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手段與目的一《魏公子列傳》(1 / 3)

20.手段與目的一《魏公子列傳》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幹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史記·太史公自序》)

"戰國四公子"中,信陵君是"真公子",信陵君"好士"是真好士,不是裝出來的,不是為了麵子,所以他能夠屈尊求賢,不恥下交。能夠委屈自己的人,才是能成大事的人。很多事情要辦成功,需要放下麵子。麵子與成事,往往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信陵君一生中做的最驚天動地的一件事是"竊符救趙"。當時秦攻趙,趙求救於魏,魏派十萬大軍救趙,這時秦國放出狠話:"趙國指日可下,諸侯國誰來救援,拿下趙國之後就先打誰。"魏王一聽不敢動了。信陵君是趙國平原君的小舅子,平原君向信睦君求救,說當初我娶你姐姐是看中你能急人所困,現在你不管我這個姐夫,也不可憐你姐姐?信陵君多次請求魏王發兵,魏王不肯。情急之下,他昕了侯生的建議,找到了魏王的愛妃如姬,如姬的父親曾被人殺害,當時凶手一直抓不到,後來信陵君出手擺平此事,所以她對信陵君非常感激,就把調兵的虎符偷了出來交給信陵君,信睦君用它奪了軍權,指揮軍隊為趙國解了圍。

這段故事被郭沫若寫成五幕曆史劇《虎符》,還加進了不少感情戲,如把信陵君與如姬描寫成戀人關係等,流傳比較廣。虎符是古代調發軍隊的憑證,因為銅鑄成虎形,所以叫虎符。背有銘文,剖為兩半,一半留在朝廷,另一半授予統兵將帥。調兵時,隻有見到朝廷手裏的那一半,且與自己手裏的這一半合上,將帥才能相信調兵的命令是真的。 偷虎符救趙這件事被司馬遷認為是義舉,但其手段是卑劣的。利用如姬是其一。魏幹發現虎符被盜.對如姬如何處理,《史記》上沒有記載,但如姬肯定沒有好日子過,不知她能不能救自己一命,反正信睦君是指望不上了,信陵君救趙之後不能回國,在趙國待了十年。擊殺領兵將領是其二。雖然有魏幹的虎符,但領兵將領並不相信,結果被信陵君的門客給殺了,雖是門客所為,但信陵君難逃縱凶殺人的罪名。信陵君為什麼救趙?無非是因為姐姐在趙國,如果沒有這個因素,信陵君還會舍命去救嗎?這是為公還是為私,救趙有功於趙,而於魏呢。自己不是叛國嗎,盡管事實證明魏國可以救趙成功,但一旦救不成呢?是不是會把自己的國家拉進戰爭,十年之後.戰爭真的降臨魏國,但信陵君並沒有急國家所急,當魏王不計前嫌來請信陵君時,他堅決不見,並警告下人:"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門客都是跟他從魏國來的,已經十年了,都成家立業-,自然不願再回戰場,後來還是趙國的兩個老人點撥了信陵君,說"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麵目立天下乎?"話沒說完,信陵君就駕車"歸救魏"了。可見他救魏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先王的宗廟,還是為了自己的"麵目"。 也可以說,信陵君做的並沒有錯,因為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是爭權奪利,無所謂正義道德,在這種情況下,保全個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信睦君的人生結局不太好:一是因為功高震主,二是秦國的反間計得以成功。信陵君聯合幾個諸侯國把泰國封堵在函穀關之內,秦國便想出反間計的辦法,說各國隻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甚至去祝賀信陵君當上了魏國的國君。三人成虎,魏王最終相信了讒言,撤了信陵君將軍的職務。信陵君心灰意冷,整天與酒色為伴,"竟病酒而卒"。從智勇到昏邁 (春申君列傳)

以身徇君,遂脫強秦,使馳說之士南鄉走楚者,黃戢之義,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太史公自序》) 春申君是楚國貴族,招攬門客三千餘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上書秦王,陳述利害,使楚國免於戰火;二是在楚王去世時,設計將公子從秦國送回楚國,繼承了王位;第三件事是中了李園圈套被謀殺。三件事說明了其智、勇、昏。 上書秦王的背景是,秦國打敗了韓魏兩國聯軍,韓魏向秦國稱臣,秦國打算繼續攻打楚國,這時春申君來到秦國。他上書秦王,分析天下大勢,指出秦國與楚國不應該成為敵人而應當成為朋友。在春秋戰國時代,利益錯綜複雜,誰說的都有道理,無所謂對錯,就看能不能傳到決策者的耳朵裏,能不能得到決策者的認同。春申君的上書與其他的說客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特點是站在辜國的立場.挑著有利於楚國的話來說,如此而已。比如他分析韓魏兩國,說他們雖然是低頭稱臣了,但他們世世代代與秦國為敵,心裏肯定不服,有了時機一定會報仇,而如果此時攻打楚國,後方空虛,正好給他們以時機,所以你秦王要把這兩個國家徹底收拾了,否則就是養虎為患。這樣就把戰火引向了韓魏,自己從中避禍。假如有一個人出來說,六國之中隻有楚國的實力可以與秦國抗衡,所以秦國最大的敵人是楚國,不趁現在把楚國一舉拿下,恐怕與秦國爭天下的隻有楚國了--也說得過去。 春申君這麼有外交才能,就讓他陪太子在秦國做人質吧。楚王做了這樣的決定。不久,楚王病危,但秦國不放太子回去。權力交替時期是最關鍵的時期,如果太子不能回國接替王位,那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完了。春申君積極活動,傳話給秦王,說如果太子不能登極,那麼太子不過是鹹陽城裏的一個百姓,政治價值就沒有了,同時楚國易王之後,秦楚關係又得從頭再來;如果此時將太子放回去,那麼太子程上王位,必然感激秦國,兩國也會因此而交好。秦王聽了之後還是不放心,下令讓春申君回國看看情況,把太子還押在秦國。這時春申君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讓太子假扮成自己離開秦國,估計秦兵追不上了,就主動到秦王那裏"坦白自首",秦王怒,賜死,幸虧有人給他說好話才得免。太子回國當了楚王,春申君因為與太子有鮮血凝成的友誼,官至宰相。這事反映出了春申君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