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東漸,中西醫之間衝突不斷。晚清時期曾有過一次廢除中醫的浪潮,1879年,俞樾發表《廢醫論》,最早、也最明確地提出了廢除中醫的主張。魯迅是廢除中醫的堅定支持者,他棄醫從文,不僅有拯救民族靈魂的高尚動機,也有中醫不被重視的背景,他曾說過"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人"的話,小說《藥》集中地反映了他的這一思想。到1929年2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上,有人提過廢止中醫的議案,並係統地提HJ了實施方法:通過中醫登記,聽任年老中醫老死,不準辦學而使中醫界後繼無人,以達到中醫自然消亡之目的。這一老辣陰狠的毒招在全國的抗議下沒有通過。現在又有人提出"告別中醫",舊調重彈,但中醫是不可能被取消的,因為它有其存在的根本:能治好病。
魯迅的父親死在庸醫手裏,這是魯迅排斥中醫的原因之一;但粱啟超的一個腎不是讓西醫給誤割了嗎?醫源性疾病(因為治療某種疾病而引發的另外的疾病)西醫要遠多於中醫,注射青黴隸過敏死亡的,注射鏈黴紊造成耳聾的,治療高血壓引起糖屎病和痛風的,治療腎髒病導致視網膜炎的,不勝枚舉。而中醫則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藥物生克的理念,學中醫的沒有不知道"十八反十九畏"歌訣的,它是占人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藥物配伍規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用藥安全。
西醫是研究病的,中醫是研究人的。研究病,自然著眼局部;研究人,自然著眼全麵。著眼局部,可能會藥到病除,但也可能顧此失彼,德國一家製藥公司研究出抗婦女妊娠反應的藥物"反應停",臨床實驗效果不錯,結果應用後世界上多了數千例畸形嬰兒。著眼全麵,可能起效慢,但保證了效果的持續穩定。中醫的原理是保持或使人恢複到"平A"狀態,或者說"中"的狀態;治病,就是使人恢複到"中"的狀態。所以滿則泄之,虛則實之,就像老子說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同樣是上火,有人嘴唇起泡,有人舌頭生瘡,有人掉頭發,有人膽結石......不必一一對症用藥,用"泄火"這一種方法就可以釜底抽薪,不同的病症全都好了。所以中醫刪繁就簡,抓住要害,越學越簡單;西醫則隨著病症的增多,分支會越來越細,越學越複雜,且永遠搶不到先機,隻能跟在病症後麵跑,推出新藥了還惴惴不安,不知有沒有什麼可怕的副作用。而中醫用老辦法可以治新病,隻要找到病根兒。 西方人自己也認識到了西醫的不足弗·溫德爾·霍爾姆斯說過一句風趣的話: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奧利"我堅信,隻要讓現在使用的全部病理書沉人海底,人類的處境會大大改善,不過魚可要大受其苦了。"美國一個叫巴特曼的醫學博士經過研究證明,很多慢性病的起因很簡單:缺水。他不用藥,僅用水,就治愈了三千多名患者,他挖苦自己的同行:"你要是翻閱醫學教科書,就會讀到上千頁的空話,隻要涉及人體主要疾病的原因,所有的病例的結論都如出一轍:病因不洋。"
中醫也好,西醫也好,不管什麼醫,能治好病就是好醫。其實中醫、西醫本身並無高下之分;有所分的,不是醫學,而是醫生。同一個病人,在這個醫生手裏沒治好,在另一個醫生手裏治好了,問題在於醫生醫術水平的高低。
中國的第一名醫是扁鵲,他曾把已經"死"了的虢國太子救活了。西方的"醫學之父"是希波克拉底,他是古希臘人,在巫術盛行的時代,他用醫學捍衛了科學,他對癲癇、尿結石等有超越時代的科學認識,他秘密解剖過屍體,他對骨科疾病的治療方法沿用至今,他提出的氣質說,印人的性格分為四種: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性情沉靜、動作遲緩的黏液質,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鬱質,盡管不完全正確,但至今仍被人津律樂道。"希波克拉底誓言"不僅是從醫者的道德規範,更奠定了整個西方的職業道德標準。希渡克拉底比扁鵲大53歲,如果那時他們能見麵交流,結果將會怎樣?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群星燦爛,大致同時代的希臘、雅典也是名人輩出,人類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