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七十二賢人一(仲尼弟子列傳)
孔氏連文,弟子興業,成為師傅,崇仁厲義,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史記·太史公自序》)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些人各有特長,德行方麵突出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處理政事的:冉有、季路;語言方麵的:宰我、子貢;文章博學方麵的:子遊、子夏。這些弟子所作所為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當屬子貢的一次出使,這次出使的結果是"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事情是這樣的:田常想要在齊國叛亂,卻害怕高昭子等人,所以想讓他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以消耗他們的力量。魯國是孔子的老家,孔子就發動學生為國效力,子路要出使,孔子不讓;子貢要去,孔子同意了。
子貢到齊國,跟田常說了這樣的道理:魯乃弱國,體打敗了魯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功勞,得好處的反而是國君和眾大臣,他們的勢力會更強;不如攻打強大的吳國,如果不能勝,會將國內矛盾引向國外,同時你的政敵外出帶兵打仗,朝廷中就沒人束縛你的手腳了。
田常說好,但已經出兵魯國了,也不能再收回成命呀。子貢說:你隻要按兵不動,我去動員吳國救魯,你就可以跟吳國動手了。
到了吳國,子貢說:救魯,名聲好:攻齊,可得實惠。反之,如果齊國攻占了魯國,齊的力量會更強大,就會威脅到你吳國,不如現在出手,名利雙收。 吳王說好,但越國一直是我的心腹之患,你等我收拾了越國再說。子貢說:越國的事情我來辦,我讓他追隨你。
到了越國,子貢把吳要滅越的話講給越王勾踐聽,說:如果你不跟隨吳國,自己就會有殺身之禍,不如讓吳齊相爭,如果吳國輸了,其勢必弱;如果勝了,他一定會繼續攻打晉國,重兵在外,國內空虛,你正好可以乘虛而入,完成複仇大業。 句踐當然是求之不得。子貢又去晉國,提醒晉國做好戰-準備。一切布置停當,戰局也如子貢設計的一般運行著。 子貢的遊說,是春秋戰國時期說客的一個縮影。從中可見,說客們的目的並不高尚,其方式充滿了欺詐、偽善,韓非子所說的"說難",其實與說客本人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些人四處遊走,今天是我們的朋友,明天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嘴裏的話如滔滔江河之水,卻不知哪句真哪句假,不提防怎麼能行?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為什麼說客能大行其道,成為一個時代的特征?其核心隻有一個字:利。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解剖一下子貢的言行,每一處都緊緊抓住了聽話人的欲求所在,田常想稱王卻有人礙手礙腳,吳王夫差想擴張卻擔心越國,越王句踐想複仇卻苦幹沒有機會等等.切中要害,自然效果顯著。這也給後人談判、調解提供了良好的案例。
孔子說過"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話。宰予能肓善辯,他跟隨孔子,發表了一下自己的觀點,說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為樂,樂必崩。"孔子說:"你心裏安不安'"曰:"安。"孔子說:"君子居喪,食不甘味,聞樂不樂,你心安就那樣做吧。"宰予出,孔子說:"看看宰予的仁!人出生三年,才離開父母的懷抱。守三年喪,天下之通義也。"宰予白天睡覺,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宰予其實是說了實話的,守三年孝實在是時間太長了,活人為死人所累,不值得。真正的孝是在父母身在時的孝,人都死了,才想起修墳立碑,有什麼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二十四孝"裏的那些愚孝也比為死人守墳強。"天下之通義"從何而來?今天大家都不守三年孝了,天下大亂了?外國人從來就沒有守三年孝,國就不國了?一點點的創新精神也被孔子扼殺了。況且孔子有話不講在當麵,等"宰予出"才講,什麼意思?你是教育家,目的是教育人,當著學生的麵說另一個不在場的學生的壞話(沒人聽到不會流傳下來).是何等師範?這對宰予的個人成長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與實話實說的宰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子開。孔子叫子開去做官,子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還沒有信心。"言外之意:我還不成熟,還需要老師多多栽培!孔子聽了很高興。