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戰國雙雄一(蘇秦列傳)(張儀列傳》(3 / 3)

馮諼還成功地為孟嚐君"跑官",讓孟嚐君東山再起。其秘訣在於巧妙地運用了"爭者貴也"的心理,即俗話所說的"炒"。馮諼到秦王那裏,說如果孟嚐君到秦國為相,那麼秦國就會對齊國的內政、外交、人事等情況了如指掌,就會在與齊國的爭鬥中勝出。秦王一聽有理,就派人攜重金去齊國請孟嚐君。馮諼又到齊王那裏告知秦國要用盂嚐君為相,一旦孟嚐君上任,對齊國大不利。齊王派人驗證了馮諼的話是真的,就用了比秦國更多的金銀、更高的待遇來起用盂嚐君。

孟嚐君恢複了官位,跟馮諼大發牢騷,說我好客天下有名,食客三千有餘,而我被罷了官,都離我而去,如果再見到這些人,"必唾其麵而大辱之"。馮諼說:大可不必。就像有生必有死一樣,"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你看那些到市場上的人,早上側肩爭門而入,日落之後卻甩著手,頭也不回地離去,為什麼,不是他們喜歡早上討厭晚上,而是他們知道市場裏已經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了。"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願君遇客如故。"盂嚐君再拜日:"敬從命矣。"這段描寫是司馬遷拿馮諼的嘴說事,再次表達了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攮,皆為利往"的社會認識。

盂嚐君養客很有一套,他第一次與食客談話時,屏風後麵有人專門記錄,食客還沒回家,盂嚐君派的慰問使者就先去了,這如何不讓人感動!所以投奔他的人越來越多,就像早上趕集一樣。這些人良莠不齊,以至於改變了他所居住的薛地的社會風氣。司馬遷到過薛地,說這裏"多暴桀子弟",與鄒、魯等地的淳樸民風大不一樣。問當地居民,回答說:"盂嚐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人薛中蓋六萬餘家矣。" 還有一個佐證,盂嚐君到趙國,平原君招待他。趙人聞孟嚐君賢,出觀之,皆笑日:"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嚐君聞之,怒。結果其食客大打出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就因為別人說自己個子小,就縱容食客們大開殺戒,殺數百人,滅一個縣,盂嚐君的食客豈止"雞雞狗盜"!

孟嚐君名叫田文,五月五日出生,正好是屈原死的日子,即後來的端午節。古人認為這個日子出生的孩子長到與窗高時,男害父,女害母,所以他父親不讓養,但母親不忍,偷偷養下來了。田文長大了,他父親偶然見到,怒其母,田文問明緣由,說:"人生是受命於天,還是受命於窗'如果受命於天,那人就管不了:如果受命於窗,那就把窗修高,誰也長不到那麼高,問題不就解決了'"看得出孟嚐君從小就是比較聰明的,但聰明與正直、大氣、善良是不同的概念。古人總結孟嚐君最大的問題在於其"營私",他養士的目的是為自己所用,而不是為國家所用,切中肯綮!

盂嚐君結局很慘,一度"中立於諸侯,無所屬",隻有家沒有國了。盂嚐君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爵位互相削弱,最後讓齊魏聯合起來滅了,"盂嚐絕嗣無後也"。虛名公子一(平原君虞卿列傳》

爭馮亭以權,如楚以救邯鄲之圍,使其君複稱幹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史記-太史公自序》) 趙國平原君趙勝,以養士為後人所稱道,司馬遷評價他是"翩翩亂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還算比較客氣。其實平原君殘忍、貪小便宜、目光短淺、見識淺薄、不會用人,徒有"戰國四公子"之名。 平原君家對麵住著個跛於,打水時一拐一拐的樣子引得平原君的一名美妾大笑。跛子氣憤地找上門來,說我得病致殘已經很不幸了,那個女人還笑話我,我要她的人頭!平原君笑著說可以,但隻是當玩笑聽了,並沒有往心裏去。一年之後,食客離去一半。平原君非常奇怪,一問才知,是食客們認為他"愛色而賤士",所以離開。他就把那個笑跛子的妾殺了,食客們又紛紛回來了。

"食色性也",也怪不得平原君,怪的是他沒有認清養士與好色之間的矛盾。"戰國四公子"是在暗地裏較勁兒,看誰養士多,這是"大局"。人都是願意親近重視自己的人,當士們覺得自己得不到重視的時候,離開是自然的事;士走得多了,就有害自己的名聲了。這樣的"大局"平原君沒有提前意識到,等事發之後才用殺人的手段來挽回,不僅無能,而且殘忍。事起之時,如果能當著踱子的麵鞭撾愛妾,問題可能也就解決了.用不著用一條生命來換回自己的"好士"之名。這件事反過來也說明了平原君骨子裏並不好土,好士是裝出來的。 平原君最大的失誤是貪圖"馮亭獻城"的小便宜而招致長平之戰趙軍40萬大軍覆沒的大禍。上黨守吏馮亭之所以要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就是要把趙國拉進戰爭。如果上黨投降秦國,那一點翻盤的機會都沒有;而如果投靠趙國成功,那麼秦國就會與趙為敵,秦國遠離趙國,泰國長途跋涉,趙國以逸待勞,有的一拚。如果趙國勝利了,上黨之仇得報;不能取勝,跟現在戰死沙場無異。對於這樣一個拉你下水的計謀,平原君居然沒有看出來,而是貪圖白得一城,可見其戰略眼光是多麼短淺。

甚至,平原君的見識還不如一個孩子。在"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前夕,秦國急攻邯鄲,平原君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一名"舍吏之子"("舍吏"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賓館經理)叫李同的,給平原君指了條路:現在邯鄲的老百姓都到了"炊骨易子而食"的地步,而你家裏後宮數百人.錦衣美食,"使秦破趙,君安得有此?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所以現在你應該把後官人員全部編人軍隊,拿出家產犒勞士兵,這樣休才能財德雙收,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土三千人。李同與三千人和秦軍浴血奮戰,最終戰死。可見平原君的智勇都與李同小朋友差一個檔次。

至於"毛遂自薦"的主人公,平原君就更趕不上了。當時平原君要出使楚國,想找20個能人相隨,找了19個再也找不出來了(可見其食客的層次)。毛遂自薦參加,平原君說:君子的才能像錐子,放在口袋裏鋒尖會立即破囊而現,你來這裏三年了,怎麼沒聽說有什麼才能呢7毛遂說:你早把我放在口袋裏,整個錐子都露出來了,豈止尖尖?

事實證明毛遂確實是個"錐子",他把楚王狠狠地"紮"了一下。平原君跟楚王談合縱盟約,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沒個結果,毛遂急了,握著劍柄闖進會場,說"聯盟不是利,就是害,兩句話就完了,至於這麼長時間還講不明白嗎?"楚王大怒:"我跟你主人談,你有什麼資格說話'"毛遂說:"你別跟我橫,你楚王的威風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現在你我相距隻有幾步,你的人多勢眾用不上,而你的性命在我手上,你橫什麼?"先打了楚王一個"巴掌",然後再給他個"棗兒":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勢,說明聯盟對楚國的好處,把楚王說得連連點頭,承認"誠若先生之言",接著楚趙兩國就飮血為盟f。

毛遂這樣的傑人才,在平原君那裏三年不得用,真不知道平原君平時都幹了些什麼。後來公孫龍的一番話點明了原因,"以君為親戚故也"。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之於、趙惠文王之弟,出生就是貴族,沒有實踐經驗,有這些不足也就很正常了。 順便提一下公孫龍,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秋水篇》說他"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名家的人提出一些怪論,樂於與人辯論,別人否定的他們偏要肯定,別人肯定的他們偏要否定。公孫龍最著名的論點是"離堅白",就是說石頭的堅硬、顏色與石頭是分開的,不依托石頭而獨立存在。更廣為人知的是他的"白馬非馬"論,據說,他有一次騎馬過關,關吏說:"馬不準過。"公孫龍回答說:"我騎的是白馬,白是白,馬是馬,白馬是白馬,白馬不是馬。"說著就連馬一起過去了。他的著作《公孫龍子》,有一篇《白馬論》+其主要命題是"白馬非馬",非哲學家搞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