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政殺了人,為避仇人,與母親和姐姐逃到齊國,殺豬為生。嚴中子與韓國丞相俠累有過節,找到聶政,豫讓橋以百金為其母祝壽,但聶政因為母親在世,怕自己事不成連累母親,沒答應。母親去世後,聶政主動找到嚴中子,表示願死其事。 聶政刺殺俠累過程很簡單,俠累坐府上,"聶政直人,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聶政沒有逃生,不知是逃不了,還是不願逃,反正沒逃,最後是自己毀容,把眼睛挖了出來,然後切腹,腸子流了出來,死掉了。這樣做的目的是沒人能認出他是誰,也不至於連累別人。
最了解聶政的還是他的親人。聶政行刺之後,韓國將其暴屍於市.懸賞千金尋找破案線索。他姐姐聽說刺殺事件之後,猜到八九分,去看,果然是自己的弟弟,大哭,向市人說明:自己的弟弟因為怕連累蛆蛆才把白己損毀成這個樣子,我做姐姐的怎麼能為了保全自己而"滅賢弟之名"'大喊三聲"天哪",悲死於弟弟屍前1人生關鍵隻幾步 <李斯列傳> 能明其畫,因時推秦,遂得意幹海內,斯為謀首,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史記-太史公自序》) 李斯是楚國人,但他的一生與辜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他是秦始皇的丞相,曾諫阻逐客,提出了不論國別,用人唯賢的總方針,秦始皇采用這一方針,"二十餘年,競並天下";而秦王朝的滅亡與大野心家趙高的陰謀作亂,又與李斯有直接關係,趙高的陰謀之所以能得逞,和李斯貪圖祿位、助紂為虐緊密相連;李斯本人是大書法家、文學家,而又是他建議焚書,鉗製言論,其性格之複雜,經曆之詭譎,耐人尋味。 李斯對功名、權力認識得比較早。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郡裏當小吏,看到廁所裏的老鼠,吃的是髒東西,有人犬經過,就驚慌逃跑;而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粟米,住的是大屋,更不用擔人犬驚擾,於是慨然歎息道:"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李斯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苟子,可以說是名門弟子。他學成之後,環視天下,隻有秦國有可能一統天下,就去了秦國。他很現實。他不為儒家的清高所羈絆,他說:"地位卑賤,就應該去求取功名富貴。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悲哀莫過於貧窮。長期處於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要非難社會、厭惡功名利祿,標榜自己與世無爭,這不是士子的本願。"他其實是實踐了儒家的教誨,不怨天,不尤人,積極人世,希望能夠建功立業。 到秦國之後,李斯投到呂不韋門下,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這樣就使得李斯有遊說的機會。一旦有了機會,李斯就緊抓不放。李斯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但才華隻有與強烈的欲求結合,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多少才子自命清高,結果一事無成,重要原因是不能抓住機遇,沒有強烈的欲望。
當時修建"鄭國渠"的那個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以修渠為名,來做間諜,被發現。鄭國到泰國修渠的動機,是趙國想用這樣一個浩大工程來消耗秦國的國力,延緩其對外戰爭進程。 鄭國渠修了一半,陰謀敗露。但秦始皇還是大氣,繼續修渠!結果不僅沒有拖垮本國經濟,反而因為鄭國渠的修建而澤被千裏,國力更強了。當時陰謀揭露出來之後,輿論大嘩,有人慷慨陳詞,建議秦王把說客全都趕出秦國。如果真的實行,那李斯也得離開。此事不僅關係秦國的命運,更關乎李斯個人的政治前途。於是他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引經據典,陳明利害,最終讓秦王采納了他的建議。《諫逐客書》的根本精神是對外開放,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人才,為我所用,是秦國後來走上興旺的重要因素。
這篇文章也是李斯政治生涯的關鍵一步,他撤銷的官職被恢複,並且得到提拔,直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而李斯向朝廷獻上的另一策略則毀譽參半,讓後人議論了幾千年,這就是"焚書"。順便說一句,"焚書"與"坑儒"經常聯用,但"坑儒"在《史記》裏隻字未提,所以有學者懷疑當時沒有政策性坑儒事件發生。焚書的理由是:諸子百家任意批評朝廷的法令製度,都認為自己的學說是最正確的,並以批評君主來博得名聲,認為和朝廷不一樣便是本領高,並帶領下層群眾來製造誹謗-從反麵解讀,這不就是今天所說的言論自由嗎?由此看來,秦國此前的政策是寬鬆的,而此後政策是加強專製政權,秦國的短命,與扼殺民主自由不無關係。
但另一麵,正因為建立了封建強權統治,形成了強有力的政府,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統一帶來了和平與繁榮。
李斯個人政治生命的轉折是在秦始皇剛死、新帝當立之時。秦始皇求長生不得,反而耽誤了確定繼承人這件大事。到死的時候,把詔書剮寫好,還沒來得及送出去。當時身邊隻有小兒子胡亥,長公子扶蘇與蒙恬身在邊疆。這個時候,就像宦官趙高跟胡亥說的那樣:"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胡亥)與高(趙高)及丞相耳。"丞相就是李斯。這時李斯掌握實權,他如果堅持秦始皇的遺願,立扶蘇為帝,恐怕他的後半生不會被趙高整得那麼慘。 趙高是生下來就被閹割而成為宦者的,他的母親也因犯法而被處以刑罰,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賤。趙高精通刑獄法令,辦事能力很強,有一次他犯罪當死,但秦始皇覺得他辦事勤勉盡力,赦免了他,並官複原職。趙高雖然能幹,卻利欲熏心、膽大妄為。他是胡亥的輔導老師,胡亥上台對他最有利,廢秦始皇的遺囑改立胡亥,也是他的主意。他提出來的時候,甚至連胡亥自己都不同意,認為應該按照父親的遺命來辦。看得出,秦始皇死了,但餘威尤在,人們還沒有從"無條件服從"的慣性思維當中跳出來。不僅胡亥如此,扶蘇也是這樣,當趙高偽詔讓扶蘇自殺時,扶蘇二話沒說,甚至不顧蒙恬將軍的阻攔就自殺了。當然他是不知道父親已經去世了的;蒙將軍雖然有疑問,但最終還是老實地交出兵權,足見秦始皇之威。 趙高因為在領導身邊,所以他了解秦始皇,也知道秦始皇的威建立在權的基礎上,一旦人死,一切都將過去,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他飛快地從慣性思維當中跳出來,分析眼前的局勢,大膽地提出了讓胡亥篡位的可行性報告。但這個設想要實現,障礙在李斯。於是他去勸說李斯。這是個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勸說,因為失敗了,就意味著自己政治生命甚至是生理生命的結束。他的勸說也是十分有效的,因為他很好地抓住了李斯的心理。
因為情況危急,趙高開門見山地說明了現實情況,說明立誰為帝隻在你我一句話,你看立誰合適'李斯說這不是我們人臣議論的事,遵命就是了。李斯這時是站在國家的高度和立場考慮問題,趙高卻將其引向自身,分析如果扶蘇登極,肯定用蒙恬為丞相,你李斯就會被免,而秦國的曆史上被免的丞相的結局都是被殺。李斯還有顧慮,說我一個平民,到現在全靠秦始皇的提拔,怎麼能忘恩負義呢?趙高說,聖人相時而動,與時俱進,不能抱殘守缺。把李斯的這個顧慮打消了。但還有問題,李斯說在繼位這樣的大事上不按常規出牌,可能造成動亂,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教訓。這時李斯還是出於丞相的本職,為國家考慮。趙高說,隻要上下齊心,就不會有問題。而且你聽我的計謀,可以永保富貴,"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否則"禍及子孫",你看怎麼辦,最後的話打動了李斯。 李斯、趙高、胡亥本是利益共同體,在初期他們還能保持團結,但問題是掌握實權者,開始時是胡亥,後來這孩子讓趙高給哄得暈頭轉向,國家的權力實際上轉移到趙高手中。這樣對李斯就非常不利,他應該做的是向趙高低頭,也就是向權力李斯的書法低頭,但一個勞苦功高的前輩跟一個小人低頭,有難度。他的頭沒低好,甚至向胡亥上書說趙高的壞話。能指鹿為馬的趙高還會對一個老頭子客氣'李斯被下入獄,受到嚴刑拷打,他在獄中上書,為自己洗白,但書信被扔在一邊,"囚犯怎能上書'"
在關鍵時刻,李斯成就了趙高,但趙高為了自己政治生命的安全,對李斯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甚至要殺人滅口。因為篡權之事隻有三個人知道,最不安全的人就是李斯,因為李斯沒有從中得到好處,甚至權力、地位有所下降,一旦李斯反目,後果不堪設想,不如先下手為強,最終趙高編織了一個謀反的罪名,將李斯腰斬於成陽城。再後來趙高逼胡亥自殺,把玉璽掛在自己的脖子上,想自己當皇帝,但沒人跟隨,沒辦法隻好傳璽給秦始皇的弟弟子嬰。子晏不白給,知道趙高的為人,就設計刺殺了趙高,誅三族。沒幾天,鹹陽被劉邦攻破,大秦帝國煙消雲散了。 李斯的字寫得很好,是名副其實的書法家,小篆這種字體就是他發明的,並在他手裏走到了巔峰。秦統一文字的工作就是他主持開展的,他著有《倉頡》七篇,已佚,估計是類似《說文解字》的與文字有關係的書。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李斯師出名門,學問好,政績突出,司馬遷甚至將其與周公、召公相提並論,但好人鬥不過壞人,被豎子趙高所害。不過真正能成就自己的,隻有自己;能害自己的,也隻有自己。如果在新帝廢立的關鍵時刻能夠大公無私,其人生結局會落得如此下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