴出則為兵,入則為牧,生活狀態與打仗狀態相同,可以說是隨時隨地都在練兵;當時騎兵是戰鬥力最強的兵種,而匈奴本身就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在草原上像鳥一樣來去自由,與農耕民族相比有著天然優勢。後來劉敬提出了"和親"政策。在當時,和親是個好政策,它通過婚姻關係把匈奴與漢朝融合起來,匈奴王的下一代也是漢朝皇帝的下一代,這一代可能翻臉,下一代外甥好意思打舅舅,再下一代就是"世代友好"了,戰爭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
但化敵為親需要代價,需要皇帝把自己的女兒遠嫁到北方荒蠻之地。劉邦決定"和親"之後,呂後整天哭哭啼啼,最後劉邦也心軟了,沒有派自己的親女兒,而是找了一個宮女以大公主的名義嫁到了匈奴。這就從一開始便埋下了不誠信的種子,它必將結出一個惡果。匈奴單於高高興興地把漢朝公主娶回家,有一天知道這個女人不是公主,隻是一個普通的宮女,會對漢朝怎樣?漢朝的東西白送了,因為匈奴單於有足夠的借口對漢朝動武,而且想什麼時候翻臉什麼時候翻臉,永遠立於道義的一麵,而漢朝則"賠了夫人又折兵",東西送了不少,卻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唐朝與吐蕃的關係則處理得比較得當,文成公主西嫁,那是貨真價實的公主,所以其結果也比漢朝的和親政策效果好得多,當然也與國力有關。清朝皇帝的兒子也多娶蒙古等少數民族女子為妻,民族關係也搞得相當和諧。 劉邦在這件事上做得有點失水準,他對兒女本沒有什麼濃厚感情,也稱不上是合格的父親,當年逃跑時曾好幾次把兒子、女兒踹下車去,要不是"駕駛員"夏侯嬰幾次下車去救,恐怕兒女早不在人世了,現在用著兒女為國家獻身的時候,卻又舍不得,以至於匈奴成為漢朝多年的禍患,實在是不該。
劉邦沒有送自己的親女兒和親,以後的皇帝"援例"也可以選別人的女兒充數。 漢朝與匈奴的和親政策曆代評說不斷,最有名的反對意見是唐朝詩人戎昱在《詠史》詩中所說的:"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是的,江山社稷的安危放在女人身上,太讓男人們無顏。但一個女人換來了千千萬萬壯士的頭,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美滿團圓,是好政策還是壞政策'戎昱是站著說話不腰痛,時代變了,情況當然不一樣了,不用說大唐盛世,就是和親政策實行後一百多年,匈奴被漢朝追殺得遠遁今天的歐洲了,這時說長誌氣的話的人也有了,漢元帝時期,有報捷奏書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文帝時和親政策執行得還不錯,匈奴來犯,他隻守不攻,為的是少給百姓帶來勞苦。但他也犯了一個大錯誤。漢文帝時派去護送公主的宦官名字叫"中行說",這個人不願意去,但朝廷硬逼他去,結果他去了之後就投降了匈奴。他是從皇帝身邊去的,所以對漢朝的情況了如指掌,他給單幹當參謀,每每讓漢朝吃苦頭。他教匈奴從精神上鄙視漢朝,當時匈奴很喜歡漢朝的物產,將使用漢朝的物品作為時尚,他說如此下去,漢朝用不了十分之二的物產就可以把匈奴買下來,他讓匈奴人穿漢朝的絲綢騎馬穿林,衣服被劃得破破爛爛,然後讓匈奴人看,證明漢朝的東西不都是好的。
匈奴"胸懷利器,必生殺心",和親沒有帶來持久的和平。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漸強,但對匈奴是打是和,爭論還是很大。韓安國的觀點是和,因為千裏作戰成本太大,且"得其地不足以為廣,得其眾不足以為強","擊之不便,不如和親"。漢武帝同意和親,但又沒堅持下來,第二年,漢武帝利用和親之初匈奴相信漢朝的時機,誘敵深入,在馬邑埋伏下三十萬大軍,等待匈奴鑽口袋,結果被匈奴發覺,三十萬大軍顆粒無收,無功而返,徒耗國力。 但從此和親的麵紗也徹底撕下,武力對抗成為漢匈關係的主流。漢朝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一次衛青和霍去病兩支大軍出塞前進行了規模宏大的閱兵,當時馬匹是十四萬,而他們重回塞內時,所剩戰馬不足三萬匹,戰士的死傷也可想而知。有時看著匈奴已經奄奄一息,一巴掌就能打倒,可這時自己也沒力氣了--馬匹不足,無法追擊。但最終匈奴還是敗落了。漢武帝雄才大略,政權穩固,而匈奴則政局動蕩,從漢武帝執政到《史記》寫成(漢武帝仍然在位),匈奴已經換了五個單幹,長的執政十年,短的僅一年。內憂外患,匈奴頂不住,,往北撤退,有幾次漢軍北出長城千裏竟見不到一個匈奴兵。匈奴徹底敗落了,它不僅敗落在漢武帝手裏,更敗落在自己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