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機會難得一(張釋之馮唐列傳)(1 / 2)

23.機會難得一(張釋之馮唐列傳)

守法失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史記.太史公自序》) 張釋之家裏有錢,做了侍奉漢文帝的小官,十年沒有得到提拔。可能在外做官花費比較大,坐吃山空,想辭職回家。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備,覺得走丁挺可惜,就向漢文帝推薦,張釋之得見天子.機會難得,他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才華,得到了提拔。 一次,張釋之跟文帝出行;行,到上林苑養虎的地方,文帝問上林尉一些情況,上林尉答不上來,而旁邊一個嗇夫(官名,相當於現在的主管,如田嗇夫、庫嗇夫等).卻代替上林尉對答如流。文帝裉喜歡,讓張釋之給嗇夫個"上林令"的官帽子。張釋之想了一會兒,用周勃、張相不擅口才卻是"長者"的例子,勸文帝不要封賞嗇夫,因為如此,則天下人可能都去耍嘴皮子而不講求實際了。文帝說好,沒有封嗇夫,反而把張釋之提拔了。 此事我甚腹非。張釋之發跡靠的也是嘴皮子,當時他得見文帝,先是說些治國安邦的大道理,文帝不愛聽,讓他說些接近實際的東西,他說了些文帝關心的秦亡漢興事,才得到重用。眼前這個嗇夫能對答如流,不僅說明其口才好,還說明其工作紮實,否則腹中空空,言從何出?如果眼前的這個能言善辯的嗇夫被皇上重用了,自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不能提拔他。 也可能是嗇夫見到皇上不容易,想在皇上麵前好好表現表現。也是,機會難得,一生能有幾回得見天顏?又怎樣才能讓皇上了解自己?沒有靠山,沒有袁盎那樣的重量級人物推薦,隻能一輩子做個小官,這又實在是不甘心,所以才多說了些話。而這種表現顯然是奏效了的,皇上已經下令提拔自己了,沒想到半路上冒出個張釋之,把自己的大好政治前途廢了。這個嗇夫可能一輩子都會恨張釋之。 曆史記載張釋之這個人很講規矩,他管司法,有人衝撞了文帝的車馬,張釋之審問後按律處"罰金。文帝不高興,但張釋之說:既然此事交給廷尉(相當於法院)來處理,就應當按法律規定辦,否則不能取信於民。還有一個人偷了高祖劉邦墓前的玉杯,按偷盜宗廟器物罪被判死刑。文帝認為應該滅族,張釋之說:按法律就應該如此,否則一旦有人挖了高祖的墳怎麼處理?文帝不快,但還是同意了張釋之的判決。文帝是個寬容愛民的好皇帝,所以張釋之有生存的空間,這不僅是張釋之建功立業的機會,也是他生存的機會。景帝上台後,他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官被貶了.還差點丟了性命。

與張釋之相比,馮唐這個人的事跡乏善可陳,如果不是他的兒子與司馬遷是好朋友,可能像他這樣的人物早如過眼煙雲,隨風飄散了。司馬遷成就了他,這個機會不僅讓他留了名,還一不小心成了大名人,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句子,蘇東坡被貶密州(今山東諸城).想起了馮唐的故事,在《江城子·密州出獵》詞裏詠歎:"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馮唐為什麼讓這麼多人惦記呢,他在見到文帝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可還隻是個站崗放哨的郎官,可能文帝比較奇怪這麼大歲數的人還當郎官,也可能那天文帝心情比較好,總之文帝坐車看見馮唐時,停下車來,跟他聊了一會兒。這一聊,把馮唐聊成了名人。文帝與馮唐算半個老鄉,馮唐是代地人,文帝做皇帝前做過代王,話題就多些,談起古人,沒想到與馮唐的祖上相識,馮唐雖然說話不當,讓文帝不高興,但最終文帝認為他說得對,提拔了他。到景帝時,馮唐被提拔為楚國的宰相,後來免職。漢武帝時期選拔人才,大家又推舉馮唐,可這時馮唐已經九十多了卅麼也幹不了了。

馮唐是個耿直的人,自稱"鄙人不知忌諱",有話說在當麵,直言文帝"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文帝的反應很有趣:大怒,站起來就走了,良久,又召馮唐責備他說:"你為何當眾辱我,就不能私下談?"很有人情味。馮唐這樣的性格容易衝撞了別人的麵子,在官場混的人,這是大忌,所以他很大年紀得不到提拔是很正常的。好在他遇到了漢文帝這樣地球上都風毛麟角的明主,又遇到了千載難逢的皇上跟普通衛兵說話的機會,還正巧與皇上是同鄉,還正巧他的祖上與皇上認識,這麼多的機遇才成就了他,否則今天沒有人會知道曆史上有個叫馮唐的。一千多年後,蘇東坡被貶密州,還惦念著馮唐,希望大宋皇帝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人物來為其平冤昭雪,可惜大宋皇帝不是漢文帝呀! 文帝、景帝時期,漢朝的大政方針是實行黃老之術,馮唐是武人,祖上就是將軍,自然是得不到重用的;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的方針變了,開始重視武力,可惜這時馮唐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如果馮唐晚生若幹年,身強力壯時正好是漢武對匈奴用兵之時,那可就是另一番風采了。謹慎立命--萬石張叔列傳》 敦厚慈孝,訥於言,敏幹行,務在鞠躬,君子長者,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史記·太史公自序》) 萬石君不姓萬,而姓石,叫石奮,他一家父子五人都官至二千石,加起來正好是一萬石,而重量單位"石(音旦)"與他的姓"石(音十)"讀音雖不同,但字同,所以被景帝不無幽默地稱為"萬石君"。 石家沒什麼本事,石奮因為他姐姐進宮做了劉邦的美人(妃嬪的一種),沾光當了個小官,受理大臣進獻文書、謁見等事,雖然不通儒學,但"恭謹無與比",官越做越大,最後竟官居九卿之位,做到了諸侯國的國相。他們全家都是靠著"恭謹"而官至二千石的。舉幾個例子。皇帝有時賞賜食物送到石奮家,石奮必定叩頭跪拜之後才彎腰低頭去吃,如在皇帝麵前一樣。他的子孫輩做小吏,回家看望他,萬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見他們,按正式場合的習慣稱官名,不像在家裏那樣直呼其名。他的兒子石建做郎中令時,如果避開他人單獨跟皇上彙報時,就暢所欲言,及至朝廷謁見時,卻是一副不善說話的樣子。萬石君的小兒子石慶做太仆,為皇帝駕車,皇帝問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用馬鞭一一點數馬匹後,才舉手示意說:"六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