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手足如何成反目一《張耳陳餘列傳》(2 / 3)

當時還有一位南昌亭長,韓信失意時曾在他家裏住過好長時間,本來應該更加重賞,結果卻"賜百錢",因為他"為德不卒",就是好人沒做到底。那時這位亭長的老婆討厭韓信在他家白吃白喝,就提前做好飯,端到臥室裏吃,等韓信來時,加發憤圖強,終於通過科舉考試當了大官,出了告訴沒飯了。這又是一個"飯後鍾"的故事。

"飯後鍾"的版本很多。一說是宋朝的呂蒙正,因為家裏窮得揭不開鍋,就時常去和尚廟裏蹭飯。寺院的常規是敲鍾吃飯,呂蒙正蹭得多了,和尚終於煩他了,於是故意改變製度,吃完飯後才打鍾,搞得他急忙忙趕到廟裏時,麵對的卻是空飯籮。懊喪之餘,他更口鳥氣。 另一版本的主人公是唐朝的王播。前期遭遇與呂蒙正相同,遭飯後鍾耍弄後,他在寺院的牆上寫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鍾。"佛教講經說法或吃粥飯而上法堂,都叫"上堂","閩黎"是梵語,意思是僧眾。二十年後王播到揚州當官,重遊舊地,發現當年他題的字竟用碧紗籠子罩著,感慨萬千,又吟詩一首:"二f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鍾。二十年來塵撲麵,而今始得碧紗籠。"據說王播寫詩的寺叫"石塔寺",這個寺在揚州城,現在仍有石塔立於馬路中心。還有一個版釋這句話,所以更為人所知。 劉邦其實並不想殺韓信,因為他殺韓信與韓信殺鍾離昧在實質上是一樣的:出賣朋友,不講義氣,殺之將失信於天下。劉邦把韓信綁了,理由是有人告他謀反,這個理由是很站得住腳的。最後劉邦把韓信放了,官降為淮陰侯,韓信的老家是淮陰,意思是你韓信回家養老就行了。但呂後可不像劉邦那麼仁慈,最終把韓信誘殺了。當時劉邦不在京城,回來之後,聽說了這件事,"且喜且憐",高興的是這塊心腹之患除了,同時也為韓信受此顯失公平的遭遇而歎息。 盡管殺韓信的理由是謀反,而且呂後殺他的時候,韓信確實是想謀反,但他沒有在最有條件的時候謀反,而是在窮途末路的時候謀反,也反映出韓信性格上的弱點。韓信是個性情中人,軍事上是高手,政治上顯得有些幼稚,能看清一時一事之"情",看不清大江東去之"勢"。他在軍事上能夠知己知彼,細節掌握得很全,雙方情況了然於胸,所以百戰百勝。這種低頭拉車式的專注,與抬頭看路式的前瞻正好是兩種方式,韓信與劉邦正好是這兩種方式的代表。韓信玩政治玩不過劉邦,劉邦帶兵也幾乎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勝仗。

韓信政治上的不成熟反映在很多地方,比如他被降職為侯之後,有一次去樊噲那裏,樊噲跪拜稱他為王,說了些大王光臨、蓬蓽生輝之類的話。韓信出門後自嘲說:"我都淪落到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樊噲是誰'那是呂後的妹夫,劉邦的連襟,鴻門宴上冒死救劉邦,那關係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何況樊噲一介魯夫,對你彬彬有禮,一點兒毛病沒有,你卻說這樣的話,不是找不自在,

韓信就是這種性格,想說就說,直言不諱。這種性格也救過他的命,當年投奔劉邦不久,犯法當誅,同伴已經被殺了十二個人,下一個輪到韓信了,他抬著頭,大喊一聲:"大王不是要得天下嗎?怎麼會殺壯士,"正好被路過的滕公聽見了,就把他放了。他因為自己的大膽直言而自救。後來他與劉邦閑聊時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上問日:"如我能將幾何'"

信日:"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日:"於君何如?"

信日:"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日:"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 信日:"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這個成語就源於此。這個對話中,韓信的不服氣、自大、自戀情結顯露無遺,但對劉邦的評價是中肯的。劉邦曾兩次空手奪韓信兵權,一次是韓信、張耳攻趙期間,劉邦在滎陽吃了敗仗,隻有幾個人逃了出來,後來到了韓信的部隊駐地,自稱是漢使,進入軍營,當時天還早,韓信和張耳還在睡覺,他就偷丁兵符,把韓信手下的將領召集來,並對他們進行了重新調整。韓信、張耳醒來,見到劉邦大驚,而此時劉邦已經把軍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命令張耳守趙地,韓信攻齊國。

另一次奪兵權是在垓下戰役結束後,"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本來說是你韓信來參加垓下戰役,勝利後,自陳地以東到大海的地域都封給你,現在仗一打完就把兵權給奪了。劑邦從不為情所困,隻講利益!有人告發自己的閨女女婿謀反,他也寧可信其有,魯元公主來給自己的丈夫求情,劉邦說:"他要是當了皇L.還管你是誰!"這其實是他自己的心聲。

韓信評價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說項羽不舍得給下屆官做,把官印在手裏摩來摩去,印角都磨沒了,非常形象;而劉邦則能夠任用天下的武勇之人,舍得拿城邑分封功臣。這一點兒不但。天下都是自己的,至於城邑在誰手裏不一樣々劉邦用人的訣竅,是盡量滿足對方要求。蕭何追回韓信,建議劉邦任用韓信,這時劉邦說了這樣的話:"吾為公以為將。"意思是我封他做將軍,是因為看你的麵子。但蕭何得寸進尺,嫌將軍官小,劉邦說:"那就封大將軍。"還不行,蕭何要求劉邦"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才行。劉邦也答應了。結果"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劉邦為了能攏住蕭何,寧可"一軍皆驚"!後來韓信與張耳一起攻下趙國,韓信推薦張耳做趙王,劉邦也同意了。麵子實際上是給了韓信。當年項羽的說客、自己的謀士都勸韓信搞"齊獨",韓信卻沒有搞,原因是"漢王授我t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表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背叛)之不祥,雖死不易。"劉邦對我那麼好,所以我至死也不會背叛他。後來為什麼背叛了呢?因為劉邦對他不好了,勞苦功高,官職卻一降再降,此時後悔,為時晚矣!計動天下一(田儋列傳) 諸侯畔項王,唯齊連子羽城陽,漢得以間遂入彭城,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史記·太史公自序》) 齊國田氏家族中,堆早起兵反秦的,是田儋。田儋起義勝利,自立齊王,但很快被章邯大軍打敗,田儋死後,其堂弟田榮收拾餘部繼續作戰,但因違反項羽命令,不發救兵而讓項羽很不快'所以在最後論功行賞時沒有被封為王,田榮也很生氣,後來幹脆殺了項羽封的齊王,自己取而代之。項羽大怒,發兵攻打,田榮當然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滅了田榮,還不解氣,接著屠城,齊國百姓無法忍受,紛紛起來反抗,這時田榮的弟弟田橫站了出來,收集兵勇,與項羽對抗。正在這時,劉邦帶兵攻打彭城(今天的徐州)。彭城是項羽的老窩,項羽急忙回身去救,這樣就給了田橫收複失地的機會。

田橫與項羽是冤家,劉邦利用了這一點,派酈食其去勸說田橫歸順漢朝。田橫認為可行,為了表示誠意,解除了對漢軍的防備。韓信正帶兵攻打齊國,聽說兩下和好,人家把防備也撤了,也打算撤兵。這時出來一個人,這個人改變了曆史,也徹底改變了田橫的命運,這個人就是蒯通。 塑(音快)通,"齊辯士也",長期在韓信手下做事。蒯通擅長於縱橫之說,曾寫書論戰國時期的權變方策,總共八十一篇。蒯通與齊國人安期生要好,安期生曾謀求項羽任用他,但項羽不能采用他的策謀,後來項羽又想封他們二人爵位,他們不肯受,就逃走丁。 在韓情準備撤兵的關頭,蒯通跟韓信說:"你受命攻打齊國,現在有命令讓你停止嗎。既然沒有詔命,你為什麼要停止進攻呢?再者,酈食其一介書生,憑三寸不爛之舌,下齊七十餘城,而將軍您將數萬之眾,一年多僅攻下五十餘城,您辛辛苦苦一年多,難道還不如一個耍嘴皮的書生'"韓信想想,也對啊,這樣到最後論功行賞時,我就落下風啦。於是發兵攻打齊國。齊國毫無防備,韓信大軍勢如破竹。田橫知道後非常惱火,認為是酈食其騙他,就把酈食其扔鍋裏煮了,自己帶領五百多人逃人海中,在一個小島上勉強度日。

劉邦得了天下,對田橫實行招安政策,說你投降我,我不封你王起碼也封侯;你不投降我,我派兵滅你,何去田橫五百±何從你看著辦吧。田橫說,酈食其讓我給烹了,而他弟弟在朝為官,我不敢去。劉邦拍胸脯打保票,你來長安肯定沒人敢動你一根毫毛。田橫就出了島,走到洛陽了,前思後想不得勁兒,最後跟手下人說:"我當初跟劉邦一樣南麵稱孤,現在卻來侍奉他,這是大辱;烹殺了人家的哥哥,再與其弟弟同事一主,我做不到。"就自殺了。跟隨他的兩人安葬了田橫,自己在旁邊挖了個坑,也自殺了。島上的五百門客進京後聽說田橫已死,全體自殺!司馬遷飽含深情地慷慨歎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餘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奠能圖,何哉?"後世真的出了個"善畫者",他就是大師徐悲鴻,他用自己的畫筆,藝術地再現了田橫作別五百壯上的激情時刻。

百j馬遷說:"甚矣,蒯通之謀!"蒯通的計策太厲害了,它既搞亂了齊國,而又驕縱壞了淮陰侯,最後還害死了田橫、韓信這兩個人!

害死田橫,蒯通責任不可推卸,但害死韓信,這話就要分析了。崩通不僅沒有害韓信,反而是要救他一命。當時韓信的實力正如日中天,偏向項羽,則項羽贏;偏向劉邦,則劉邦贏;自己獨立則天下三分。項羽知道叫韓信投靠自己不太可能,因為當初韓信就是在他那裏得不到重用而跑的,就派人勸韓信搞"齊獨",自立為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韓信沒有聽。這時蒯通提出了同樣的建議。蒯通是自己人,與項羽的說客立場不一樣,但韓信還是沒有聽,說漢王對自己那麼好,背叛了漢王,麵子上過不去啊,別人要說難聽的話啊等等。這是韓信自救的惟一一次機會,這次機會蒯通看到了,提出來了,可惜韓信沒有用。如果當時韓信反了,中國曆史一定會改寫的。韓信死後,劉邦回到京城,得知韓信已死,"且喜且憐",得知韓信死前感歎"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後,就把蒯通抓起來了,兩人對話很有意思: 劉邦:"你叫韓信造反嗎?" 蒯通:"是啊,我一直這樣教他。可惜這小子不聽我的,才自取滅亡。要是這小子用我的計策,陛下怎麼能殺得了他呢'" 劉邦大怒:"烹了他!" 蒯通:"哎呀,冤枉啊!" 劉邦:"你教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 蒯通:"秦國綱絕維弛,天下群雄並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才快足者先得。狗咬堯,不是堯不仁,隻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當時我隻知韓信,不知陛下,況且天下磨刀霍霍想幹陛下所幹的事業的人太多了,隻是力不從心罷了。您能把他們都煮死?" 劉邦:"放了他。" 在《張耳陳餘列傳》中,還有一處記載了蒯通的故事。蒯通是範陽人,陳勝起義後,派武臣攻打範陽,崩通就到縣政府,找到縣令,說:"我聽說你要死了,所以前來吊唁;但體因為遇到了我蒯通而能死裏逃生,所以要祝賀你。"請求縣令派他作為說客去說服武臣不要攻打範陽。 到了武臣那裏,他勸說武臣用招安的方法,優待俘虜,並從範陽縣令做起,封賞他,讓他坐著豪華馬車到燕趙等地轉一圈,現身說法投降的好處,那麼將軍你就不戰而屈人之兵,"傳檄而千裏定者也"。武臣用蒯通計,不戰而城下者三十餘城。完美臣僚一劉敬叔孫通列傳(韓長孺列傳) 徒強族,都關中,和約匈奴;明朝廷禮,次宗廟儀法,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智足以應近世之變,寬足用得人,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史記·太史公自序》) 劉敬,原姓"婁",後來劉邦賜姓"劉",可見劉邦很賞識他。劉敬出的主意全是定國安邦之大策,比如建都在洛陽還是關中;比如反對武力進攻匈奴,提出"和親"政策;比如用移民的方式削弱地方豪強的勢力等等。其中反對攻打匈奴一事很有戲劇性。 韓王韓信(漢朝同時期有兩個韓信,另一個是著名的淮陰侯韓信)背叛漢朝,投降匈奴,劉邦很生氣,想發兵征討,又怕打不過,就派了十幾批使臣到匈奴去打探底細,匈奴故意把精兵壯馬藏起來以示弱,引誘漢朝進兵。劉敬出使匈奴看到的與其他使臣看到的無二,但他有頭腦,回來跟劉邦說:"一般國家接待外使,都是顯示強大的一麵,而我和使臣們在匈奴看到的全是劣馬老兵,這一定是匈奴人在搞鬼,匈奴不能打。"這時大軍已經開拔,劉邦親征,聽了這不吉利的話非常生氣,就把劉敬扔進監獄。事情果如劉敬所料,劉邦被困白登山,走匈奴單於女人的後門才得以逃脫,非常狼狽。逃脫後,劉邦赦免了劉敬,殺了其他那十幾批有眼無珠的使者; 劉邦盡管個人修養極差,但他有個最大的好處是能夠從善如流,知錯就改。讀書人有個毛病,就是愛麵子,有時為了麵子甚至丟掉了真理。三國時的袁紹是名門之後,其家族"四世三公"(連續四代人做到三公這樣的高官),袁紹自己也是風流倜儻,出門打仗還帶著古玩字畫。這還說得過去,個人愛好嘛,要命的是他認為自己永遠是晟偉大、最正確、最聰明的,誰反對自己誰沒好果子吃,官渡之戰前,謀士田豐強烈反對袁紹打這場仗,結果戰役失敗,袁紹丟了麵子,逃到鄴城第一件事竟是殺田豐!而與田豐幾乎一模一樣經曆的劉敬,結果不僅被赦免,還得到二千戶的封邑、封關內侯的賞賜。用人方式之優劣一目了然。 叔孫通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個阿諛逢迎的小人,也有人認為他是目光遠大不為小事抓狂的智者。 叔孫通確實有阿諛逢迎的行為。早在秦朝為官時,正是秦二世執政。陳勝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消息傳到朝廷,博士和儒生三十多人說這是聚眾謀反,請皇上發兵鎮壓。二世一聽就不高興了,在我秦朝強大的統治下,還有人敢造反?這是給大秦帝國臉上抹黑,擾亂人心,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好政治局麵。這時叔孫通上前說:"哪裏有的事!現在明主在上,法令在下,政通人和,哪裏有人造反,不過是鼠竊狗盜爾,讓各郡縣注意抓抓就行了。"這話確實是拍馬,但請注意後麵的事實:二世聽完後很高興,又問了一遍儒生,這時有人堅持說是造反,有人說是盜賊,於是二世胡亥把說造反的儒生全部治罪,賞賜叔孫通衣帛,並授予其博士職位。叔孫通走出官來,一身冷汗,收拾收拾東西逃離了都城鹹陽。 一個人隻能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做事。叔孫通並不是為了討好胡亥才說那番話的,而是為了救那群書呆子。假設他的目的是為了討好皇上,那他就不會得到封賞後還要跑掉,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 叔孫通跑出來後,投項梁,投楚懷王,投項羽,最後跟定劉邦。《史記》裏沒有記述他為什麼最後選擇了劉邦,可以想象,他看出了二世胡亥不是可以依靠的人;78說史記項粱早亡;楚懷王是傀儡,靠不住;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值得輔佐,卻不能為之所用,最好的選擇還是劉邦。 還有一個"阿諛逢迎"的例子,是他平時穿儒生的衣服,但劉邦不喜歡,他就換上了劉邦喜歡的楚地樣式的服裝。這個例子與劉敬見劉邦時不換衣服形成鮮明對比:劉敬見劉邦時穿著羊皮襖,當時引見人讓他換件像樣的衣服,劉敬說:"我穿好衣服來,就穿好衣服拜見;穿爛衣服來,就穿爛衣服拜見,反正我不換衣服。"這成為劉敬剛直不阿的證據。 其實服裝是外在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堅持不讓別人喜歡?博取對方好感,是與人溝通的基本要素,幹嗎要跟人作對,來顯示自己的剛正?這其實也是一種自私:為了表現自己,為了自己博得好的名聲,而犧牲了對方的愉快。 叔孫通最為後世所罵的,是他替劉邦立下了上下尊卑的規矩。劉邦是個粗人,他人關滅秦,把泰國的各種法律全部廢除,隻"約法三章"。建立漢朝後,把秦朝的繁文縟節全都取消了。但這也帶來了不少問題,比如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有點太不像話。叔孫通就毛遂自薦: 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日:"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高帝日:"得無難乎," 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複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