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戰國雙雄一(蘇秦列傳)(張儀列傳》(2 / 3)

吳起不是個儒家所推尚的全才,而是偏才,有些毛病甚至不能讓儒家所容忍,比如不為母守孝,比如貪財好色,但這並不影響其超常的軍事才能。中國人接受傳統教育,多是儒家的一套,它固然有好處,比如有利於社會穩定,但最大的壞處是不利於天才脫穎而出。沒毛病的人,也往往沒本事,與其"改正缺點",不如"發揮優勢",因為改正缺點很難,費力不出效果;發揮優勢很容易,且個人心情舒暢,加班也不覺得累。

樹大招風,吳起多次受嫉妒迫害,他對於這類事的態度是不辯解、"走為上",但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楚悼千死後,宗室大臣作亂,進攻吳起,吳起就跑去抱著楚王屍體以自救,沒想到這幫家夥連老爺於也不管,亂箭射吳起,吳起被射殺,箭也射到了楚王屍體上。事件平息之後,凡是往楚王屍體上射箭的,滿門抄斬。兵者,詭道也。這是吳起一生中最後的一次用計,他再次成功了。

白起是秦國人,其戰功卓著,最著名的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坑殺40萬趙軍俘虜。

40萬人,如果一平方米可以站四個人.40萬人將站滿14個足球場!要在短時間內殺掉這麼多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史記》上的記載是"挾詐而盡阬殺之"(用欺騙的手段將其活埋)。一下子要埋這麼多人,究竟在技術上是如何處理的?誰來挖坑,活埋時40萬人反抗了沒有,在冷兵器時代靠刀砍斧剁,需要多少人才能把40萬人在短時間內殺死,如果殺了40萬人,在考古上應該有所發現,但現在的考古發現隻能證明這裏曾發生過一次大戰,沒有發現"萬人坑"之類的遺跡。

因為沒有實證,所以猜測很多。有人認為當時沒有殺那麼多的人,是號稱。有人認為是為了邀功,將所有戰死的和活埋的人加起來再誇張一下得出了40萬這個數,因為古代打仗按殺敵人頭數來論功,有些人為請功有可能殺死自己的戰友。但這些人的說法同樣是猜測,與他們所批評的說法一樣,都沒有實證。

既然如此,我們還是相信司馬遷的記載.確實是殺了40萬人。殺掉俘虜,在道義上是講不過去的,但在實踐中是有原因的。從糧食的消耗計算,俘虜每人每天1斤糧食(維持生命),40萬人一天需要40萬斤,也就是200噸,且秦攻趙,越過韓國、魏國,路途遙遠,補給線很長,補給也需要成本,盡管秦國糧食充足,但每天節省200多噸糧食可不是小數。

從人心角度看,趙國人對秦國恨之入骨,現在說是投降,日久生變也未可知,白起說:"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確實如此。自己發動的戰爭本身就不是正義戰爭,要教育40萬人歸順自己,無異於登天。白起留下這40萬人,等於坐在了火山口上,不知何時火山爆發把自己毀了,不如一殺了之,既節省糧食,還免除了後患,同時震懾列國,殺雞儆猴。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秦國攻韓國的上黨,上黨人民不甘為秦國統治,自願歸順趙國,趙國貪圖白得一郡,就接收了。於是毒國攻趙。趙國本來是廉頗為將,幾仗失利之後,廉頗認識到硬拚不行,就用拖的戰術,打消耗戰,畢竟自己在家門口作戰,對方是千裏奔襲,拖不過自己。但趙王不這麼想,軍隊傷亡不少,糧食一天天地消耗,自己已經有點拖不起了。他要廉頗趕快結束戰鬥。這時秦國用反間計,放風說秦國不怕廉頗,而怕趙括。趙王中計,把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派到前線,換下了廉頗。趙括主動出擊,秦軍順勢誘敵深入,斷其糧道,致使趙軍斷糧46天,軍中"陰相殺食",開始人吃人了。趙括沒辦法,隻好突圍,結果中箭而死,軍隊群龍無首,40萬人投降,後來就發生了被活埋的悲劇。 戰爭拚的是實力,這個實力不僅僅是軍事的,更是經濟的。這一仗雙方投人的兵力都很大,辜國後期把河內15歲以上的青年男子全都集中到長平戰場,總兵力達到60萬1 60萬人在國土500多公裏之外,後勤如何保障?當時泰國的總人口也就500多萬。

元朝忽必烈東征西伐,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當時戰士的口糧問題解決得很好。他發明了一種簡單實用的牛肉儲藏方法:把牛肉曬幹,然後用錘敲,壓縮體積,最後塞進風幹的牛膀胱裏,據說一個牛膀胱可以裝下一頭牛的冉!吃的時候取出一點在水裏~煮,就成了牛肉湯。戰士出征前,看馬背上掛的牛膀胱數量,就知道戰爭的規模。

白起殺了40萬人,自己也沒得善終。不過白起的死,有咎由自取的成分,秦國要攻打邯鄲,白起認為打不下來;秦王讓他帶兵,他稱病不出。後來果然邯鄲久攻不下,這時白起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放出話來:"看見了吧'不聽我的,怎麼樣?我說打不下來嘛!"這話傳到秦王耳朵裏還了得?但大敵當前秦王吞了這口氣,還是請白起出馬,白起更趾高氣揚,還是不去。於是秦王將其免官,降為士兵,後來趕出成陽城。但至此白起還是不醒悟,還是不服氣,口出怨言,於是秦王就給了他一把寶劍:你自殺吧!

白起是得罪秦王而死的,但他不這樣認為,他想到了自己坑殺4萬趙軍戰俘,"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王翦也是秦國人,但與白起不同,他很會處理自己與秦王的關係。秦始皇問他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馬,他說需要60萬人,而李信將軍說20萬人就夠了。王翦再沒有說什麼,稱病回老家了。事實證明20萬人確實不夠,秦始皇親自找到王翦,要他帶兵。王翦要了60萬大軍出戰,臨行前請求秦始皇賜給他良田美宅,秦始皇說你好好打仗,還怕窮'王翦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出兵之後,又五次向秦始皇要"園池"。有人說這是不是太過分了,王翦道出了其中的緣由:秦王生性多疑,現在幾乎把全國的兵力都給了我,肯定不會完全放心,而我跟他要房子要地,是表明我的心在秦國,我為自己、為兒孫打算,立足都在秦國,而且請求秦王,表明我沒有目空一切,對秦王還是有著無比的尊敬。確實如此,秦始皇誌在得天下,良田美宅太小菜了,王翦的要求一點兒也不過分.反而讓人覺得小氣,這樣小氣的人野心自然就小,對自己的威脅當然也小。 王翦是軍事天才,用兵自然高明。當時楚國剛打敗李信帶領的秦軍,士氣正勁,王翦便避其鋒芒,來了個閉門不出,隻守不攻。楚軍攻之不下,雙方就這麼耗著。最後楚軍先耐不住寂寞,覺得這仗打得沒滋沒味,撤兵了。這時王翦來精神了,一鼓作氣,把楚國拿下,為秦國掃平天下拔掉了最大一顆釘子。

樂毅是燕國著名軍事家。燕國在現在的北京一帶,是戰國七雄中的弱者,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士,發憤圖強。這時樂毅作為魏國的使節到了燕國,看到這裏有發揮自己的舞台,就留在燕國,並深得燕昭王的信任。樂毅向燕昭王冷靜、客觀地分析了時局,提出了聯合楚、趙、韓、魏四國,利用秦國,共同伐齊的戰略主張(燕國曾無端受到強齊的攻擊),在昭王的支持下得以實施。樂毅任上將軍,率五國軍隊,大敗齊國,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座,包括齊國都城臨淄,一直打到現在的青島、即墨一帶。

這時發生了一件大的人事變動,燕昭王死了,他的兒子惠王即位。惠王從做太子時就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對燕國施行反間計,樂毅被撤,結果燕國一敗再敗,被樂毅攻占的城市也被齊國一一收複。樂毅逃奔趙國,趙國對他特別器重。 後來,新君惠王發現自己選錯了人,虧待了樂毅,怕樂毅借趙伐燕報複,就寫了封信給樂毅,樂毅回了封信,雙方的說辭很有意思。惠王說:先王把國家交付給將軍,將軍戰功卓越,天下震驚,我怎麼能忘記您的功勞呢,隻是"左右誤寡人",再者我召您回來,是因為將軍"久暴露於外",非常辛苦,叫你回來休息休息,商議國事。沒想到將軍誤以為與寡人有隙,而"捐燕歸趙"。將軍你這樣做,何以報先王之恩? 惠王實際上是把自己的責任一推六二五,反而責怪樂毅忘恩負義。看樂毅怎麼回答:臣不才,"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放遁逃走趙"。我逃到趙國是因為我沒本事,一是不能順從體左右人的意思,應對"左右誤寡人"之語;二是怕有損先王的聖明和你的名譽.因為事實證明先王用我是正確的,你棄我不用,不是自己對不起先王?不如我先跑了,責任在我不在你,我若回去遇不測,不是讓你的錯誤犯得更大?所以我才跑到趙國。說來說去我走是對的,是為了你好,為了先王好,同時說明你責備我是不對的。

樂毅接著說:現在體派人來指責我的罪名,我怕他們不能體察先王之所以用我的緣由,又不清楚我報效先王的忠心,所以冒昧地用書信來說明。然後說了自己當年與先王如何共商國是,如何為先王報仇,如何功勞顯赫,燕國如何揚眉吐氣。言辭雖然非常謙和,但言外之意很明顯:我打天下的時候你還穿開檔褲呢,這會兒你來指責老子,有什麼資格,最後說:免遭殺身之禍而建功立業,彰揚先王的事跡,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誹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別人的壞話;良臣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所以我離開燕國去趙國絕不是背叛,而是一個忠臣應該做的事。--言辭之妙,可為範文!豈止雞鳴狗盜一(孟嚐君列傳》 好客喜士,士歸於薛,為齊抒楚魏,作《孟嚐君列傳》第十五。(《史記·太史公自序》) 盂嚐君與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公子"即"公"之子,按周禮,諸侯國君的爵位稱"公",所以"公子"專指諸侯國君的兒子,後來範圍慢慢擴大,成為對尊者兒子的尊稱。 盂嚐君以養"士"著稱,最多時養士三人,其中不乏"雞鳴狗盜"之徒。"雞鳴"與"狗盜"確有真實故事。說的是孟嚐君到秦國去,被人讒害入獄,他派人去見秦王的寵妾請求解救。那個寵妾提出條件,想得到孟嚐君的白色弧皮裘。孟嚐君來秦時給秦王帶了份見麵禮--一件白色狐皮裘,價值千金,天下僅此一件,寵妾這個條件沒法滿足。這時一名食客站出來,說:"我能。"晚上像狗一樣鑽進秦官,偷來了白裘,獻給寵妾,寵妾大吹枕頭風,秦王就把孟嚐君放了。這就是"狗盜"的故事。"雞鳴"的故事緊接其後:孟嚐君連夜外逃,走到城門,不得行。秦國的規定是雞叫時分才能開城門,這時一名食客站出來,說:"我能。"就裝雞叫,引得城內的雞都跟著叫起來。城門大開,盂嚐君得以出城,順利逃生。 這個故事後來常常被用來說明"天生我材必有用",或者說明"人各有長,關鍵在用"。但雞狗總不如龍虎,沒有成功大氣的感覺,所以也指雕蟲小技,有貶義。宋王安石說"孟嚐君特雞雞狗盜之雄耳"(《讀(孟嚐君傳)》),就對孟嚐君很瞧不起。 孟嚐君養的士可不都是"雞鳴狗盜之徒",比如馮諼。馮諼窮得不能養活自己,就跑去孟嚐君那裏,願寄食門下。盂嚐君問:"你有什麼愛好,"馮諼說:"我沒什麼愛好。"再問:"你有什麼本事?"回答:"我沒什麼本事。"盂嚐君笑著收他為門客。不料馮諼還是個得寸進尺的家夥,他先是敲著長劍唱:"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有了魚吃又唱:"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出門有車坐了,這位良兄又敲著他的破劍唱:"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盂嚐君就又派人送錢糧給他供養老母,"於是馮諼不複歌"。後來他自告奮勇去薛地收債,卻一把火將還不了債的借據(果賬、死賬)全燒了,說是看東家什麼都有,就是少"義",把借據燒了是"市義"(買仁義)。一年後,孟嚐君罷相,戶口遷出首都回到薛地,百姓扶老攜幼,迎出百裏之外,"市義"效果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