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手足如何成反目一《張耳陳餘列傳》(1 / 3)

22.手足如何成反目一《張耳陳餘列傳》

填趙塞常山以廣河內,弱楚權,明漢王之信於天下,作《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史記-太史公自序》) 張耳和陳餘都生活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期,社會動蕩,變數很大,本來兩個人是朋友,到後來卻反目成仇,到了要對方人頭的地步。 兩人有一個共同點,發跡時都是沾了婚姻的光。尤其是張耳,娶的老婆雖是個離過婚的女人,但女方家裏有錢,同時老丈人也很有眼光,看出張耳將來會有出息,讓女兒把前夫"蹬"掉嫁給了張耳。張耳有了錢,如虎添翼,廣泛交遊,漢家天下的創業者劉邦與張耳就是好朋友,在張耳家一住就是幾個月。相信同樣在張耳家一住數月的人不隻劉邦一個,這與養食客類似,但需要金錢做後盾。陳餘也一樣,被有錢的公乘氏看中.嫁女過去,陳餘用其錢,也漸漸名聲大起來。 秦亡魏後,兩人一起改名換姓逃跑了,後來投奔陳勝。陳勝在一些熱心群眾的鼓動下想稱王,征求兩人意見,兩人均表示反對,但最後陳勝未聽,自稱楚王。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起事之後,本也想早早弄個皇帝當當,抖抖威風,但儒士朱升認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增強實力,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朱元璋然之。朱元璋雖沒受過高等教育,但與陳勝不同,他能分辨出正確和錯誤的意見,這就是"明",皇帝不一定什麼都懂,從來稱讚皇帝都是"明君",沒有稱"智君"的。 他二人勸陳勝別稱王,卻一起勸武臣稱王。武臣是陳勝的老朋友,本來是陳勝派他去攻打趙國一帶,武臣出了門就招兵買馬,擴充軍隊,硬攻加招安,打下了三四十座城池,這時張耳和陳餘勸他稱王,因為不稱王,可能功高震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武臣就聽了他們的話,自稱趙王,張耳和陳餘兩人一個做了丞相,一個做了大將軍,可以說是軍政大權各把一攤,成為趙王的左右手,他二人也因自己的計謀為自己贏得了好處。 那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腖勝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自立為王;其手下武臣翅膀硬了,也稱王;武臣的手下大將李良,因為不滿武臣的姐姐對他的傲慢,把武臣連同其姐姐全殺了,不過還沒來得及稱王就被陳餘打敗了。其實張耳和陳餘也不甘為人臣,司馬遷借用一個勤務兵的口道出其野心。事情的起因是趙王武臣外出,被燕國抓了,要求分一半土地才放人。趙國派了十幾名使者,都被殺了,這時一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勤務兵站了出來,說他能。他見了燕軍大將說:"張耳和陳餘早想立地稱王了,隻是時機還不成熟,現在表麵上是來救趙王,實際上希望你們殺死趙王,他們就有了稱王的借口,同時還有了替趙王報仇這樣一個正當的伐燕理由,不如放了趙羊,趙王領你們的情,還免除了戰亂。"燕國果然放了趙王武臣。一個無名小卒都看得出張耳和陳餘的心思,可見當時二人之心已如司馬昭,路人皆知了。

當武臣被李良殺死之後,稱王的機會終於來了。但當機會來臨之時,二人的矛盾也來了。一山不存二虎,當兩人並肩戰鬥,衝上山頂時,才發現自己最大的對手竟是戰友。兩人誰也不能退讓,隻好各自領兵,當張耳在巨鹿被秦軍包圍,向陳餘求救時,陳餘沒有發兵,理由是自己的兵力敵不過秦兵,去了也是同歸於盡,不僅救不了張耳,連以後報仇的機會都沒有。相持了幾個月,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派張魘、陳澤前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和您結為生死之交,如今我危在旦夕,而你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陳餘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魘、陳澤帶領著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後來項羽帶兵打敗了章邯,張耳和陳餘又見了麵,張耳問張魘、陳澤的下落,陳餘據實以對,張耳不信,認為是陳餘把二人殺了。陳餘氣得把將軍的印信扔給張耳,以表明自己說的是實話,張耳也不客氣,把印信收了,把陳餘的部隊收編。二人感情徹底破裂。

後來張耳投靠了劉邦,陳餘輔佐趙王。劉邦想請趙國出兵和他一起攻打楚國,陳餘說:"隻要漢王殺掉張耳,趙國就從命。"於是劉邦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斬首,派人拿著人頭送給陳餘。陳餘才發兵助漢。後來陳餘又覺察到張耳沒死,就背叛了劉邦。最後陳餘被張耳所殺。 兩人初期是朋友,後來反目成仇,甚至到了非要對方人頭不可的地步,有陰差陽錯,也有溝通不夠,但根本原因是一個蘋果不夠兩人吃。惡爭的結果,陳餘是失敗者。其實兩虎相爭,必然是兩敗俱傷,這一點兩人可能都知道,但兩人都是霸氣十足的"王才",都咽不下這口氣,他們的悲劇與性格也很有關係。欲為帝耳一(黥布列傳) 以淮南叛楚歸漢,漢用得大司馬段,卒破於羽幹垓下,作《黥布列傳》第三十。(《史記·太史公自序》) 黥,墨刑的別稱,就是用刀在額頰處刺字,再塗以墨,這樣墨跡會滲進皮膚,終生擦洗不掉,成為罪人的永恒印記。黥布本姓英,叫英布,因為受過黥刑而叫"黥布"。受黥刑的人很多,為什麼單單英布留下了這個外號呢?因為他小時候算過命,算命先生說他"當刑而王"(受刑之後會稱王)。所以當他受黥刑時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 算命先生的話沒錯,英布後來真的成為王,且成為與韓信齊名的善用兵者。英布的成名比韓信還早,早年項梁起兵時英布已經顯示其軍事天才,項粱被封武信君的時候,英布同時被封為當陽君,後來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出征時,項羽為次將,英布為將軍。英布善出奇兵,經常以少勝多,"常為軍鋒"。

英布用兵讓人琢磨不透,做事也讓人費思量。他聽從項羽的命令,把楚懷王殺了,按說應該是項羽的鐵杆哥們兒,但後來項羽攻齊,英布駐紮在淮南,卻稱病不幫忙,後來聽了一個給劉邦當傳令兵的叫"隨和"的人的話,竟投靠劉邦了。

劉邦這個人在團結人、玩弄人方麵確實有一手。很多能人都圍繞在他周圍,且不離去,一個小小的傳令兵("謁者",就是為國君掌管傳達稟報的人),領著二十個人出使,就有這麼大的本事,頂得上千萬兵馬,何況其謀士,劉邦玩弄人也匪夷所思,英布投奔他,這是得了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盡管是失勢來投,但其才能不會如"勢"一般會失去,對於這樣的人才應該正兒八經地以禮相待才對,而劉邦呢,見英布時竟然坐在床上洗腳!萸布見狀,怒火燃胸,後悔前來,想要自殺。當他退出來,來到為他準備的賓館,見到帳幔、用器,飲食、侍從官員一如劉邦一樣地豪華,英布又喜出望外。劉邦這是在"玩人",第一次見麵,先用這種方式給對方一個不舒服,煞一下他的威風,表明我並沒把你當成什麼重要人物,別自己覺著了不起,到我這裏來了,就得夾著尾巴做人,老老實實做事,但同時,又在物質待遇上給予高標準,平衡其心理。 劉邦知人善任,知錯就改,這是他的可貴之處。平定天下之後論功行賞時,他認為勸說英布投降的傳令兵隨和是個"腐儒",治天下不能用"腐儒"。但隨和不幹了,憑什麼這樣說我'當時你手中隻有一萬兵馬,能打下淮南嗎?劉邦說不能。隨和說:那我領二十個人,完成了一萬兵馬完成不了的事業,怎麼能說我是"腐儒"呢'劉邦認為他說得對,就提拔他當了護軍中尉。沒有誰會永遠不犯錯誤,皇上也不會處理每件事都"聖明",可當事人自己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

天下已定,劉邦開始對功臣舉起了屠刀。公元前196年兩員大將被殺,淮陰侯韓信和粱王彭越,劉邦還把彭越剁成肉醬,分竭給諸侯。彭越年輕時是個江洋大盜,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也挑起大旗造反,後投靠了魏國,做了魏國的國相,輔佐魏豹,魏豹死後擁兵自重,想自立為王,但又沒個好借口。這時正在垓下之戰的前夕,劉邦用張良的計策,傳話給他,如果戰勝了項羽,那麼睢陽以北的土地歸彭越,齊國的土地歸韓信,也封為王。結果兩家都出兵攻打項羽,一役而定天下。劉邦也不食言,封彭越為梁王,封韓信為齊王。彭越對漢王劉邦忠心耿耿,他的部將勸他造反,他沒有聽。後來這事被人利用,告其謀反。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最敏感的神經就是"謀反",他也知道彭越不會謀反,但還是將其削職為民,流放四川。路上遇到呂後,彭越就向呂後哭訴,說我沒有謀反之心啊。呂後革命警惕性比劉邦高多了,就把彭越帶回來,對自己的老頭子說:"彭越這樣的人流放蜀地,不是故虎歸山嗎?不如殺之。"於是,呂後就讓彭越的門客告他再次陰謀造反,廷尉王恬開呈報請誅滅彭越家族,劉邦大筆一揮:準!彭越就這樣無罪被誅了。

彭越的肉醬送到英布那裏,英布內心恐懼,他了解彭越的情況,怕自己也落得同樣下場.便心生反意,並暗中部署。事以密成,語以泄敗。英布的愛姬病了,看病的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賁赫覺得上司的美人病了,正是團結上司身邊人的好機會,就又送禮,又陪同。果然有效果,美人就在一次陪英布喝酒聊天時稱讚賁赫,沒想到事與願違,英布反而懷疑賁赫跟自己的美人有一腿。賁赫嚇得不敢上班,英布更認為有問題,派人捉拿,賁赫一不做,二不休,進京告發英布謀反。劉邦不信英布會反,就把賁赫關押起來,同時派人去英布那裏探聽情況。英布一怒之下殺了賁赫的全家,真的起兵造反了。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這時劉邦知道自己判斷失誤,就釋放了賁赫,不僅放了,還封他做了將軍。 英布是與韓信、彭越齊名的三大將軍,韓信、彭越死了,在軍事上也就沒有人能超過英布了。英布起兵後勢如破竹,劉邦隻好禦駕親征。在戰場上二人相見,劉邦說:"你何苦要造反啊!"英布說:"欲為帝耳(我想當皇帝啊)!" 英布的造反當然沒有成功,司馬遷認為他的遭遇禍根在於愛姬,但這隻是導火索,真正的原因,在戰前曾任楚國令尹的薛公已經分析得很清楚了:"假使英布計出上策,東取吳國,西取楚國,吞並齊國,占領魯國,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地區就不再歸漢王所有了。計出中策,東取吳,西取楚,吞並韓國和魏國,占有敖庾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很難預料。計出下策,東取吳,向西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身歸長沙,那樣漢朝就沒事了。"劉邦問:"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令尹回答說:"選擇下策。...'為什麼?"令尹說:"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自己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是為了天下百姓,更不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說他選用下策。"事實果如令尹所言,英布兵鋒直指越國,想給自己找一個安樂的去處,結果被誘殺於民宅之中。

其實英布本來並無"欲為帝"的心思,他的造反可以說是形勢所逼。除了韓信、彭越被殺外,其他異姓王也殺得差不多了,劉邦東征英布的時候,盧綰說了句話:"不是劉姓而封王的,隻有我和長沙王吳芮了。"盧綰是劉邦的同鄉,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家父輩的關係就非常好,兩人一起上學讀書,一起打天下,盧綰可以在劉邦的臥室進進出出,得到劉邦的賞賜也無人能比,後來被封為長安侯。長安,就是原來的成陽,是當時天下最顯貴、最富裕的地區。最後盧綰也反了,可見當時形勢是多麼嚴峻!英布不反也難免一死,不如放手一搏,或許還有一線生機,雖然最終沒有成功,其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韓信其人其事一(淮陰侯列傳)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作《準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史記·太史公自序》) 韓信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很多故事被寫成小說、戲劇,拍成電影、電視劇,也留下很多的成語、典故,如胯下之辱、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等等。韓信最高封為"王",齊王,後為楚王,按《史記》的體例,皇帝用本紀,諸侯用世家,其他雜七雜八的才用列傳,韓信應該用世家,編在列傳裏有點委屈。 受"胯下之辱"是韓信年輕時不得誌的力證,但他具有強烈的出人頭地的企圖心,他先是投奔項梁,項粱死後跟隨項羽,但官不過郎中,言不昕,計不用,所以背楚歸漢,受到蕭何的重視,但劉邦對他還是不感冒。後來他又跑了,《史記》上沒有交代他再投向何處,因為半路被蕭何追回來了。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當時劉邦經常吃敗仗,開小差的人很多,一天有人來報,說丞相蕭何跑了!劉邦一聽大怒,"如失左右手",過了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且喜且怒",問你蕭何為什麼要跑?蕭何說我去追韓信了,劉邦說你騙人,跑了那麼多人你不追,幹嗎隻追韓信?蕭何就再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從善如流,讓他當了大將軍。 這是"成也蕭何"的由來,"敗也蕭何"說的是韓信謀反的事被呂後知道了,但如何抓韓信,很棘手。這時又是蕭何出麵,請韓信到長樂官,說是皇上打了勝仗,去祝賀祝賀。韓信說我身體不好,就不去了。蕭何說,大家都去祝賀,你不去不好本的主人是唐朝宰相段文昌,故事情節大同小異,看來,飯後鍾一類故事曾經不止一次、一處發生過。

韓信的賞罰,體現了中國人的為事原則,就是"不看事實看態度"。韓信在南昌亭長家裏"寄食數月",受漂母恩惠"數十日",二者不好精確計算,但感覺上應該是在南昌亭長家的時間長,就因為後來態度變了,賞賜就有"幹金"和"百錢"的差別,這是不公正的。

盡管在賞賜金額上有差別,但"知恩圖報"這件事情辦得沒錯,那個讓他受胯下之辱的家夥,韓信不僅沒有殺他.反而讓他幹了中尉,大概是個公安局長之類的官,這小於這輩子會對韓信報答不盡。不過韓信殺鍾離昧這件事幹得卻非常不妥。鍾離昧原是項羽手下的大將,跟韓信關係不錯,項羽死後來投奔韓信,劉邦得知他在韓信那裏,就叫韓信抓他。正在這時,有人告發韓信謀反,有人給韓信出主意,說你把鍾離昧殺了,交給劉邦,皇上一高興,你不就沒事了嗎,--這是個餿主意,出賣朋友可能取悅一個人,卻會失信於天下。韓信居然聽從了這個建議,找鍾離昧"借頭"。鍾離昧說:你知不知道,劉邦之所以不敢拿你怎麼樣,就是因為我在你這裏,我今天死了,你也會隨之而亡!最後罵了一句:"公非長者(你不是厚道人)!"自殺而死。事態的發展杲如a了I離昧所言,韓信獻上鍾離昧的人頭,劉邦反而把韓信綁了,韓信說了那段著名的話:"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當然這話不是韓信的原創,"版權"應歸越國的範蠡,當時他看出句踐是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的人,勸文種大夫時說了這番話,但韓信的遭遇更能詮蕭何追韓信處韓信奠人其搴 17嘛:於是韓信就去了,去了就被抓了,然後被殺了。 還有一句話總結韓信的一生:"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兩婦人",一個指的是殺他的呂後,另一位是救他的"漂母",就是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韓信年輕時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這位"漂母"可憐他,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一點吃,一連數十日。韓信說:我將來發達了,一定好好報答你。"漂母"說:我隻是可憐你,圖什麼報答!結果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韓信被封為楚王,衣錦還鄉,真的好好報答了"漂母","賜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