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智若愚一《田叔列傳》
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太史公自序)) 田叔是田齊之田人後代,有義,有術,有度。 有義,表現在追隨趙王張敖上。張敖是張耳的大兒子,劉邦的女婿,但劉邦對他好像看不上,橫挑鼻子豎挑眼。公元前200年,陳稀在代地謀反,劉邦前去誅討,途經趙國,趙王張敖親端食盤獻食,禮節十分恭敬.漢高祖卻"箕踞罵之"。 箕踞,兩腿平伸又開,像簸箕一樣,不懂事的小孩子經常這樣坐,成人如此坐姿非常不雅。曆史上有幾個著名"箕踞",一個是莊子,老婆死時,他"箕踞鼓盆而歌";二是荊軻剌辜未果,"倚柱而笑,箕踞以罵";還有個故事說孟子有一次看見自己的老婆在屋裏"箕踞",要休了她.可見"箕踞"不僅不雅,而且不敬。《劄記·曲禮》中,對人們行為舉止規定了上百條"不準":吃飯時不準吧唧嘴,不準專吃一樣菜,不準拿骨頭喂狗,走路時在堂上要用細步、堂下要用正步...其中一條,就是"坐毋箕"。傳統幼兒思想道德教育讀本'弟子規》中也要求:"勿箕踞,勿搖髀。"正規之坐,就是要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靠在腳後跟上,和跪著差不多。這等坐法,時間長了將很難受.所以私下裏萁他一踞'鬆快鬆快也是人之常情。
劉邦本來就是無賴出身,舒服地"箕踞"一下也在所難免,加上有人謀反,心裏不快,嘴上罵罵咧咧是很正常的。但不了解劉邦的人受不了,趙王的部下們想背著趙王殺了劉邦,為自己的主人出出氣,結果刺殺未成。這件事的過程就像是小說情節一樣,係手準備下手的地點,選在劉邦計劃下榻的一個叫"柏人"的地方,劉邦到了這裏,忽然心中一動,問這裏是什麼地方,回答說是柏人。柏人,不就是"迫害人"嗎?劉邦沒在這裏過夜,直接走了。事情敗露,張敖也一起被抓了。田叔此時正在趙王張敖手下,趙王被抓,他沒有溜之大吉,而是滿腔忠誠,和盂舒等十多人主動穿上囚衣,剃掉頭發,戴上刑具,假稱趙王的家奴跟隨張敖到了長安。後來事情搞清楚了,張敖釋放出獄,向劉邦推薦十幾個人,田叔在其中,並因此做了漢中郡守。 有術,表現在處理梁王刺殺袁盎的案件上。漢景帝將這個案子交給田叔處理,田叔查清了這個案件的全部事實,但將所有證據付之一炬,然後回朝報告。漢景帝問:"粱王有派人暗殺袁盎的事嗎,"回答說:"有!"皇上說:"有罪證嗎,"田叔說:"有,但燒掉了。"皇上大怒,田叔說:"皇上您不要過問梁王的事。"皇上說:"為什麼,"田叔說:"現在梁王如不伏法,說明漢朝的刑法不能實行(言外之意休治國無方);如果他伏法,太後就會吃不香、睡不安(言外之意你不孝),這又是您的憂慮啊!"漢景帝非常賞識他,讓他做了魯國的宰相。
梁王是景帝的弟弟,同是竇太後的兒子。竇太後實際上更喜歡梁王,一度想景帝百年之後讓他接替哥哥做皇帝,後來袁盎等人勸說景帝,才立劉徹(後來的漢武帝)為繼承人。本來可以做皇帝,好事卻讓袁盎給攪了,粱王很惱火,就派人刺殺袁盎。經查,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但能依法處理嗎?殺了粱王,景帝會背上殺弟的名聲,同時母親會因為失去愛於而悲傷,母親悲傷了,景帝又會背上不孝的名聲。從法的角度上看,該殺;從情的角度上看,不能殺。如何不違法又舍情'這就需要較高的政治智慧。田叔的解決方案是將其查清,然後再將其搞混,對外稱是查無實據的"糊塗賬",不了了之。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糊塗"呢'為了讓粱王心服口服。讓他知道是我饒了你.不是你沒有罪。權力是什麼?權力不是你應該死的時候讓休死,而是在你應該死的時候讓你活。
有度,表現在對待魯王的態度上。田叔做了魯國的宰相,剛剛到任,一百多位百姓找他,指責魯王奪取他們財物的事情。田叔對此事是如何處理的呢?不僅沒有找魯王理論,反而抓住為首的二十個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餘的人各打手心二十,說:"魯王不是你們的君主嗎,怎麼敢毀謗君主呢?"這分明是"昏":明明是魯搶了我們的東西,現在我們反而成了誹謗!結果呢?事情搞大了,輿論嘩然,魯王聽說後,非常慚愧,拿出錢來償還百姓。這說明田叔不僅不昏庸,反而非常高明,他用這種不同尋常的手段,為百姓解決了問題。 還有更高明的一招。魯王本意是讓國相來代為償還,但田叔不同意,他說:"君王自己奪來的,卻讓國相償還,這是君王做壞事而相國做好事,不能這麼做。"於是魯王就親自償還百姓。 田叔作為副手,不能直接批評上級,隻能旁敲側擊讓上級自己改正,這就是"度"。還有一件事更說明問題。魯王喜歡打獵,田叔反對魯王經常外出遊獵,但不明說,反而經常跟隨進入狩獵的苑同,魯王堅持要他到館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坐在露天地裏等待魯王。魯王多次派人請他去休息,他終究不肯,說:"我們魯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獨自到館舍中呢!"魯王因此不再大舉出外遊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