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戰國雙雄一(蘇秦列傳)(張儀列傳》(1 / 3)

19.戰國雙雄一(蘇秦列傳)(張儀列傳》

天下患衡秦毋饜,而蘇予能存諸侯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說,複散解諸侯序》)約從以抑貪強,作《蘇秦列傳》第九。六國作《張儀列傳》第十。(《史記·太史公自 蘇秦與張儀是同學,同師鬼穀子。鬼穀子學生不多,曆史有記載的隻有四個人,但這四個人卻都成為攪動世界的人,另外兩個學生是孫臏和龐涓。但鬼穀子的門下好像都不團結,蘇秦講合縱,說動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秦,最紅的時候掛六國相印,使泰國不敢出函穀關達十五年之久;張儀搞連橫,說動六國解散聯盟,單獨與秦交好,最後讓辜國各個擊破。龐涓和孫臏也從同學變為死對頭,龐涓假借罪名砍斷孫臏的雙足,在其臉上刺字;孫臏則圍魏救趙,並用減灶之計誘敵深入,最終讓龐涓死於亂箭之下。

蘇秦和張儀也有共同點,他們遊說列國,以權變之術和雄辯家的姿態出現,雄心勃勃,一往無前,為追求功名而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都是戰國時期的大人物,是縱橫家的代表。 先說蘇秦。蘇秦能夠縱橫天下,靠的是一本書--《陰符》,可惜這本書已經失傳了。早年他外出遊曆多年,窮困潦倒,兄嫂弟妹妻妾都笑話他他發憤讀書,留下了"錐刺骨"的典故,與孫敬頭懸梁、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共同成為發憤讀書的楷模。他先是把家裏的書都讀了一遍,發現這些書不能幫他榮華富貴,於是專注於《陰符》這一本書,整整讀了一年,事實證明這本書確實幫他榮華富貴了。看來讀書不在多,而在於精。宋朝初年的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書要讀深讀透,不在讀多讀少。趙普足智多謀,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他支的招兒。 蘇秦雖聯合六國抗秦,但與秦並無夙怨。他學成之後,最先遊說的是秦國,但沒混下去,因為當時商鞅剛被車裂,秦王正討厭說客。蘇秦便離開秦國,從此走上了與秦為敵的道路。

戰周銅鑒了的攻城紋樣 蘇秦能夠勸說六國成功,還是很有些技巧的。總結一下,大概有這樣幾種方法:首先是"捧",每到一國,先誇這個國家地理位置如何優越,君王如何從善如流;第二招"誘",把國君說得飄飄然時,再說與秦結交的壞處,六國聯合的好處;第三招可稱為"激",舉幾個以弱勝強的案例,把國君建功立業的欲望勾出來;第四招叫"導",你想建功立業就按我的辦法來,保證行。這四招一出,加上其如簧巧舌,合縱最終形成。戰國銅鑒了的水陸攻戰圖 蘇秦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發跡前後的不同待遇。成語"前倨後恭"的主人公就是他。蘇秦發跡前,他嫂子連飯都不給他做;發跡後經過家鄉,他嫂子趴在地t上他送吃的,不敢伸視。蘇秦問:"何前倨而後恭也,"他嫂子像蛇一樣彎曲著身子,匍匐向前,以麵掩地而謝H:"見季子位高金多也。"司馬遷的筆也夠狠的,像小刀割肉,鮮血淋漓。 蘇秦對忠信有一番獨到見解。他認為忠信也會獲罪,並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在很遠的地方做官,他的妻子和別人私通。丈夫快要回來時,和她私通的人就憂慮,妻子說:"你不要擔心,我已經準備好了毒酒等著他呢。"丈夫回來了,妻子讓侍妾端著毒灑給他喝,侍妾想告訴他酒中有毒,又恐怕他把主母趕走;不告訴他吧,又怕她的毒酒害死了主父,於是她假裝跌倒,把酒潑在地上。主父大發雷霆,將她打了五十竹板。侍妾一跌,在上保存了主父,在下保存了主母,可是自己卻免不掉挨竹板子,怎麼能說忠誠信實就不能獲罪呢' 蘇秦的死又是一個例子。蘇秦在齊國受到暗殺,但沒有死,齊王捉拿凶手,但抓不到。蘇秦將死,對齊王說:"我死後你把我以謀反的罪名車裂,這樣凶手自己就出來了。"果然,那個刺殺蘇秦的凶手還以為自己立功了,卻不知車裂之事實際上是給他做的"扣兒"。他隻看到了蘇秦被車裂的現象,不知道教車裂的原因,所以上當了。

張儀與蘇秦同學期間,蘇秦認為自己不如張儀,但蘇秦發跡比較早,張儀來投奔,蘇秦故意拖了好幾天才見,見了麵,卻按奴仆的待遇對待他,還說了些氣人的話:不是我不能推薦你,是你實在不成才雲雲。張儀一氣之下走了,蘇秦卻暗中派人幫助張儀,需要錢時給錢,需要物時給物,這樣張儀才有機會接近秦王.才有了以後的大業。

司馬遷認為蘇秦這樣對待張儀是用"激將法",但我卻有另一番想法:蘇秦當時在見不見張儀的問題上,其實是很猶豫的,見了麵幫不幫他,幫了,會不會引狼人室,讓張儀奪了自己的官位?蘇秦是了解張儀的,張儀有才能,又是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的主兒,後來張儀騙楚王,把六百裏土地說成六裏,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能拉下臉皮得罪楚王這樣的人物,得罪一個同學算什麼'但如果不幫,自己落下一個不好的名聲,也不利於以後在社會上混,怎麼辦'幾天的思考,決定導演一出戲,就如上麵所說的那樣。如果張儀以後發達了,我對他有恩;如果發達不了.我也對他有義,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自己與張儀不接觸,不會出現引狼人室、自挖墳墓的後果。後來張儀發達了,卻不念情義,在政治上與蘇秦作對,說明他根本沒領蘇秦的情,但蘇秦也沒有為張儀所害,二人各施本領,沒有彼此人身攻擊,事實證明當初蘇秦對他二人的關係處理是妥當的。

張儀的政治生命是在蘇秦死後才開始的。他先是說動了受騙多次還待張儀為上賓的昏君楚懷王,從楚國出來,張儀便遊說列國,把蘇秦建立起來的合縱大壩徹底衝垮了。但合縱也好,連橫也好,其基礎都是利益,蘇秦、張儀隻是向君王說明利益關係而已。利益取向、高層人事的變化都足以讓國君改變想法。比如秦惠王信任張儀,讓他出使列國,但惠王死後武王上台,武王從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很多大臣因此說張儀的壞話,諸侯各國聽說之後又紛紛恢複了合縱的政策。說客的命運完全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個人本領再大也抵不上政權。

蘇秦死時用智慧為自己報了仇,張儀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用智慧保全了自己。他聽說齊王特別恨他.說過"張儀到哪國就攻打哪國"的話,張儀就利用這一點,對秦王說:"我去魏國,齊國必伐魏,秦國可以趁亂攻韓,然後直逼用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則大業可成。"秦乇聽信了張儀的話,張儀也得以安全地離開了秦國。到了魏國,果然齊國來攻,他就通過楚國使者的嘴把他跟秦王的約定講給齊王聽,齊國後來就撤兵了,張儀在魏國當了一年宰相,死在了魏國,武林英雄譜--(司馬穰苴列傳)(孫子吳起列傳)(白起王翦列傳)(樂毅列傳)

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南拔部郢,北摧長平,迸圍邯鄲,武安為率;破荊滅趙,王翦之計,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強齊之仇,雪其先君之恥,作《樂毅列傳》第二十。(《史記,太史公自序》) 司馬穰苴姓田,齊國人,因為做過司馬,所以叫司馬穰苴,類似於現在稱呼"國防部長某某"。他是田家能夠統治齊國的關鍵人物之一,可以說,田家是從他開始重新興隆,並一直達到"家天下"的地步。 穰苴膽子大,最大膽的一件事,是把皇上派來的監軍莊賈給殺了。穰苴當時被齊景公委任為將軍,因為以前沒有戰功,出身又不好(他母親是妾),怕不能服眾,就申請景公派一位皇上寵信、德高望重的大臣來做監軍,景公就派了莊賈。穰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午時集合,結果莊賈喝送行酒多了,到晚上才到。穰苴就按照軍法把莊賈殺了!並向三軍訓示,看你們誰還敢違抗我的命令! 景公聽說莊賈被抓了,派使節到軍中赦免莊賈。因為著急,使節駕車直接進丁軍營,按軍法在軍營裏縱馬者當斬。不過這回司馬穰苴並沒有殺來使,隻把使者的仆從和駕車的一匹馬殺了。 這一事件的背後,司馬穰苴可能有周密的考慮。按他的性格,他不會讓別人在自己身邊指手畫腳,所以要除掉莊賈,同時借莊賈的人頭還達到了"樹威"的目的。而殺了莊賈,景公一定會不高興,這個問題比殺莊賈更嚴重,所以他把要殺莊賈韻消息及時傳到了景公的耳朵裏,他算定景公必派人來,然後給景公一個大麵子:你看我連國家大臣都殺,但對你景公還是很忠心的,對你的使節,比對國家重臣還尊敬。這樣景公心裏得到平衡,也就不去太追究了。 但這樣做的風險還是很大,莊賈是國家重臣,其手下忠心者必多,他們一定是瞪大眼睛,拿著放大鏡來找穰苴的毛病。所以穰苴在工作方麵特別盡心盡力,士兵們安營紮寨、掘井立灶、飲水吃飯,穰苴都親自過問,還把自己作為將軍專用的物資糧食全部拿出來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樣平分糧食,官兵一致,不搞特殊。這樣內部團結,外部就不容易攻破,加上有戰功,穰苴的地位就一天天地顯赫起來。

穰苴死後,他的後人齊威王田和,帶兵打仗用的還是穰苴的一套。田和在位時總結曆代作戰經驗,編了一套兵法,名字就叫《司馬穰苴兵法》,算是對祖上的一個紀念。

當年穰苴敢於殺莊賈,是因為他知道國君有求於他,需要他領兵保國。這與孫武"吳官教戰"異曲同工。吳王聽說孫武善兵,就招他人官談兵,並讓他用宮女演練。宮女們把軍演當遊戲,嬉笑不止,孫武申明軍令三次,官女依然故我,結果孫武把兩個領頭的官女殺了,隊伍一下子嚴肅整齊了。這兩位宮女是吳王的心肝兒,吳王說沒了她們自己吃飯都不香了,請孫武別殺她們,但孫武堅決要殺。因為不殺她們就顯示不出自己的行兵布防效果,顯示不出管理軍隊的水平。吳王聞廬雖然沒了婦人吃不下飯,但江山還是第一位的,沒了江山哪裏來的美人,

孫武因為《孫子兵法》一書而名噪天下,千年之後,拿破侖在兵敗滑鐵盧、被囚孤島之時,偶然得見《孫子兵法》,無限感慨地說:"如果二十年前能見到《孫子兵法》,曆史將會是另外一種結局。"還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上有一文一武兩個高峰,文是孔子,武是孫子。兩千多年之後的今天,走在街上還能看到書攤上有賣《孫子兵法與商戰》之類的書,可見其影響之巨。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著有《孫臏兵法》一書。後人對其人、其書的存在頗有爭議,直到1974年6月7日,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考古發掘中同時發現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竹簡四千多枚,才塵埃落定。 孫臏賽馬、圍魏救趙的故事家喻戶曉,較不為人知的是吳起。吳起是個狂熱的功利主義者,他本是衛國人,家裏有錢,但"遊仕不遂",錢也花光了,別人笑話他,他殺了三十多個人,離開母親外逃時,曾"齧臂而盟":"不為卿相,不複入衛。"他到了魯國,曾跟孔子的學生曾子學習,後來母親死了,卻不同家守孝,"曾子薄之,而與起絕。"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想以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恐怕其有二心任用吳起,結果大破齊軍。吳起為了博得信任,把自己的妻子殺了!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